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指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胸椎引起的结核病变
表现为胸背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可能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经血液传播到达脊柱所致
可采取支持疗法、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属于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常由肺结核引起。
胸椎结核常形成椎前和椎旁脓肿,也可向胸壁发展。
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最高。
分型
按照部位分类
中心型椎体结核
好发于胸椎,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病情进展快。
整个椎体被压缩为楔形,一般只侵犯一个椎体,也有穿透椎间盘而累及邻近椎体。
边缘型椎体结核
好发于腰椎,多见于成人。
病变局限于椎体的上下缘,很快侵犯至椎间盘及相邻椎体。椎间盘破坏是本病的特征,易造成椎间隙变窄。
发病情况
在骨关节结核病中,脊柱结核占一半左右。最常出现在胸腰段。胸椎结核在脊柱结核中发生率占39.6%,而
骶髂关节结核、骶椎结核和
颈椎结核相对少见。
胸椎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中心型椎体结核多见。
致病原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大多是由肺结核引起,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少数结核菌逃避抗结核药物,隐藏在身体内定植感染,造成骨质破坏发展成为
骨结核。
脊椎椎体以松质骨为主,血液丰富,它的滋养动脉为终末动脉,结核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造成骨质破坏发展成为骨结核。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任何危险因素者,为胸椎结核的高危人群:
既往感染过结核杆菌
结核病高发区居民
免疫系统较弱者,如艾滋病感染、化疗和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营养不良者
过度疲劳
发病机制
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此病易在患者大病初愈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此时病人全身的免疫力下降,结核杆菌乘虚而入,大肆繁殖,造成一系列结核病的临床表现。
有原发结核病者: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该类患者一般免疫力低下,导致结核容易入血传播。如果传播到脊柱则会形成
脊柱结核。
外伤导致脊柱自然屏障破坏:病人往往有外伤病史,导致脊柱对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如果结核杆菌侵入脊柱,则会成为其快速繁殖的温床,发生病变。
主要症状
全身症状
常常在结核活动期出现,病人常常有乏力、食欲不振的表现,常见下午出现低热、盗汗和消瘦等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
脊柱痛是该病最主要的表现,活动后疼痛加剧。通常表现为胸背部疼痛,下胸椎病变有时可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多为
钝痛或酸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或睡前疼痛加重。
小孩子表现为“夜啼”,成人由于骨质破坏疼痛剧烈。
肌肉僵硬
因骨质破坏疼痛剧烈,患者往往下意识采取减低疼痛的体位。
畸形
因椎体骨质破坏,脊柱负重线受损,造成胸椎后凸、侧凸畸形。此外长期疼痛使病人被动地处于保护体位,表现为驼背等畸形。
椎旁脓肿
由于椎旁脓肿比较特殊,没有脓肿常见的皮肤发红、发热症状,故也称为“寒性脓肿”或者“冷脓肿”。
脓肿可汇集在锥体旁,以前方或两侧汇集者居多,严重者可沿筋膜间隙向下方流动,在远离病灶的部位形成脓肿。
脓肿具有流动性,如果穿透皮肤,可在皮肤表面见到流脓的窦道(孔道)。
压迫症状
如果脓肿压迫气管、食管,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
脓肿向后方压迫,可出现下肢神经压迫症状,早期出现
肌力下降,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肢体不能活动,肌肉僵硬,晚期肌肉松弛无力,甚至出现截瘫。
感觉功能障碍:一般表现为感觉敏感、感觉迟钝、感觉麻木、感觉丧失。
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患者可有大小便失禁或者潴留,阴茎异常勃起或者无法勃起等。
并发症
混合感染
脓液一开始都汇聚在感染灶附近,病情发展后,脓液越来越多,压力增大就会沿解剖间隙或孔道流到其他部位,形成流注脓肿。
如果最后穿透体与外界相通,或者穿入肠腔这些有大量细菌的地方,细菌就会入侵,形成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偏瘫、截瘫
多由于结核性脓肿、干酪样坏死物质或结核肉芽组织等直接压迫脊髓所致。此外脊髓血管发生栓塞,导致脊髓变性、软化,也可发生截瘫。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肺结核患者出现胸背部疼痛不适、脊柱后凸畸形、下肢神经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医院骨科分科较细,建议就诊脊柱外科。
感染科
若临床医生确诊是
脊柱结核合并有活动期的肺结核时,应及时就诊感染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根据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体位,如出现脊柱活动受限或者发生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建议患者采取平卧位。
如果就诊感染科,需正确佩戴口罩,注意防护。
就医前尽量穿宽松的衣物,除去所有金属物品避免影响后续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胸背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
近期有无出现低热、乏力、抵抗力下降、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是否存在下肢的
放射性疼痛?是否有下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甚至下肢不能活动或者出现大小便失禁?
