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是采用多排螺旋CT或其他高端CT增强扫描冠状动脉的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CT主要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及诊断、部分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术后评价
冠心病高危人群、疑似冠心病者、部分手术术后定期复查人群等
电离辐射、造影剂过敏等
定义
冠状动脉CT是指通过静脉注射适当造影剂后,利用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进行扫描,从而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CT是一种简单有效且无创的冠状动脉早期疾病诊断和预测的方法之一。
检查目的
冠状动脉CT与常规
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无创、价廉、操作简单和安全的优点。
冠状动脉CT主要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及诊断、明确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冠脉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术的术后评价、非冠心病的心脏大血管手术或介入手术术前评估等。
适用人群
冠状动脉CT检查并非适合所有人群,一般以下三类人群需要以冠状动脉CT进行检查确诊。
具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人群
包括绝经期后女性,中老年男性,长期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史患者,具有长期吸烟史者,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以及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者等。
疑似冠心病者
例如,存在胸痛、压痛、憋气、胸闷、剑突下痛、左上臂不适等症状;或经
心电图、超声、24小时
动态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疑似冠心病的人群。
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术后需复查者
作为术后复查应用。
非冠心病的心脏大血管手术或介入手术术前评估者
术前评估患者冠状动脉情况。
禁忌人群
绝对禁忌证
孕妇及有明确造影剂过敏史者。
相对禁忌证
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未经治疗的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多发性骨髓瘤、放射性碘治疗后、不能配合和屏气、
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检查风险
电离辐射
冠状动脉CT检查有一定程度的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身体损害。
随着临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冠状动脉CT检查在保证检查结果准确性,性能优越的前提下,对放射剂量进行合理有效控制,与普通胸部CT扫描的放射剂量较为相似,临床上将放射剂量控制在20张胸片范围,最大程度保证接受检查患者的生命安全。
需要定期复查的特定患者请遵医嘱进行,不要自行增加检查次数,以免增加风险。
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应尽量配合医生,不要因害怕辐射的危害拒绝检查,以免延误自己的病情。
造影剂过敏
冠状动脉CT检查时,需提前注射造影剂,多数患者会对造影剂的安全性存在担忧,但是,造影剂使用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仅极少人存在造影剂过敏反应,反应较轻者表现为
皮疹、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出现喉头水肿、
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反应,但是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
因此,临床实施冠状动脉CT检查后,需要患者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后再离开。
针对肾功能不全者,应谨慎使用碘造影剂,造影剂规格需严格进行控制,以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通常为1000~15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时间
冠状动脉CT检查一般需要预约,按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CT检查为影像学检查,在仪器辅助下进行,通常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提前预约,医生或护士会说明预约方式,注意提前预约,按时检查。
扫描时需平躺在检查床上,体位略偏右,使心脏尽可能位于机架孔的中心,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双手举过头顶,憋气,扫描定位像。
冠状动脉CT检查需要提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检查部位后,才能开始上述检查。
冠状动脉CT检查需要将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内,超过者需要在检查前30~60分钟口服降心率药物(如
美托洛尔)控制。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有辐射
CT辐射剂量高于传统X线检查,目前随着技术进步,这一情况缺陷已得到逐步改善。
心率准备
冠状动脉CT检查需要将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内,超过者需要在检查前30~60分钟口服降心率药物(如美托洛尔)控制。有时也可应用地西泮等药物控制受检者情绪。
呼吸准备
训练患者呼吸和屏气,应平静呼吸,屏气时的心率变化不应超过10%。
着装注意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戴金属装饰或饰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铅笔、皮带和钥匙等。
饮食及运动建议
冠状动脉CT检查前,不可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心率超过70次/分。
其他
检查前须将详细病史及各种检查结果告知医生,如有自己保存的影像学资料需要交给医生以供参考比照。
检查前应向医生说明有无药物过敏情况,是否患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以使医生能注意防止造影剂过敏等危险情况。
体弱、儿童、神志不清者,需要健康人陪同。陪同者应穿好CT工作人员提供的X线防护服。
检查中
冠状动脉CT扫描时,一般是深吸气后屏气扫描,如果扫描时呼吸或者咳嗽等,会使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时要听从医生或机器口令,如保持体位不动,通常口令为:吸气——屏气——呼气,吸气——屏气——呼气。注意两次屏气前的吸气尽量一致,屏气时的心率变化不超过10%,以免影响结果。
CT机上配有对讲机,在检查中如有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可立即大声呼叫或告知医生。
检查后
冠状动脉CT检查对人体影响较小,不影响正常生活。
检查后需等待30分钟,如无不良反应,由护士拔去套管针后再离开,同时要注意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离开后注意有无迟发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处理。
检查后应多喝水、多排尿,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减少不良反应。
出报告时间
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24小时内输出结果,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影像片子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基本信息。
注意不要折叠,卷曲,不要沾水,不要日晒,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取得冠状动脉CT影像报告以后,应该交给医生解读分析。
正常结果
未见明确狭窄与斑块
异常结果
可见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20%
此时说明,存在早期粥样硬化改变,不会发生
心肌缺血改变,此阶段需要用药控制,避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管腔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在20%~50%之间
此阶段患者不会表现出心肌缺血相关症状,此时无需开展冠脉造影检查,但是仍需接受规范性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管腔中度狭窄,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
属于临界病变,此种情况最难判断,此时患者可表现出各种心肌缺血症状。
此时建议开展运动平板试验、负荷心肌核素、心肌灌注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出现心肌缺血表现。
此时也可直接让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脉狭窄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更精确的判断。
重症管腔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以上
标志着患者已患有严重冠心病。此时建议直接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进而判断心肌缺血病情,对冠心病进行确诊。
斑块性质
冠状动脉CT检查可提示斑块性质,分为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三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相比于钙化斑块而言,其他两种斑块类型更危险,是心梗的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低密度斑块。
就医建议
冠心病高危人群建议
具有2项及以上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人群,如绝经期后女性、中老年男性、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
高脂血症病史等。
长期生活工作方式不健康人群建议
长期生活工作方式不健康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过度劳累人群。建议改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健康,尽早戒烟戒酒,积极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调整情绪心态。
出现疑似冠心病症状表现人群建议
存在胸痛、压痛、憋气、胸闷、剑突下痛、左上臂不适等疑似冠心病症状表现,尽早就医,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体检及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经体检或临床检查发现
心电图、超声、24小时
动态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结果异常,疑似冠心病人群。建议及时就医,由主治医生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