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腺瘤性息肉,又称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多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别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临床症状
常见腹部隐痛、腹泻、黏液血便或少量血便,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下坠感。如
息肉较大,出现
肠套叠,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肠梗阻症状。
危害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
检查
诊断
根据家族史,青年期即可发病,有腹部隐痛、腹泻、黏液血便等
结肠息肉的症状,结合结肠镜下结肠内有数百枚息肉,病理检查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可诊断。
治疗原则
一经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
治愈性
手术切除可以预防癌变,术后注意饮食,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加强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嗜酒者应戒酒。
腺瘤性息肉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是什么意思
腺瘤性息肉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此时不能确定为恶性病变。
临床上腺瘤性息肉主要是指黏膜的腺瘤,多呈现息肉状,常见于胃肠道黏膜,更多是在结肠部位。
而出现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的情况,主要是指腺瘤性息肉此时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一种变化过程,并没有达到恶性病变的程度,说明此时细胞核有变化或者细胞核形态不够标准,这也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类型。
如果在进行相关检查的时候,提示腺瘤性息肉伴腺体轻度增生的情况,需进一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
典型症状
1.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腹泻、黏液血便或少量血便,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下坠感,常误诊为
内痔或
慢性结肠炎。
2.随着
息肉逐渐增大、增多,上述症状加重,个别患者由于息肉较大,出现
肠套叠,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肠梗阻症状,有的肠套叠可自行复位,症状可以缓解,但套叠可反复出现。
3.患者由于长期腹泻、黏液血便,故可出现贫血、乏力、低蛋白血症等,如息肉癌变,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血便或黏液血便等可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消瘦等。
诊断依据
1.有家族病史。
2.青年期即可发病,有腹部隐痛、腹泻、黏液血便等
结肠息肉的症状。
3.结肠镜下结肠内有数百枚息肉,病理检查以腺瘤性息肉为主。
治疗方针
一经确诊,立即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的主要原则就是切除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大肠黏膜,因此,相应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大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这种手术方法就是要切除从距离回盲瓣约10 cm的回肠到齿状线之间的肠管组织,同时在右下腹做一个回肠人工肛门。但该手术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目前这种手术方法很少采用。
(2)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该手术方式切除的肠道组织范围同上,但不同的是要将回肠与直肠重新吻合起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从而保留患者的肛门,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3)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这是近20年来越来越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肠道组织切除范围同上,同时利用回肠组织制作一个储袋然后再与齿状线进行吻合,从而改善术后排便次数多的问题。
预后情况
手术切除可以消除
息肉,预防息肉癌变,术后应注意饮食,防止复发。
日常护理
1.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2.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高机体抵抗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低脂、高维生素、富含膳食纤维饮食。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嗜酒者应戒酒,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