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表现为腰骶痛、腿疼腿麻等
主要因肥胖、久坐等引起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慢性损伤等导致
通过休息、康复治疗等方式缓解病情,必要时可腰椎内镜手术治疗
难以自愈,但通过调整姿势和锻炼可缓解疼痛
定义
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为腰椎最下面的第5椎体和骶椎第1椎体连接部位的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从硬膜囊发出后要下行一个节段才从椎间孔穿出,腰5-骶1椎间盘突出多压迫骶1神经根。
分型
临床分型
从病理变化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
这种类型常需手术治疗。
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
此类型不但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Schmorl结节
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
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经骨突出型
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
一般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Mcnab分型
Mcnab将椎间盘突出按照病理进行分型。
周围性纤维环膨出;
局限性纤维环膨出;
椎间盘突出,移位的髓核限于很少几层的纤维环内;
椎间盘脱出,移位的髓核穿过纤维环而进入后纵韧带之下;
椎间盘游离,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物质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孔间等,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
发病情况
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为20~50岁。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椎间盘突出症以第4-5腰椎间隙和第5腰椎与第1骶椎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椎间盘突出的95%。
导致腰5-骶1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包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腰椎损伤、椎间盘缺血、腰骶先天异常。
致病原因
腰5-骶1椎间盘突出的病因较多,其中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改变是最根本的原因。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髓核含水量的降低,弹性降低,并可因失水使椎体丧失稳定性,出现椎体松动。
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损伤
慢性劳损:即长期反复的外力,如从事需要长期扭腰、弯腰等动作的工作,对椎间盘可造成轻微损害,加重退变程度。
急性损伤:儿童和青少年在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跳远、投掷铅球等,腰部快速扭转,容易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成年之后,椎间盘逐渐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也逐渐变差,椎间盘承受压力的能力变差。
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半椎体畸形、小
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引发腰5-骶1椎间盘突出。
腰部姿势不当
腰部处于异常姿势,腰部承受异常应力,如蜷缩睡觉、跷二郎腿、瘫坐等。
外伤
不恰当的活动方式,如猛烈的旋转腰部、反复弯腰、猛力扭腰。
妊娠
女性妊娠时腹部隆起、体重增加会加重腰部的负担。
其他
腹压增加(如便秘)、受寒、受潮等。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因素的人群,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者,重体力劳动者。
运动员或对抗运动爱好者。
孕产妇。
发病机制
椎间盘组织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承受着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但其仅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发生退变。
劳损长时间积累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会发生破裂,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组织向外突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从而引起以
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即腰5-骶1椎间盘突出。
突入椎管的髓核压迫神经根会产生腰腿痛症状。同时,突出的髓核作为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刺激物,引起周围组织及神经根的炎症反应,也可引起临床症状。
腰5-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表现,仅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也可出现典型症状。
有临床表现的患者中,90%以上有
腰骶痛和
下肢放射痛,此症状也是早期症状。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可表现出其他症状。
主要症状
腰痛
腰痛以持续性腰背部
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腰部痉挛样剧痛,不仅发病急骤,且难以忍受,必须卧床休息才能逐渐缓解。
其他部位疼痛
还可出现下肢疼痛,常发生于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部。患者常为了减轻这种疼痛而弯腰、屈髋、屈膝。
当咳嗽、喷嚏、排便用力,可诱发或加重这种疼痛。
少数患者可伴有大腿根部疼痛。
患者在后期常表现为放射痛重于腰背痛,或仅有放射痛。
其他症状
多数腰5-骶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出现以下症状。
盆底部位疼痛
腰5-骶1椎间盘压迫,还可出现盆底、会阴部位疼痛,可由骶神经受压引起。
麻木
有时可出现肢体麻木,而不出现下肢疼痛。
麻木区与受挤压、刺激的神经分布区一致。
马尾综合征
可有左右交替出现的下肢痛和会阴区的麻木感。
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突然出现剧烈的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
疼痛消失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大、小便困难,男性出现阳痿,女性出现
尿潴留和尿失禁等。
肌力下降
因骶神经根受损,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
肌力下降。
轻者肌力减弱,表现为走路像踩棉花一样;重者该肌失去功能,甚至可造成瘫痪,但十分罕见。
出现腰5-骶1椎间盘突出,应根据情况就诊于骨科或神经外科。医生会通过如下清单对您的症状、既往史、用药史进行询问,还可能进行相关的检查。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经常感到腰背部
钝痛,臀后部、下肢的疼痛及麻木,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椎间盘突出,建议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所在机构设有脊柱外科,出现上述情况,还可就诊脊柱外科。
神经外科
如果经常感到腰背部疼痛,伴有臀后部、下肢的疼痛及麻木,或是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觉,可就诊神经外科。
急诊科
若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突然出现剧烈的腰骶部疼痛,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具体是哪个部位,大概持续多久了?
