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是指因腰椎及周围韧带、肌肉病变引起的一大类疾病的统称
主要表现为腰部及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等
由腰椎退行性变、外伤、劳损、感染等因素导致
在保守治疗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必要时选择手术治疗
定义
腰椎病主要是由于腰椎、椎间盘、韧带等发生功能衰退及病变后,刺激、压迫神经、血管、脊髓所致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和
腰腿痛。
分型
腰椎病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脊柱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及转移性脊柱肿瘤。
致病原因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因脱水而出现裂隙。
在退变的基础上,积累劳损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严重者压迫神经根产生症状。
腰椎创伤或劳损
外伤性暴力:外伤性暴力如跌倒、坠落、车祸等导致腰椎完整性破坏,从而引起
腰椎骨折。
慢性劳损:当脊柱结构不稳定时,腰背肌受力增加以保证躯干稳定,日久肌肉代偿性肥大、增生,出现小血管受压、缺氧,形成损伤性炎症。潮湿、寒冷及腰骶结构本身的因素(先天畸形)也可引起腰肌劳损。
发育异常、脊柱畸形
肌肉神经疾病:由于脑瘫、脊柱纵裂等神经肌肉疾病导致
脊柱畸形。
不良姿势:部分青少年时期坐姿站姿不良导致
脊柱侧凸或后凸。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腰骶部先天发育异常,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均会增加椎间盘的损害。
胎儿在母体内如携带致畸基因或受到电离刺激,可能导致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引起脊柱畸形。
先天性骶骨关节突,或L5脊柱后方结构断裂,可造成L5椎体滑向骶骨前方。
妊娠
妊娠期间腰椎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遗传因素
小于20岁的青少年病人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其他原因
由于腰椎骨肿瘤、腰椎感染、
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引起的腰椎病变。
脊柱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脊柱肿瘤与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脊柱有关。
脊柱感染:一般是由于细菌通过血液、邻近软组织、淋巴等感染脊椎引起的,如
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该病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从事驾驶或重体力劳动工作。
脊柱先天畸形。
高龄。
有不良姿势或久坐的习惯。
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
主要症状
疼痛
腰痛常为患者的首发症状,大部分腰椎病患者都有腰痛的症状。
可伴或不伴有下肢
放射性疼痛,下肢痛可放射至小腿及足背或足外侧。
腰肌劳损者可有无明显诱因的慢性疼痛,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
腰椎滑脱起始症状较轻,后可出现持续腰痛或合并下肢疼痛,卧床休息时缓解,活动后加重。
合并
肿瘤、炎症时,腰部疼痛,严重时疼痛加重,可出现
静息痛,即安静状态下疼痛明显。
肿胀
腰部创伤或炎症,可出现腰部肿胀,部分可有皮温增高。
畸形
患者可有双肩不等高、胸廓不对成、腰线不对称、肩胛骨左右高度不同等。
活动受限、运动障碍
腰部受到严重创伤,或腰椎炎症、椎间盘病变等,导致腰部屈伸受限,无法自由活动。
压迫到神经可导致
间歇性跛行,如行走时有下肢疼痛、沉重的感觉。步行距离增加时小腿可感到乏力,在休息、下蹲后缓解,再度行走时下肢症状会反复出现。
神经症状
马尾综合征
发生于马尾神经。损伤部位以下有会阴部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肌肉松弛等。
脊髓损伤
腰椎病伤及脊髓可能导致下列症状:
脊髓震荡:可出现损伤部位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全部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后,感觉和运动开始恢复,不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前脊髓综合征:患者出现
四肢瘫痪,一般下肢瘫痪重于上肢,但下肢和会阴部保留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可保留浅感觉。
后脊髓综合征:损伤部位以下运动功能、痛温觉、触觉都存在,但深感觉部分或全部消失。
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部位以下同侧肢体运动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部位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包括肛门周围的感觉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运动丧失。
脊髓圆锥损伤: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双下肢感觉和运动正常。
其他
体温异常:化脓性腰椎炎、结核性腰椎炎、肿瘤侵犯等因素,可造成患者体温异常,出现
高热或者低热。
局部肿块:如棘突、横突等周围出现病变,可在体表触及肿块。
脊柱结核也可以在腰背部扪及冷性脓肿形成的局部肿块。
并发症
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畸形、椎体滑脱、脊柱化脓性感染、脊柱结核和
脊柱肿瘤等疾病可能压迫神经根,严重时都可导致患者双下肢功能障碍,难以支配肢体活动。
常见症状有力弱、行走不稳甚至不能行走等。
就医科室
骨科
当出现腰痛、腰部肿胀、
脊柱畸形时,建议及时去骨科、脊柱外科就诊。
疼痛科
当明确腰部疾病,需要减轻疼痛症状时,可就诊疼痛科。
肿瘤科
如果已经确诊是腰椎原发性肿瘤或者是腰椎转移性肿瘤,可以到肿瘤科就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腰痛、腰部肿胀、脊柱畸形、骨折时,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建议家属陪同就医,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腰痛,下肢疼痛?
