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积聚于硬脑膜下
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
常见于头部外伤后
轻症者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及时手术治疗
定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部受到外力导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积聚于硬脑膜下,形成液体积聚并产生占位效应。
如硬脑膜下积液量较小可无症状;如积液量大,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脑脊液是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在脑和脊髓内部及周围。
脑脊液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这些“管道”内循环流动,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但硬脑膜下积液不直接与脑脊液循环相通。
分型
按发病时间分型
急性型:头部外伤后3天内发病。
亚急性型:头部外伤发生3天至3周内发病。
慢性型:头部外伤后超过3周发病。
按照积液的进展分型
消退型:积液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症状减轻。
稳定型:动态监测3月,积液量及症状无明显变化,较为平稳。
进展型:积液量逐渐增加,症状也逐渐明显。
演变型:积液量增加,积液形成的包膜有幼稚新生血管出血,或附近静脉被挤压破裂出血,逐渐演变为
硬脑膜下血肿,可表现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昏迷。
发病情况
本病是
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为6%~21.6%。
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致病原因
致病原因为外伤导致
颅脑损伤,如车祸、打击伤、高处坠落等。
具体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存在多种学说,如单向活瓣学说、血脑屏障破坏学说、高渗透压学说、颅内压平衡失调学说、脑脊液吸收障碍学说等。
其中脑脊液单向活瓣学说受到较广泛的认可。
外伤瞬间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造成蛛网膜撕裂,形成单向活瓣。
脑脊液在进行用力呼吸、咳嗽、喷嚏等活动时通过撕裂的蛛网膜到达硬膜下腔。
单向活瓣的存在使脑脊液不能回流,越积越多,占位效应逐渐明显,出现
颅内压增高和脑组织受压的局部神经症状的一系列表现。
高危人群
婴幼儿: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发育过程中,更易受损。
老年人:部分老年人存在脑萎缩,蛛网膜下腔空隙大。
主要症状
颅内压增高
头痛。
易疲劳、情绪不稳定、冷漠。
记忆力减退,语言流利程度降低,精神不佳。
肢体活动缓慢,笨拙。
肢体协调及平衡能力差,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易跌倒。
尿频、小便失禁。
婴幼儿可出现前囟扩大、精神萎靡、烦躁哭闹、喂养困难等。
局部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障碍
一侧面部及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出现口角歪斜、不能举物、走路拖曳。
也可出现一侧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言语、
构音障碍:说话不流利、吐词不清,听不懂他人说话,看到熟悉的物品无法说出其名称。
并发症
脑疝
硬膜下积液体积逐渐加重,导致脑组织向压力相对较低的部位移动,形成
脑疝。
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等。
脑梗死
表现为肢体行动不自如、说话不清楚等。
癫痫
脑组织受压出现损伤,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出现癫痫。
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暂停、面唇发紫、口吐白沫等。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头颅外伤后逐渐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头颅外伤后快速出现肢体抽搐、呼之不应等症状时,应拨打120,或及时就诊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发病原因、症状及持续时间,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症状可能会快速进展,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
呕吐是否为喷射性?
是否有抽搐、精神恍惚症状?
是否有肢体行动不自如、说话不清楚等症状?
是否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婴幼儿是否出现前囟扩大、精神萎靡、烦躁哭闹、喂养困难?
