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头皮和颅骨之间形成的头皮血肿及颅骨和脑组织之间、脑内形成的颅内血肿
头皮血肿表现为肿块、疼痛。颅内血肿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偏瘫、昏迷甚至死亡
头皮血肿多由产伤、颅脑创伤等导致。颅内血肿多由颅脑创伤、脑血管病等导致
头皮血肿以观察为主。颅内血肿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及康复治疗
定义
头颅血肿是指发生在头部的血肿,按照发生部位包括
头皮血肿和
颅内血肿。
头皮血肿是指由于头部突然受到钝器压迫或撞击,头皮内血管破裂出血,头皮连续性保持完整,因血液聚集而形成的血肿。
其中,胎儿在生产过程中因胎位不正、使用胎头吸引等原因形成的头皮血肿也被称为狭义的“头颅血肿”。单纯的头皮血肿不影响颅骨内脑、脑脊液等内容物。
颅内血肿是指由于外伤或
脑血管病等原因导致脑内、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血液聚集而形成的血肿,可对脑组织产生压迫,出现肢体无力、
感觉障碍、失语、进行性
意识障碍等神经损伤表现。
分型
头皮血肿分型
头皮血肿按来源和部位分为3类。
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在帽状腱膜和颅骨骨膜之间。
骨膜下血肿:血肿在颅骨骨膜和颅骨之间。
颅内血肿分型
按时间分类
按血肿出现的时间分为3类。
急性颅内血肿:72小时内产生的血肿。
亚急性颅内血肿:3天以上到3周以内产生的血肿。
慢性颅内血肿:超过3周的血肿。
按来源部位分类
按颅内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分为4类:
脑内血肿:血肿在脑实质内。
多发性血肿:形成≥2个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不同类型的血肿。
按发展时间分类
迟发性颅内血肿:颅脑创伤后第一次头颅CT未发现血肿,当病情变化复查头颅CT时发现血肿。
进展性颅内血肿:头颅CT发现颅内血肿范围较前增大。
发病情况
头皮血肿的发病情况
头皮血肿在存活的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4%~2.5%。
青少年或成人在创伤或手术后也可出现头皮血肿,其发病率因危害性不大,尚缺乏权威报道。
颅内血肿的发病情况
颅内血肿的发病率尚缺乏权威报道。
2019年我国的颅脑创伤发病率为207.8/10万 。
创伤性颅内血肿在闭合性颅脑创伤中约占10%,在重型颅脑创伤中占40%~50% 。
头皮血肿和
颅内血肿的发生原因存在差异。头皮血肿多见于新生儿产伤及较轻的头部外伤。颅内血肿主要因颅脑外伤所致,尤其是存在凝血障碍、
血管畸形的患者。
致病原因
头皮血肿的病因
新生儿头皮血肿
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因
遗传性疾病或在母体内发育不良等因素,导致凝血功能不全。
生产受伤:新生儿出生时头部遭到产道挤压,或使用了产钳、真空吸引器。
其他人群头皮血肿
外伤:头部受钝器撞击。
自发出血:极少数情况下,有血液系统疾病、涉及头皮的血管畸形或
肿瘤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引起头皮血肿。
颅内血肿的病因
硬脑膜外血肿
多由交通事故、跌落和袭击引起。
最常见于颞部和颞顶部。
占颅内血肿的25%~30%。
硬脑膜下血肿
多由机动车事故、跌落和袭击引起,也可见于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一般有轻微外伤史)。
占颅内血肿的50%~60%。
脑内血肿
因脑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致使深部血管撕裂出血所致。
最常见于额叶及颞叶前端,其次是顶叶和枕叶。
在
颅脑损伤中占8.2%,在重型颅脑创伤中占13%~35%。
高危因素
新生儿头皮血肿
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时间过长。
胎儿过大。
胎儿异常。
用产钳或真空吸引器助产。
分娩时胎儿呈枕横位或枕后位。
第一产程(即宫颈扩张期)后开始剖宫产。
颅内血肿
年龄增长:年龄>70岁的人群颅内血肿风险增加。
过量饮酒:
酒精中毒常与颅脑外伤同时发生,可导致颅内血肿风险增加。
药物: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颅内血肿的风险。
头皮血肿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小。
颅内血肿主要表现为脑损伤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偏瘫、昏迷甚至死亡,并常伴有
颅内感染、
脑脊液漏、癫痫、消化道
应激性溃疡及多种卧床相关的并发症。
常见症状
头皮血肿
头皮出现肿块,局部皮肤呈紫红色,伴疼痛。血肿发生骨化时可形成较硬的包块。
帽状腱膜下血肿体积较大、质软、波动感明显,严重时可蔓延到整个头皮。
骨膜下血肿疼痛感强烈,血肿波动感弱。血肿可沿骨膜下蔓延,但不超过相应颅骨骨缝。
颅内血肿
局部症状
受伤部位可见伤口或头皮血肿。
意识障碍
硬脑膜下血肿:有中间清醒期(即伤后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意识有好转)的患者少见,昏迷程度可逐渐加深。
硬脑膜外血肿:意识障碍程度与脑损伤程度有关,脑损伤较轻的部分患者可保持清醒。脑损伤较重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中间清醒期,不久后再次昏迷。脑损伤严重的患者伤后持续昏迷,程度逐渐加深。
