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扭转是指小肠袢沿其肠系膜纵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超过180°,使扭转肠袢的两端及肠系膜血管均受压,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塞和血运障碍,从而形成闭袢性
绞窄性肠梗阻。小肠扭转发生后是否有肠梗阻的表现还与发生扭转的肠袢长短和扭转的度数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扭转的肠袢短小时更容易出现梗阻而肠袢较长时,一般需要扭转180°~360°以上时才会造成梗阻。小肠扭转发生后其系膜也随之发生扭转肠系膜血管被扭曲压迫,影响肠袢的血运,容易发生肠穿孔和
腹膜炎。
小肠梗阻的儿童患者多为肠道发育畸形所致;成年患者多继发于一定的病理基础之上如手术后局部的粘连、
肠系膜肿瘤、系膜过长等,小肠扭转多为顺时针方向,通常超过270°。小肠扭转的发生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小肠系膜较长而其附着点相对较窄,致使小肠轴相对不稳定;中肠旋转不良时,小肠系膜未与后腹壁固定而较游离地悬挂于肠系膜易发生小肠扭转。
2.物理因素
即存在促使扭转发生的外因如饱餐后剧烈的运动,体位突然发生改变等,容易发生小肠扭转。
3.肠道功能紊乱
尤其是剧烈的反常肠蠕动,也是导致小肠扭转的因素之一。
小肠扭转表现为急性
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常有饱食后剧烈活动等诱发因素,发生于儿童者则常与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有关。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腹部绞痛,多在脐周围,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腹痛常牵涉腰背部,患者往往不敢平仰卧喜取胸膝位或蜷曲侧卧位;呕吐频繁,早期腹胀不明显,压痛较轻,无明显
腹肌紧张和
反跳痛;可以没有高亢的
肠鸣音随时间的推移腹胀明显并逐渐加剧,有时呈不对称性腹胀,
腹部压痛和肌紧张。腹部有时可扪及压痛的扩张肠袢。
1.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5×109/L)可于早期出现,可能是肠缺血痉挛引起的一种应激反应。
2.腹部X线平片:可见小肠普遍胀气和多个液平面,有时可见假
肿瘤征、车轮状或花瓣样小肠影或出现空、回肠换位征。但如果全小肠扭转,则可能仅见胃和十二指肠胀气,小肠积气不明显,或仅偶见小液平面。
3.超声检查:小肠扭转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特征性表现:①小肠、十二指肠及胃扩张,内充满液体或以液体为主的内容物;②肠系膜根部血管位置移动,表现为静脉“包绕”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漩涡征”;③肠蠕动减弱或静止不动;④腹腔内出现游离液体暗区或原有液体暗区迅速增多;⑤肠壁内血流信号减少,尤其是动脉信号消失。
4.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小肠扭转诊断一般不用血管造影,偶尔因其它原因进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该动脉或梗阻无痉挛,可见动脉随系膜扭转成圈。
5.CT扫描:典型者显示闭袢型
肠梗阻,闭袢内肠管扩张、充气明显,有液平面,根据
肠粘连形态,可判断空肠、回肠位置发生了置换。
本病以急性
完全性肠梗阻为特点,于体位改变后出现突发性剧烈腹部绞痛可伴腰背部
牵涉痛;随时间的推移,腹胀明显并逐渐加剧,有时呈不对称性腹胀,
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强迫体位。腹部X线检查符合
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可见空肠和回肠换位,或排列成多种形态的小跨度蜷曲肠袢等征象超声和CT检查可见“漩涡征”。
在病程的早期可先试行非手术疗法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病情较重或有
腹膜刺激征则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①全身情况好血压、脉搏基本正常的早期扭转。②无腹膜刺激征或经初步非手术疗法明显好转者。③X线片上无肠穿孔坏死征象者。对年老体弱不宜接受手术无绞窄的扭转也可以试用。方法有颠簸疗法和推拿疗法。
2.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重,已有腹膜刺激征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在积极的术前准备后早期手术,随着时间的推延,病死率逐渐升高。手术进腹后首先将因扭转而膨胀的肠袢挽出切口外,仔细检查其系膜扭转的方向和扭转程度,并判断肠袢的生机,再依据其肠管的生机决定手术方式。有两种基本术式:
(1)小肠扭转复位术 复位前先行减压,一方面可避免膨胀的肠袢在复位时发生破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肠内容物中毒素吸收。复位时将扭转的肠袢按其相反方向回转复位。复位后如肠管血运恢复,无坏死则需进一步解决复发的问题;如移动性盲肠可固定于侧腹壁,乙状结肠过长部分折叠固定于降结肠内侧。
(2)
肠切除吻合术 确定肠袢已坏死无疑,应先阻断已坏死肠管的血管,再行复位切除以阻止肠腔内毒性物质吸收。肠切除术后所留小肠过短时将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
短肠综合征。因此,需要作小肠广泛切除时应持特别慎重的态度。如患者情况尚好,可做一期肠切除吻合。
肠扭转是各类
肠梗阻中较严重的一种,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告诫人们避免饱餐后立即进行体力劳动,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设法通便并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对肠蛔虫症、巨结肠症等应予以早期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