什么时间出现的症状?有无诱发原因或动作?
病史清单
有无肺结核病史?
是否接触过结核病患者?
从事什么工作?
是否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抗炎止痛、激素等药物?
是否有免疫性疾病,或者接受化疗等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一般有结核病病史,或者接触过结核病患者。
临床表现
脊柱活动受限,可出现胸椎后凸畸形。
有低热、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增高,静止期正常。
是监测疾病是否处于炎症活动期,有无复发的重要指标。
C反应蛋白
结核感染早期,可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
细菌培养
其他:脓液、痰液培养对明确病因和后续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结核菌素试验
目的:了解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意义: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结核病诊断有参考意义,提示患过或正患结核疾病。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意义:是本病的首选辅助检查,可作病情评估。
影像学特点:早期可表现为骨质变薄,随着病变发展,可表现为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随后可出现椎体塌陷,并累及邻近两个椎体。慢性病例可见多量钙化阴影。
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应谨慎行X线检查。
CT检查
目的:对病变细微特征进行评价。
意义: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部位,有无空洞和死骨形成。对腰大肌脓肿有独特的价值。
更加准确的显示脓肿和骨碎片的位置、大小,和突入椎管造成的占位情况。
核磁共振(MRI)检查
核磁共振对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也是显示脊柱结核病灶最敏感的方法。可清晰显示早期的椎体炎症程度及椎旁组织变化。
椎间盘受累及椎间隙变窄为脊柱结核的重要特点。
其他影像学检查
超声是寒性脓肿最简便的检查方法。可发现椎旁脓肿、
腰大肌脓肿、
胸腔积液等,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脓液。
ECT及PET-CT可见异常摄取,同时PET-CT可评估病灶随治疗的变化,评估疗效。
病理检查
非典型病变通常依靠临床和影像学诊断难以确定,需要依靠病理活检。可采用X线或CT引导下穿刺,或手术探查活检。
细胞学检查显示特征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颗粒性坏死、
淋巴细胞和朗格汉斯巨细胞,诊断成功率高。
鉴别诊断
如有胸背部疼痛或胸椎X线片异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有骶髂关节炎症,没有全身中毒症状,X线检查看不到骨破坏与死骨,胸椎受累后会出现胸廓扩张受限等临床表现。通过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化脓性脊柱炎
化脓性脊柱炎发病急,有
高热及明显疼痛,进展很快,早期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X线表现为椎弓附件骨质疏松和破坏,晚期表现为边缘锐利的骨质增生和不规则的囊性透亮区,关节突可发生骨性融合。其特征性X线表现可作鉴别。
脊柱肿瘤
脊柱肿瘤多见于老人,胸背部疼痛逐日加重,X线片可见骨破坏累及椎弓根,椎间隙高度正常,一般没有椎旁软组织块影。X线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整个椎体均匀的压扁成线条状,上下椎间隙正常,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目的:根除感染,恢复神经功能,防止或纠正
脊柱畸形。
治疗原则:首选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病灶清除和脊柱功能重建的手术治疗。
全身治疗
一般治疗
平时多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严格卧床休息,局部制动。
增加营养,每日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有贫血者及时纠正贫血,混合感染的急性期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抗结核药物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全程、规律。
治疗方法: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
每日用药方案:①强化期: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顿服,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顿服,4个月。简写为:2HRZE/4HR。
间歇用药方案: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4个月。简写为:2H3R3Z3E3/4H3R3。
常用抗结核药物
一线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如利福平对肝有毒性作用,应用药后3个月检查肝功能,乙胺丁醇偶见有视神经损害。
具体用药如下:
异烟肼
异烟肼是单一抗结核药物中杀菌力最强的药物之一,其对巨噬细胞的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具有杀菌作用。
可引发周围神经炎,出现四肢末梢的麻木、瘙痒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家用维生素B(吡哆醇)。
利福平
其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具有杀菌作用,起效快,药物持续时间长。
有较强的肝肾毒性,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慎用。
吡嗪酰胺
吡嗪酰胺具有独特的杀菌作用,是联合用药不可或缺的。
常见的不良反应:
高尿酸血症、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等。
