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全层破裂
表现为局部出血、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大出血引起休克、多脏器衰竭
机械性损伤、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病变、静脉曲张等可引起
综合运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血管破裂是指血管壁的完整性受损,导致血液从血管内泄漏到周围组织的情况。
血管破裂可以发生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人体中重要的血管如脑血管、心血管、颈动脉、胸腹腔大血管发生破裂后,可危及生命。
分类
根据血管破裂发生部位和原因,血管破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脑血管破裂、主动脉破裂、动脉瘤破裂、外伤性血管破裂等。
发病情况
外伤引起的血管破裂主要见于运输业、建筑业等高危职业人群。
脑血管破裂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比例为1.5:1。在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有12~15人发病。
血管破裂是指血管壁受到损伤,导致血液泄漏到周围组织的情况,主要见于损伤、管壁病变、周围病变侵蚀等。
致病原因
血管破裂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因具体类型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机械性损伤
割伤、刺伤、弹伤等可能导致血管受到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引发血管破裂。
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可以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破裂会引起血管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最终可导致血管破裂。
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部膨胀的异常情况,由于局部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并导致出血,如主动脉瘤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
某些血管疾病,如
血管炎、动静脉畸形等会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增加破裂风险。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壁逐渐变薄并变得脆弱,如脑出血。
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
恶性肿瘤侵及其周围的血管,结核性病变侵蚀肺空洞壁的血管,
消化性溃疡侵蚀溃疡底部的血管等,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静脉曲张
肝硬化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下肢静脉曲张后可因溃疡侵蚀或创伤致破裂,发生急性出血。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者发生血管破裂风险增加:
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血管破裂风险。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逐渐老化,容易发生破裂。
吸烟:吸烟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炎症以及血压升高,增加血管破裂风险。
家族史:有血管破裂家族史的人具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血管破裂的症状和并发症取决于破裂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主要表现为出血、疼痛、肿胀等。
主要症状
出血
血管破裂后,血液会从破裂处泄漏出来,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或
内出血。
出血的症状包括肿胀、疼痛、皮肤紫红色等。
疼痛
受损的血管和周围组织可能引发剧烈疼痛,特别是在外伤性血管破裂时。
主动脉破裂可出现突发性剧烈的撕裂样或刀割样锐痛,疼痛可沿大动脉走行方向传导和转移至胸部、腹部或背部。
肿胀
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泄漏到周围组织会导致局部肿胀,尤其是在四肢和关节处。
其他症状
头痛
脑血管破裂时,如脑出血或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常伴随剧烈头痛。
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管破裂后,流出的血液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出现头晕、视觉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活动受限、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呕血、黑便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后,粗糙的食物,胃液反流入食管等都可引发曲张的静脉出血。
患者会呕出鲜红色的血液或暗黑色的“咖啡渣”状物质。
还会有黑便、便血等症状。
并发症
休克
大动脉破裂患者常短时间大量失血,迅速出现低血压、大汗淋漓、心悸、四肢湿冷、发绀、脉搏微弱、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
脏器供血不足症状
出血后,重要脏器可出现供血障碍,其症状多样。
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引起心绞痛。
脑供血障碍时可出现晕厥、昏迷、偏瘫等。
肠道缺血可致腹痛。
感染
血管破裂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
神经源性
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血氧过低引起,多呈暴发性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多数在24小时内死亡。
癫痫
癫痫:癫痫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可出现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和增加死亡率,应尽早控制。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脑出血的严重并发症,可出现记忆、注意、执行功能和言语功能受损,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临床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心肌的毒性作用,轻则心率缓慢,重致心脏骤停。
需要根据血管破裂导致的不同症状前往急诊科、神经内科、普外科等科室就诊。医生会询问症状、病史等情况。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出现剧烈胸、腹痛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咯大量鲜血等症状,请立即拨打120求助或就近急诊科就诊。
如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站立和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外伤后出现出血、肿胀、疼痛,需要前往急诊科就诊。
神经内科
如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站立和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意识模糊等情况,可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普通外科
如果出现呕血、黑便及便血等情况,应尽快到普外科就诊,也可以到消化内科就诊。
如反复出现腹痛,腹部搏动包块伴或不伴反复小量呕血、便血,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请及时前往血管外科就诊。
如果下肢有
静脉曲张,发生出血、肿胀、疼痛,可以前往血管外科就诊。如果没有血管外科,也可以前往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需要关注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和持续时间。
尽量由家人陪同前往就诊,防止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症状是怎样开始的?
疼痛程度如何?是否有突然加重或缓解的情况?
有无其他相关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
有无黑便、便血?
局部是否有血肿?
皮肤颜色是否有异常?
是否有其他不适?
病史清单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家族成员中是否有类似症状或血管疾病?
是否曾受过外伤,特别是与症状相关的部位?
