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

更多功能

腺性膀胱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分泌黏液的化生性疾病
可以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会阴部不适
发病机制不明,与感染、结石等长期慢性刺激有关
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手术治疗
定义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尿路上皮增生,最终分化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腺上皮样增殖性病变。
正常膀胱黏膜被覆尿路上皮,不存在腺上皮细胞。
各种原因导致尿路上皮化生为腺上皮,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耻骨上区或会阴区疼痛,甚至性交痛,症状反复发作。
过去把腺性膀胱炎视为癌前病变,进行外科治疗。现在认为:膀胱腺癌的发生率极低,大部分腺性膀胱炎不会恶变为腺癌。
分型
根据膀胱镜下黏膜的形态进行临床分型
2020版《腺性膀胱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根据膀胱镜下黏膜形态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便于指导治疗。
低危型
镜下见膀胱黏膜性炎症改变,黏膜粗糙或颗粒状、血管纹理增粗;单发或小范围滤泡样改变。
很常见,基本不会恶变。
高危型
镜下见乳头状瘤样改变;肠腺瘤样,肿物外观红润近似腺瘤(红润型CG);广泛肠上皮化生样改变,如大面积滤泡或铺路石状。
较少见,文献报道持续观察多年后发生恶变,可视为癌前病变。
根据膀胱镜下大体表现分类
慢性炎症型:膀胱黏膜局部粗糙充血,黏膜下血管纹理增多变粗。
滤泡样水肿型:膀胱内多发的滤泡样水肿或绒毛样增生,病变区域分片且可浸润至黏膜下。
乳头状瘤样型:带蒂的乳头状瘤样增生物,表面有水肿及充血。
无明显改变型:膀胱黏膜大体正常,通过活检可见典型病变细胞。
根据活检显微镜下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
经典型:也称移行上皮型、泌尿上皮型,有明显的Brunn巢。
肠上皮型:也称肠化生型,其内含有肠上皮化生的杯状细胞。
前列腺上皮型:呈立方状或假复层状上皮。
混合型:泌尿腺上皮与化生的腺上皮混合。
发病情况
腺性膀胱炎的具体发病率仍不清楚,曾有病例报道约0.1%~1.9%。
由于黏膜无明显改变型腺性膀胱炎往往难以被发现,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高发年龄段为50~60岁,实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女性比男性多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