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为抑菌性抗结核药,对生长繁殖期的细菌具有较强活性。
注意事项:痛风、
视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链霉素
本药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尿量减少、食欲减退、口渴等,少数出现眩晕、听力减退等表现。
局部治疗
矫形治疗
用
石膏背心或支架(上腰结核)以及石膏腰围带-腿(下
腰椎结核),固定期为3个月,固定期间应多卧床休息。
全身情况不好不能耐受固定的,可以睡特制的石膏床3个月[1-3]。
脓肿穿刺或引流
适用于脓肿较大者,可局部注入抗结核药物加强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有明确的结核病变部位和寒性脓肿。
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造成脊柱不稳。
脓肿流动到其他部位,形成窦道并经久不愈者。
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存在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征象。
病变节段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角度>30°的后凸畸形有进一步恶化可能,要早期手术。
有的病人对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和复发。
禁忌证
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病。
存在其他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情况。
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
处于活动期结核病人需要抗结核治疗,2周后再行手术。
病灶清除术
手术清除死骨或干酪样坏死物,有神经症状时,应进行脊髓神经减压,由于
脊柱结核大多位于椎体和椎间盘,所以前路手术更容易清创。
切开排脓术
寒性脓肿广泛流注出现继发性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不能耐受病灶清除术时,可作切开排脓术挽救生命。
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手术
主要是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功能,早期稳定性依靠内固定维持,后期主要依靠植骨融合来进行纠正畸形和功能重建,移植骨以自体骨较为可靠。
治愈情况
腰椎结核不可以自愈,如果不治疗,可出现腰椎骨质破坏及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刺激症状:如腰部疼痛、压痛和叩击痛、
脊柱畸形、腰椎活动受限等。
一般经术前、术后抗结核治疗及手术病灶清除及内固定,病灶处可达到骨愈合,病人症状消失,临床痊愈。
危害性
胸椎结核早期出现背部疼痛、低热乏力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抗结核治疗,病情可继续发展,骨质受损可造成脊柱畸形、脊髓神经受压等症状,甚至发生截瘫。
胸椎结核对机体营养消耗较大,易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消瘦等,导致身体贫血、低蛋白症等,加速疾病进展。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高
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补充能量,增加身体免疫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熬夜或者情绪激动,规律睡眠,三餐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难消化及易胀气的食物。
卫生管理
注意手术区域的清洁,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勤换辅料。
运动管理
手术治疗后何时开始活动可以询问医生,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
在恢复期,保持规律、适度、科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循序渐进、梯次增加为原则。
心理支持
接受康复教育,了解
脊柱结核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重视疾病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的自信。
本病病程较长,可能伴有
脊柱畸形或者压迫神经导致瘫痪,患者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家属及朋友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随诊复查
无论年龄、症状轻重以及治疗方法,都应该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复查,从而评估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
其他检查:包括骨密度测定等。
复查时间
非手术患者及术前患者:复查时间通常间隔为3~6个月。
术后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此后根据医嘱每隔6个月左右进行复查。
预防
去结核病高发地区需要积极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感染。
结核患者应遵从医嘱,规则用药,积极控制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
严格执行卡介苗接种制度对于减少婴儿、儿童发生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病有肯定作用。
结核患者应加强营养,保证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
根据结核杆菌特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经煮沸、暴晒、紫外线灯等方式消毒。
居住环境保持空气流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