是否抽烟?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MRI、血管造影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血管破裂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过车祸、高空坠落、刀刺、爆炸等外伤史。
既往有过敏史及吸烟饮酒史。
临床表现
有局部出血、肿胀、疼痛。
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便血等。
有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站立和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意识模糊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以提示失血程度。
急性出血早期可能变化不明显,需要动态观察。
治疗后如果持续下降,说明可能仍然有出血。
血生化
血生化中肝功能相关指标(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血清
白蛋白)可以帮助区分病因。
电解质分析:大出血常引起水
电解质紊乱,治疗期间需要监测电解质情况,了解有无
低钠血症等。
凝血功能检查、D-二聚体
用于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血栓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
CT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选择相应部位CT检查。CT可准确显示出血的部位、大小、水肿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
头部CT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MRI
MRI比CT更易发现血管畸形、
肿瘤及
血管瘤等病变。
MRA、CTA、DSA
可显示动静脉的位置、形态及分布等,并易于发现
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因。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以了解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静脉有没有
反流以及反流程度,血管是否通畅。
鉴别诊断
脑血管破裂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脑梗死
相似点:老年人多见。
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
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局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应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鉴别,如中毒(CO中毒、
酒精中毒、
镇静催眠药中毒等)和某些系统性疾病(低血糖、肝性昏迷、
肺性脑病、尿毒症等)。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头部CT能排除脑出血。
动脉破裂与静脉破裂的鉴别
相似点:都有出血症状。
不同点:动脉破裂出血血液喷射较快,血色鲜红。触诊时,动脉出血处有搏动感。静脉破裂出血相对较慢,出血处没有搏动感。
治疗目的:止血、修复受损血管、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轻重、病因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
对于大血管出血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
冷敷
在破裂部位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应将头歪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吸氧
有
意识障碍、
血氧饱和度下降或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鼻饲
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如短期内不能恢复自主进食,则可通过鼻饲管进食。
预防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可酌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病情
严密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血压、呼吸等改变。
有条件时应对昏迷患者进行监护。
其他
过度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量用镇静药。
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止血治疗
药物治疗
血管升压素中的特利加压素,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体侧支血流,不良反应较传统血管升压素小。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有选择性地收缩内脏血管,抑制某些大分子物质导致的血管扩张,减少侧支血流,达到止血效果。
如出血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可使用凝血药物如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将止血材料送至破裂血管进行栓塞,从而阻止出血。适用于无法通过手术治疗的血管破裂、高风险手术患者等。
栓塞疗法:将栓塞材料通过导管送至破裂静脉,堵塞破裂部位,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无法手术治疗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硬化剂注射:通过导管将硬化剂注入破裂静脉,使静脉硬化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覆膜支架:对于中、大血管破裂的患者可应用覆膜支架植入封闭血管破口。
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的血管破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
通过切开直接修复受损血管,如止血、缝合或移植等。
内镜手术
通过小切口或导管修复受损血管,如血管支架植入或栓塞等。
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脏器损伤、生命威胁等情况。
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手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抗感染: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等。
物理治疗
如出现运动功能、感觉、认知、运动等障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
如果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并造成损伤,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抽吸术、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等。
血管破裂的预后不一,小血管破裂经压迫或药物止血,预后较好。大血管或关键部位的血管破裂,需积极治疗,否则预后较差。
治愈情况
血管破裂的预后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异,包括破裂部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等。
由于血管破裂涉及多种类型和病因,很难给出准确的治愈概率。
预后因素
以下是一些与血管破裂预后相关的因素:
破裂部位和程度:脑部、内脏等重要器官的血管破裂通常预后较差,因为可能引发
脑疝、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年龄和基础疾病: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治疗及时性:及时就医和治疗对预后有积极影响,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危害性
大血管破裂可导致大量出血,引起休克、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脑部血管破裂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破裂后的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做好防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提倡饮食种类多样化,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推荐的食盐摄入量≤6克/天。
适当提高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比例。
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炸、动物内脏等食品。
戒酒。
日常生活管理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体育锻炼还可通过对血压、血糖和体重的控制起到预防脑出血的作用。
采用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脑出血的危险性。
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自身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
成年人(部分高龄和身体因病不适合运动者除外)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30~45分钟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疾病急性期卧床休息为主,可做床上活动,如翻身、举臂、伸腿等,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动作剧烈碰伤,引起瘀点
瘀斑,加重病情。
活动范围内尽量避免放置坚硬家具或生活物品,避免碰撞伤害。
避免久站、久坐,保持良好的姿势,防止静脉压力过高。
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压力。
其他
部分患者患病后会出现
情绪障碍,亲属应多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予以开导,必要时可进行心理治疗。
对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者,家属或护工应及时清理大小便,并定时翻身,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酌情使用预防
压疮的敷料,避免使用圆形气圈,避免发生压疮。
病情监测
如果出现局部出血肿胀,或者呕血、黑便、头晕等不适,应尽快就诊。
定期监测血压,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如有异常,需要积极就医。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了解疾病恢复情况,也有助于在医生指导进行康复治疗,还可及时发现复发。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即可。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等影像检查。
预防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定期体检,尤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
小心活动,避免局部撞伤或挤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