除疼痛外,是否有腿麻、乏力等症状?
走路、久坐后症状会加重吗?还有什么情况会导致疼痛加重或缓解?
大小便情况正常吗?
是否出现盆底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酸胀?
病史清单
腰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久坐、伏案工作,或进行重体力劳动?
是否怀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医生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诊断依据
病史
常有腰部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史,部分有腰椎畸形。
发病前常有腰部姿势不当、腰部外伤、妊娠等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腰背部疼痛。
盆底及
下肢放射痛,主要位于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部。
可出现足背外侧及小趾、麻木,感觉迟钝,肌肉无力。
体格检查
腰骶椎活动度减低:一般主要是脊柱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
椎管狭窄症,后伸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直腿抬高试验
平躺,腿部水平放置于床上,保持膝关节完全伸直,一手扶住足跟抬高患肢。如下肢抬高不到60°就出现下肢放射痛,即腿部疼痛、麻木,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然后将抬高的患肢略降低,使疼痛消失,此时将踝关节背伸,又出现疼痛时,为直腿抬高试验加强阳性。
多数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5-骶1
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常规检查手段。
虽然单纯X线检查不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可反映有无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
X线检查还可以发现有无结核、
肿瘤等骨病,对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CT检查
CT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受压移位的情况,还可同时显示周围骨和组织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有病变,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病变。
其他检查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症状,以及不能长期弯腰工作等。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由于肌肉慢性损伤所致,没有椎间盘的病变。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突出的椎间盘。
椎管狭窄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大腿麻木、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等表现。
不同点:椎管狭窄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容积、形态改变,可出现下肢跛行。影像学表现为在腰5-骶1水平的椎管狭窄。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
腰椎结核患者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肿瘤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并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二者可通过MRI检查、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鉴别。
治疗目的: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有马尾综合征,应72小时内进行急诊手术。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者。
卧床休息
初次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疼痛好转时,可适当活动,对改善腰痛患者功能同样有效。
牵引治疗
可采用骨盆牵引的方式,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镇痛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临床常静脉输注甘露醇。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行硬膜外注射,如泼尼松联合
利多卡因注射。
肌肉松弛药
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物理治疗
按摩、热敷、冲击波、干扰电疗法等物理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均有一定效果。
如体外冲击波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优势明显,能有效缩短疗程、提高生活质量。
物理治疗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短期内缓解中等以下程度疼痛。
推拿、针灸、按摩
推拿、针灸、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疗效。
应由专业医生或技师进行治疗。
注意避免暴力推拿按摩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
中医小针刀疗法
小
针刀疗法是将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松解病灶周围组织的粘连,降低周围组织压力,从而缓解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解除肌肉痉挛,恢复正常生理结构,为周围组织重建创造条件。
手术治疗
适宜人群
以下人群为本病的适宜人群:
病史超过2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腰痛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其下肢症状明显,以致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
强迫体位者。
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
