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椎体边缘形成“骨刺”
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腰部僵硬、疼痛,下肢麻木等
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体重、慢性劳损等有关
有症状者可采取理疗、药物及手术治疗
腰椎骨质增生是什么?
定义
腰椎骨质增生是发生在腰椎的骨质增生,属于退行性疾病。
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指骨骼边缘异常生长,形成骨性突起,是骨骼老化的结果,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腰椎是脊柱中负重最重的部位,同时活动度大、易劳损,因此常出现骨质增生。
发病情况
中老年人多见,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腰椎骨质增生如何断根?
腰椎骨质增生属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没有断根的方法,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来改善症状。
保守治疗包括纠正不良习惯、自我锻炼、口服药物(如布洛芬)、物理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取椎管减压术、椎管融合术等手术治疗,达到消除神经压迫、稳定脊柱、改善症状的作用。
小燕飞能治疗腰椎骨质增生吗?
小燕飞不能治愈腰椎骨质增生,但可以缓解患者腰背疼痛、僵硬等症状。
小燕飞是一种腰背肌训练,具有增强腰背肌力量,缓解肌肉劳损,改善腰椎稳定性的作用。
训练方法为:身体俯卧,头、双上肢、双下肢尽量抬起并向后伸,呈飞燕状,腹部接触床或垫子的面积尽量小,保持3~5秒,随后头和四肢缓慢恢复到初始位置。
腰椎骨质增生会出现腿疼腿麻吗?
腰椎骨质增生患者可以出现腿疼痛、麻木的症状。
当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神经、脊髓受压时,可出现腿痛、麻木症状。腿痛症状可从腰、臀部发出,沿着大腿一直到达脚后跟。
另外患者可出现间断性行走困难,称为
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被迫停止行走,适度休息后可缓解,但如果继续行走症状会再次出现。
致病原因
腰椎骨质增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是腰椎老化的结果,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增加:是骨质增生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不可避免地出现肌肉含量下降,椎间盘退变,韧带松弛,这些变化会引起腰椎不稳定,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腰椎代偿性地出现骨质增生的现象。
体重增加:体重增加会给腰椎增加压力,加速腰椎老化。
慢性劳损:长时间进行弯腰、扭转腰部的活动,长时间维持不正确的坐姿,或者长期睡软床,都会增大腰椎的负担,同样也会加速腰椎的损伤和老化。
腰部外伤:外伤可能会对腰椎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也是导致腰椎骨质增生的一大因素。
常见症状
腰椎骨质增生多无症状,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腰部僵硬、疼痛、酸胀。
其他症状
当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神经及血管受压时,可出现下肢症状,其常见表现如下:
神经根受压症状:通常表现为下肢疼痛、肌力减弱、麻木等症状。
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因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而被迫停止行走,适度休息后症状可有所缓解,但如果继续行走症状会再次出现。随病情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严重时不能下地行走。
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可有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会阴区麻木感,严重者可出现排尿排便异常。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经常感到腰部僵硬、疼痛、酸胀,下肢麻木、疼痛等,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腰部僵硬、疼痛、酸胀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减轻?
下肢活动受限吗?
大小便正常吗?