是否能正常行走?
大小便是否能控制?
是否有
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即随着步行距离增加小腿逐渐乏力,在休息、下蹲后缓解,再度行走时又出现乏力?
是否有会阴部麻木?
这些症状多长时间发作一次?
这些症状什么情况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腰部急性损伤史?
是否有脊柱手术史?
是否有结核病?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患有腰椎疾病?
是否长期从事驾驶或重体力劳动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HLA-B27。
影像学检查:X线、CT、核磁共振、肌电图等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神经营养类药物:维生素B
1、维生素B
12、
甲钴胺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腰部急性损伤史或手术史。
有长期负重或不良姿势习惯。
有结核、肿瘤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腰痛、固定体位: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骶棘肌痉挛可使腰部固定于
强迫体位。
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受限最为明显,活动时可感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疼痛、麻木。
间歇性跛行症状(步行时因下肢疼痛而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之后可恢复行走)。
会阴部麻木及大小便失禁症状。
体征
根据腰椎不同病变,部分病变有如下特殊表现。
脊柱或骶尾部可触及包块。
小腿、足背外侧、足底皮肤感觉减退或者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或者直腿抬高增强试验阳性:被检查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抬高60°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即为直腿抬高阳性。在直腿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
下肢放射痛,则为加强试验阳性。
脊柱侧弯试验阳性:直腿站立,手臂伸直,观察两侧肩膀高度,肩胛骨高度,然后让患者弯腰,观察患者棘突是否是一条直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了解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检查时无需空腹。
免疫学检查
HLA-B27阳性,常提示有强直性脊柱炎。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了解腰椎正面、侧面的情况。
明确是否有腰椎侧弯、椎间隙狭窄、生理性前凸改变、骨赘形成、椎弓崩裂、腰椎滑脱等。
注意事项:检查前摘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
造影检查
包括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间盘造影等方法,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程度。
注意事项:检查前注意保持空腹。
CT检查
了解脊柱骨性结构的细节。
可明确腰椎有无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移位、硬膜外脂肪移位等。
注意事项
检查前摘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
需要做好X线防护,保护好身体射线敏感部位。
对准备怀孕男女和怀孕早期的孕妇,需要向医生说明情况,请医生帮助做好防护,或者暂时不做此项检查。
身体内有金属内固定物者需向检查医生说明。
核磁共振检查
全面了解各椎间盘、脊髓等的情况。
可明确椎间盘是否有突出、椎间盘退变情况、有无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神经受压等,以及关节处是否有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
注意事项
需提前去除身上的金属或磁性物品。
如果身体内有心脏起搏器、导管、支架等,需要向医生说明情况。
病理组织活检
包括穿刺活检、切取活检、切除活检等。
通过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判断肿块性质是良性肿瘤或者恶性肿瘤。
注意事项:检查后注意卧床休息,不要剧烈活动。
鉴别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
相似点:
梨状肌综合征和腰椎病都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直腿试验阳性,坐骨神经受压。
不同点
梨状肌综合征因坐骨神经受压,主要症状为臀部、下肢疼痛。查体可见臀肌萎缩、臀部深压痛。
腰椎病是由于腰椎结构受损引起的,常见原因有椎间盘退变、外伤、劳损等,主要症状是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且腰痛最早出现。可通过影像学鉴别。
泌尿系结石
相似点:泌尿系结石和腰椎病都有腰痛的症状。
不同点
泌尿系结石以血尿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腰背部剧烈疼痛。X线及CT,B超检查可以清楚显示
输尿管结石、肾结石。
腰椎病是由于腰椎病变引起的,主要症状是腰痛、下肢痛,无血尿及结石征象,X线检查可有腰椎侧凸、生理性曲度改变等情况。可通过症状和影像学检查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预防或延缓并发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原则:由于腰椎病种类较多,不同类型的腰椎病有不同的治疗原则,通常采取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
适应证:适用于初次发病、病程较短、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或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
患者可以通过休息来有效缓解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需要卧硬板床。
但注意不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后期患者可以逐步戴腰围下床。
营养支持治疗
物理治疗
可进行适度牵引、理疗。短期、适当牵引等方法可松弛腰骶部肌肉,降低椎间盘压力,减轻炎症反应对神经根的刺激。但应禁止暴力按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适应证:初次发病、病程较短、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的患者。
注意事项:可引起腹部不适,如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饭后服用,
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神经营养药物
适应证:有神经损伤的患者。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腹泻、
皮疹等。不要擅自使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