合并椎管狭窄者。
不适宜人群
腰痛首次发作或反复发作,但没有进行非手术治疗者。
同时患有多发性纤维组织炎或风湿症。
临床症状怀疑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影像检查并未确定者。
手术方式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一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疗效好,而且恢复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好的选择。
常用的微创手术为髓核化学溶解法、显微外科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内镜微创髓核摘除术,其中髓核化学溶解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已较少使用。
传统开放手术
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一种较常用的术式,适用于单纯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半椎板切除术:适用于有明显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症者。有发生椎体不稳的可能。
全椎板切除术:适用于椎间盘双侧突出者,或有明显椎管狭窄者。有椎体不稳的可能,或继发椎管狭窄。
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或退行性滑脱者,可能会继发相邻椎间不稳。
其他外科手术还包括小切口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
术后康复训练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术后病情恢复程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一般术后5~7天,卧床时可下肢伸直,协助抬腿每日2~3次,目的是锻炼下肢屈伸,牵拉神经根,防止粘连、肌肉萎缩,一般术后2周可锻炼腰背肌肉功能。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翻身,预防伤口感染。
术后早期仰卧位时,应在膝下和头部放置、枕头等垫物,将头部和腿部抬高;侧卧位时,可在两膝间放置枕头等垫物,减少腰部的牵拉。避免反复旋转和弯腰的运动。
术后1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脊柱负重。
本病积极治疗和注意生活方式,一般控制较好,不会有明显进展。
治愈情况
腰5-骶1
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与病情的轻重、是否及时治疗有关。
80%~90%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非手术治疗缓解。
单纯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如果能在神经根严重变性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
危害性
严重的或持久的腰痛和下肢疼痛会影响生活和工作,比如不能久坐、不能长时间行走、难以搬运东西等。
如果神经根长时间受压,引起肌肉萎缩,即使手术将神经压迫解除,也只能缓解下肢疼痛症状,而不能解决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的现象,还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坐姿:保持正确的坐姿可以减轻腰椎压力。要保持上背部挺直,两脚平放在地面上,双肩放松。避免椅子过矮。使用有助于支撑腰椎曲线的腰靠。
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因此保持正常的体重范围也会保护腰椎。
避免久坐: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时每隔60分钟要起来活动一下,舒展筋骨,缓解腰椎压力。
减轻腰部负担
日常生活尽量减少弯腰捡拾重物的动作,以免牵拉腰椎诱发腰突。
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因此保持正常的体重范围也会保护腰椎。
如果为重体力劳动者,应做好防护,必要时佩戴腰托保护腰椎。
注意睡眠环境和姿势:选择一个支撑性良好的枕头和床垫,避免只侧躺或仰卧。最好在膝盖下放一个枕头,有助于保持腰椎正常弧度。
饮食管理
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各类必要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保持骨骼、肌肉和椎间盘的健康。
多吃含钙、锰和锌的食物:这些矿物质有助于维护骨骼和椎间盘的健康。富含这些矿物质的食物包括牛奶、奶酪、鱼类、瘦肉、豆类、芝麻、坚果等。
运动管理
保持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稳定腰椎。建议选择游泳、瑜伽等强度适中,对腰部友好的运动项目。
热身和拉伸:在进行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和拉伸,如婴儿伸展。这将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确保身体在运动中保持放松与舒适。
力量训练:可加强腰部及背部力量训练,如在疼痛缓解期,进行小燕飞、两头起、五点支撑、臀桥等训练,加强力量,稳定腰椎。
通过以上介绍的日常生活管理,能够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如有必要,请务必咨询医生,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有助于了解身体恢复情况,还可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无论是接受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如果突然出现腰椎疼痛不适,或症状突然加重,应立即就诊。
一般复查方法为X线检查。
预防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稍微硬一些。
运动前应充分活动腰椎,运动时注意避免磕碰、摔伤。
可进行瑜伽、太极、游泳等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改善身体的柔韧性,灵活脊柱。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的人,需定时伸腰、挺胸,必要时使用腰托护腰。
尽量不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重物贴近身体的重心,后慢慢起身,以减少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肥胖人群应合理减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