病史清单
是否有头部外伤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凝血功能、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头部外伤史,如:车祸、高处坠落、摔伤、打击伤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躁动、
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体征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瞳孔变化了解一般情况,是否异常。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语言功能评估:通过让患者复述完整句子,或主动说出完整句子,或阅读等,评估语言障碍情况。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腱反射检查
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观察敲击膝关节下方髌腱、踝关节后方跟腱时大腿前侧、小腿后方的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利用叩诊锤敲击骨膜、肌腱,利用钝头竹签轻划前臂、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肌肉及肌腱反射是否异常。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为手术做准备。
常见项目: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凝血系列、传染病筛查。
注意事项:部分检查需要空腹,治疗过程中需复查。
头颅CT/MRI检查
检查目的:明确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分辨积液与血肿。
特征表现
颅骨骨板下可见新月形及条带状病变。
病变处的CT显影为低密度,MRI显影为长T1、长T2信号。
脑组织受压处脑沟、脑裂变浅或消失,严重时出现脑室变形、中线偏移。
注意事项
CT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MRI检查时不能将任何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体内如有假牙、内固定、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物以及起搏器,需提前告知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进行检查。
鉴别诊断
硬脑膜下血肿
相似点:均可有外伤史,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表现。
不同点
急性起病者可有一段短暂的“清醒期”,随后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下降直至昏迷。
慢性起病者临床症状难以与本病鉴别,头颅CT∕MRI可发现颅内出血。
脑萎缩
相似点:均可有记忆力下降、言语不利等表现。
不同点
无外伤史,发病隐匿,进展缓慢,通常无一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局部脑损伤表现。
头颅CT∕MRI常表现对称性脑沟加深,脑室萎缩,脑室系统扩大,无明显积液。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不同点
颅内占位性病变多为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肢体瘫痪、感觉减退、癫痫等局部症状出现较早。
头颅CT∕MRI可见颅内占位。
治疗原则:首选保守治疗,症状明显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促进脑组织复位,控制颅内压,减少积液生成,促进积液吸收和引流[8-10]。
保守治疗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影像显示脑受压轻微,且积液量稳定或逐渐减少。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平卧或头低脚高位置。
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等,以免
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
提高血浆渗透压:静脉补充人血
白蛋白、血浆等,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有利于积液向血管内转移,促进蛛网膜撕裂口的愈合。
扩血管药物:常用钙通道拮抗剂,如
尼莫地平,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残腔闭合。
严格限制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高压氧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脑循环、减少积液的形成同时增加硬膜下积液的回流。
治疗方法:患者进入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增加舱内气压,并行面罩吸氧。
注意事项:针对病情较重者,需家属陪同,完成吸氧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出现颅内压增高、神经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经保守治疗无效。
头颅CT/MRI显示脑受压明显,中线结构移位(
脑疝)。
常见于进展型和演变型。
常用手术方式
颅骨钻孔引流术:最常用,首选方式。
经皮前囟门穿刺术(婴儿)。
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术、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
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开颅包膜切除术。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根据病情平卧或头低位朝向患侧,促进脑组织恢复。
严密监测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出血。
治愈情况
本病大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有效,少数患者可自愈。
如及早发现,脑损伤程度较轻,经合理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预后因素
预后主要与积液类型相关。
消退型、稳定型大多预后良好,进展型、演变型预后相对较差。
危害性
肢体瘫痪、抽搐、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
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高蛋白饮食,增加营养,如鸡蛋、瘦肉等。
食物易软烂易消化,如鸡蛋羹、面条汤。
补充足够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不抽烟、不饮酒。
昏迷的患者可以经鼻饲管饮食。
生活管理
避免用力排便、打喷嚏、咳嗽等,防止颅内压升高致使脑脊液回流。
如肢体活动不利,可穿着宽松衣物,方便大小便。
存在肢体无力、视物模糊、抽搐等需加强保护措施,防止跌倒发生。
小便失禁患者,可使用接尿器,勤换洗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心理支持
本病患者常有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情绪。
家属配合医生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积极倾听,给予支持与鼓励。
当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及复诊
监测头痛程度、肢体力量、大小便控制等情况,了解病情变化。
按照医生要求复诊,主要复查头颅CT。
预防
注意生活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
老人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摔倒导致头部受伤。
婴幼儿,家长需注意加强婴儿床边防护,避免婴儿坠床,导致头部受伤。
施工现场注意佩戴安全帽,行车时注意交通规则,避免头部外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