注意事项:可能引起注射部位反应,如恶心、头痛、瘙痒、眩晕、胸痛等不适。需注意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抗感染药物
适应证:患有脊柱感染的患者。
不良反应:可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疼等。
注意事项:建议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摘除术
适应证:适用于腰、腿疼痛明显、保守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明显神经受累的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手术原则:通过摘除椎间盘,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禁忌证:患者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严重骨质疏松等。
注意事项:术后充分卧床休息,切忌过早活动。
椎管减压术
适应证:适用于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的患者。
手术原则:通过去除占据椎管组织的椎间盘、增生骨质以及韧带,扩大或者恢复椎管空间。
禁忌证:严重骨质疏松、肝肾功能不全等。
注意事项
注意腰部的保暖。
早期也就是手术后一个月之内翻身时,尽可能保持肩臀腰踝成一直线。
三个月内一般不要行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一般不要大幅度的弯腰或者提抱重物等。
减压植骨融合内定术
适应证:适用于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的患者。
手术原则:通过将病变椎体及其上下椎体进行融合来改善病情。
禁忌证:椎板骨折移位、椎弓失去稳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术后注意卧床休息,后期活动时严格佩戴腰带。
肿瘤切除术及病灶清除术
适应症:适用于脊柱肿瘤及脊柱感染包括脊柱结核的患者。
手术原则:通过切除病变部位来改善病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注意事项:术后注意卧床休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适应证:腰痛病史超过一年,常规保守治疗无效,椎间盘造影证实椎间盘源性腰痛。
相对的适应证:包括单节段或多节段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所导致的脊柱节段不稳;轻度的脊柱滑脱;邻近的融合阶段的退变;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腰背痛综合征。
手术原则:通过将病变的椎间盘换成人工椎间盘来提高患者近期及远期生活质量,但目前该方法在临床尚处于评估中。
注意事项
术后应充分卧床休息,切忌过早、过度活动。尤其在2~4周之内应以休息为主。
术后半年之内避免擅自进行弯腰、深蹲、久坐等动作,遵医嘱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
推拿、针灸、按摩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暴力推拿按摩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应慎重。需注意创伤、感染的急性期禁用。
中医小针刀疗法
小
针刀疗法是将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松解病灶周围组织的粘连、挛缩,降低周围组织压力,从而缓解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解除肌肉痉挛,恢复正常生理结构,为周围组织重建创造条件。
治愈情况
不同类型的腰椎病变预后不同:
退行性疾病进展缓慢,预后较好;
创伤、感染等疾病的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
预后因素
具有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病程时长。
腰椎病变严重,压迫神经。
病变范围广。
危害性
腰椎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腰痛、下肢麻木、
间歇性跛行、甚至瘫痪及大小便失禁,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腰椎病导致腰部慢性疼痛,可能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营养均衡,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类、虾皮等食物,有益于骨质密度的增加。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西兰花、火龙果等。
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炸鸡、烧烤、肥肉等。超重或肥胖者注意低脂饮食。
生活管理
治疗期间注意遵医嘱卧床休息,适时佩戴围腰活动。
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可以在床上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等,同时可以做一些屈伸下肢的活动训练,以减轻神经根的粘连、水肿。
病情缓解后,日常可以进行太极、游泳等腰部温和的运动。
在活动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应遵循以少到多、时间从短到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在活动以后,如出现腰腿疼的反复加重,就说明运动可能有些过量,应尽量减少活动,并继续卧床休息。
避免不良姿势,如久坐,反复屈伸腰椎等。
心理管理
腰椎病患者会出现焦虑、害怕等情绪,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保持乐观的心态。
病情监测
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找主治医生进行复查:
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持续未缓解或持续加重。
发生外伤,导致腰痛、下肢疼痛加重。
术后伤口出现红、肿、热、痛,有异常分泌物等。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复诊时间:治疗后1、3、6个月进行复查,或遵医嘱,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复查项目:主要复查项目有体格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等。
预防
掌握正确的坐卧立行姿势,坐挺胸收腹,以提供腰背部充分的支持,使膝部略高于髋部。站立时挺胸收腹,双足与肩平,不要旋转腰部,保持脊柱的中立位。仰卧时双膝可垫一软枕。
工作中需经常弯腰的劳动者,应定时进行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腰托带来保护腰部。
对于长期坐位工作者,注意桌椅的高度要合适,而且应定时改变姿势,注意休息,避免疲劳过度。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如久坐、久站等,经常活动身体。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如跑步、游泳等,加强腰背肌力量训练。
如有腰椎畸形、感染及
肿瘤等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