病史清单
腰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其他骨科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CT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椎管造影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超重、腰部慢性劳损等。
有腰部外伤史。
临床表现
可有腰部僵硬、疼痛、酸胀等症状,还可能存在下肢疼痛、麻木、
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腰椎两侧肌肉压痛、腰椎活动受限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是首选的常规检查手段。
可观察骨质变化,骨质增生部位、程度及范围,还可以发现有无结核、
肿瘤等疾病,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并配合医生摆放体位。
其他影像学检查
包括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椎管造影等,此类检查可以更为直观地显示椎管内神经受累情况。
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通常休息后能症状可逐渐缓解。腰肌劳损和腰椎骨质增生可同时出现。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肌肉慢性损伤所致,而骨质增生同时有骨骼改变。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
不同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椎间盘退变导致的疾病,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下肢症状,可通过CT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当脊髓受累时可有下肢症状。
不同点:
腰椎结核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可有发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
结核菌素试验及影像学检查等可鉴别。
腰椎肿瘤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患者多有肿瘤病史,肿瘤导致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还可出现局部肿块。恶性腰椎肿瘤常有食欲减退、消瘦、全身乏力等症状。可通过磁共振成像、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检查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恢复腰椎活动能力,防止病情进展。
治疗原则:无明显症状者,无须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可根据症状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自我锻炼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做健身操、游泳。
禁止进行增加腰部负担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
锻炼时注意劳逸结合、循序渐进。
物理治疗
对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有一定作用。
包括红外线光疗法、超短波疗法、局部热敷法、牵引、温泉疗法等。
物理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用药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擅自使用或调整剂量。
非甾体抗炎药
可缓解疼痛症状。
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
肌肉松弛药
手术治疗
适应证
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神经受压症状明显,且有加重趋势。
出现会阴区麻木、排尿排便异常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影像学显示腰椎病变严重,脊髓受压明显。
禁忌证
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处于感染性疾病急性期。
手术方式
常用手术方式包括椎管减压术、椎管融合术、内固定术三个过程,能够起到缓解疼痛症状、消除神经压迫、稳定脊柱的作用。
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并发症
手术可能出现感染、
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腰椎不稳、
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康复治疗
四肢功能锻炼
非手术治疗患者维持四肢日常活动即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充分休息后即可按医生指导进行四肢功能锻炼。
踝泵运动:踝关节做四个方向的“环绕运动”,类似体育课做的踝关节活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仰卧,一侧下肢伸直,膝盖下放一卷毛巾,绷紧大腿肌肉,下压毛巾。每天运动3~4组,每组做10~20分钟,每分钟3~5次。双下肢交替练习。
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一侧下肢伸直,足底与小腿保持垂直,抬高下肢10~20厘米,每次抬至最高处保持5~10秒。每组做10~20分钟,每天2~3组。双下肢交替锻炼。
腰背肌锻炼
保守治疗期间和手术治疗后,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锻炼。腰背肌锻炼可采用5点支撑、臀桥或小燕飞等锻炼方法,逐步提升腰背肌肌力,改善腰椎稳定性。
5点支撑法:平卧,双腿屈曲略宽于肩,用头、双肘、双脚5点撑起身体,将臀部缓慢抬高至能承受的位置,保持5~10秒。每组重复12~15次,每天2~3组。
臀桥:平卧,双腿屈曲略宽于肩,用上背部、双脚3点撑起身体,将臀部缓慢抬高至大腿和躯干平直,保持5~10秒。每组重复12~15次,每天2~3组。
小燕飞:俯卧,头、双上肢、双下肢尽量向后伸,腹部接触床或垫子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保持3~5秒。每组重复12~15次,每天2~3组。
注意:腰背肌锻炼应量力而行,以不疲劳、不加重腰痛为原则。
治愈情况
腰椎骨质增生不能自愈。
无症状者,一般无须治疗,不影响正常生活。
有症状者,治疗后症状多可获得改善,并可处于长期稳定状态,但部分患者症状可能反复发作。
危害性
可出现腰部僵硬、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对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
长期患有腰椎骨质增生并有症状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作息规律。
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引起腰椎压力增大。
尽量避免搬重物等重体力劳动。
可使用腰围,也要及时添加衣物,尽量避免腰部受凉、受潮。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注意保护腰部,避免碰撞、跌倒,并且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
避免剧烈活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打太极。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应多食用燕麦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营养神经,缓解疼痛。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
应控制好体重,避免超重。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软硬适中。
寒冷天气及时增加衣物,避免腰部受凉。
尽量不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之后慢慢起身。
矫正不良姿势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的人,应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
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加强锻炼
需加强腰背部的肌肉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可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锻炼时,应注意保护腰部,避免外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