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脚病是发生于台湾省西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性末梢血管阻塞性疾病
典型症状为患肢的皮肤变黑、溃烂,剧烈疼痛
病因未明,可能与长期饮用的深井水中含砷和荧光物质有关
早期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手术切除局部坏死组织
定义
乌脚病是指发生于我国台湾省西南沿海区域一种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性疾病,在当地俗称为“乌干蛇”,意指患肢末端皮肤发黑、溃烂、坏死,向上方延伸,形似“黑蛇”缠身。
发病情况
乌脚病主要发生于台湾省西南沿海地区,属地方性疾病,老流行区有北门乡、学甲镇、义竹乡和布袋镇,新流行区有台南县盐水镇、新营市、安定乡及其他西南沿海乡镇。
乌脚病早在20世纪初就偶有发生,1956~1960年是其发病的高峰期,改善饮水条件后,其发病率骤减,但未完全消灭。
致病原因
乌脚病系地方性末稍血管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四肢小动脉发生慢性阻塞,引起下肢或上肢坏疽。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与饮用深井水有关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本病与饮用患区深井水有密切关系。
所有乌脚病患者均有饮用深井水的历史。
患区人群改饮自来水后,发病率降低,病症有所改善。
凡未饮用过深井水的人群中均无新病例发生。
与水中含砷有关
该地区深井水中含砷量高达0.35 ppm,比正常自来水(0.01ppm)高数十倍。
过去一项乌脚病流行地区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增加与深井水砷浓度增加成正比。
与荧光物质有关
该地区深井水中含有一种呈蓝绿色荧光的混合物,其主要物质为腐植酸。
腐植酸能造成鸡胚胎畸型发育,并对组织培养细胞具有毒性,因此推测这种荧光混合物与乌脚病病因密切相关。
潜伏期
乌脚病具有潜伏性,发生缓慢,经过时间漫长。
潜伏期一般没有症状。
初期
发病初期,因末梢血管阻塞、血流量减少,使患处出现发冷、麻木、
间歇性跛行,皮色苍白或紫红。
中期
继而患处发痒、疼痛。
后期
最后脚趾、足跖皮肤红肿、变黑、患处的肌肉逐渐萎缩、干燥、硬化,形同木炭。
部分患者经过约3个月,患处出现溃烂,愈烂愈痛,形成黑色溃疡和坏死,终至脱落或截肢。
患肢因坏疽自然脱落或手术截除后,病情仍可发展,在尚存的肢端还可出现新的坏疽,迫使再次手术截除病变部位。
就医科室
如果自觉脚趾或手指出现发冷、发麻、疼痛等症状,皮色苍白或变紫,持续了一段时间,建议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
如果发现趾(指)端皮肤变黑、疼痛或有难以愈合的溃疡,应高度重视,立即到血管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尽量有家人陪同,保护好患处,做好保暖,避免摩擦压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脚趾或手指出现麻木、疼痛有多长时间了?
疼痛有无加重?
走路时有无出现小腿酸痛和抬不起腿的症状?
脚趾、手指或腿上有无溃疡?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有没有出现其他不舒服的症状?
病史清单
长期居住地在哪里?
是否长期饮用深井水?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尿砷等。
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动脉造影。
检查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物:布洛芬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台湾省西南沿海一带乌脚病流行区居住史。
有砷含量高的深井水长期饮用史。
患者无冻伤病史。
临床表现
患肢末端发冷、发麻,活动性疼痛,皮色苍白或紫红。
患肢末端变紫、变黑、坏死,疼痛。
患处动脉搏动减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
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
血脂、血糖、凝血功能、风湿免疫系统检查
血脂升高通常提示可能存在高脂血症。
血糖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尿砷测定
尿砷水平反映了近期砷暴露,与摄入饮用水和饮食中的砷相关。
建议尿砷检查前48~72小时不要食用鱼类、
海藻和贝类。
乌脚病时尿砷浓度可能会升高。
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血管超声
多普勒血管超声可检查动静脉是否狭窄或闭塞。
还可以利用多普勒血流射频显示血流的流速、方向和阻力等。
乌脚病患肢每搏流量、每分钟血流量显著减少。
动脉造影
可以明确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
典型的动脉造影表现为患肢小动脉狭窄或闭塞。
鉴别诊断
糖尿病性坏疽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趾端皮肤发黑、破溃和坏死。
不同点:糖尿病性坏疽患者的血糖升高,而乌脚病患者血糖正常。
雷诺综合征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手或足末端发凉、皮肤发白,出现疼痛。
不同点:
雷诺综合征很少发生肢端坏死,而乌脚病进入晚期后,患肢末端会溃烂、坏死。
治疗目的:防止疾病进展,保存患肢机能。
治疗原则:早期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手术切除局部坏死组织。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本病无有效治疗药物,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促进血液畅通,预防缺血性溃疡和
坏疽。
抗血小板药物
用药注意事项:抗血小板类药物共同的不良反应为出血,故严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用药期间避免手术和创伤。
血管扩张剂
用药注意事项: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胃肠不适、皮肤瘙痒等。
止痛药物
疼痛严重时,可酌情使用止痛药对症处理。
常用药物:布洛芬等。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应严遵医嘱,慎用易成瘾的药物。
抗生素
当有坏疽或溃疡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抗生素。
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用药注意事项: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前必须做皮试,过敏者严禁使用。
外科治疗
交感神经切断术
交感神经切断术是利用后腹腔镜的手术方法,由后腹腔进入脊柱旁,将腰部第2、3、4交感神经节切除,借以解除末梢血管的收缩力,缓解疼痛。
本手术适用于疾病早期,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阳性的患者。
截肢术
若患肢发生不可逆性坏疽、溃疡无法治愈、或有强烈疼痛,应考虑不同平面的截肢术。
术前一般先要控制好局部感染,全身状况较好,能耐受手术时方可进行。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病变的范围以及是否早期就诊和治疗。
早期正确诊治可控制病情发展,预防
坏疽发生,一般预后良好。
未经系统治疗者常发生
肢端缺血性坏死,治疗困难,无法逆转,截肢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乌脚病远期危害较大,患者未来罹患癌症、心血管病、
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危害性
因为疼痛的关系,患者常常几个月不能正常饮食及睡觉,精神上也极受影响。
患肢自动脱落或被切除后,仍会继续恶化,有些患者脚趾被截掉后,小腿又开始发病截除,如此反复截肢使患者身心均遭重创。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者应选择低糖、低胆固醇及低脂食物,预防动脉病变,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平滑肌弹性。
患者尽量不吃或少吃过热、过冷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避免饮用富含砷的井水。
生活管理
绝对戒烟以及避免吸入二手烟。
患肢应当注意保暖,防止受寒,但不可局部热敷,以免加重组织缺氧。
避免外伤,以免皮肤破溃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患肢出现溃疡或坏死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溃疡部位清洁、干燥,创面加强换药,并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
截肢患者的伤口应保持清洁、干燥,待伤口愈合以后,可用中性肥皂水清洗残肢,不可浸泡,清洗完后擦干,保持干燥。
截肢患者应遵医嘱,每天进行康复锻炼,亦可依照个人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病情监测
早期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学会每天监测患处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如出现皮肤变黑、疼痛加剧或外伤后溃疡难以愈合,病情可能加重,建议及时到血管外科门诊复查。
截肢患者出院后,若发现伤口红肿热痛、有分泌物流出,建议及时到骨科门诊复查。
随诊复查
出院后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预防
乌脚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预防措施不能完全杜绝本病的发生。
最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在乌脚病流行地区,居民应饮用改水后的自来水,不要饮用砷含量高的深井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