脑内血肿: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长,逐渐加重,多无中间清醒期,病情变化迅速,易引起
脑疝(血肿挤压导致脑组织明显移位,神经功能急性受损)。
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偏瘫、偏身感觉减弱:血肿对侧面部和肢体的力量及感觉减弱。
失语:如血肿位于左侧颞顶部,可影响患者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说不出、听不懂话。
脑疝:可表现为意识障碍,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对光线照射无反应,血肿对侧肢体偏瘫,昏迷程度逐渐加深。
并发症
头皮血肿
感染
帽状腱膜下血肿合并感染时,可形成脓肿。
表现为头痛、头皮肿胀、眼睑水肿,严重时可伴寒战、发热。
休克、昏迷
婴幼儿或体弱者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昏迷。
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加快、意识障碍。
颅内血肿
颅内感染
对于因外伤导致颅内血肿的患者,由于头皮、颅骨和脑膜等结构受损,致病菌侵入脑组织后容易发生颅内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僵直。
创伤性脑脊液漏
包括
脑脊液鼻漏和
耳漏。表现为伤后脑脊液从鼻腔或外耳道流出,急性期多为血性液体,慢性期多为清亮液体。
癫痫
颅内血肿造成脑组织受损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出现突发性的异常放电,可导致癫痫。
表现为突然双眼发直,牙关紧闭,口吐白沫,肢体麻木感和针刺感,肢体抽搐等。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颅内血肿急性期可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溃疡、出血。
表现为柏油样黑便和(或)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患者皮肤黏膜苍白,严重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卧床相关并发症
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排出不畅,易出现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痰多、呼吸急促。
压疮:身体局部长时间承受压力可导致压疮,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斑、破损、溃疡伴疼痛。
一旦出现或怀疑发生头颅血肿,需引起重视,及时到神经外科、急诊科就诊。新生儿通常在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当
头皮血肿病情较轻,或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建议到神经外科就诊。
急诊科
如头皮血肿体积逐渐增大,疼痛加重,或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休克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
新生儿科
头皮血肿的新生儿一般在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头皮肿块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久了?
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加重?
是否有头痛、头晕、发热等不适?
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是什么东西,什么颜色?
有无失语、肢体无力?
有无嗜睡、昏睡、昏迷?
有无大小便失禁?
有无癫痫发作?
病史清单
有过头部外伤、产伤吗?
什么时间受伤?具体哪些部位受伤?
什么原因导致受伤?受伤的过程如何?
是否患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还应携带
脑血管造影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头颅血肿的诊断需依据头部外伤或产伤病史,出现头皮或脑损伤症状体征,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单纯的
头皮血肿诊断较为容易,而
颅内血肿症状复杂多变,常需要与硬脑膜下积液、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及
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鉴别。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头部外伤或产伤史。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患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症状
头皮血肿患处可触及肿块,伴疼痛。
颅内血肿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
查体
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身体检查,以判断病情。
触诊:头皮肿块中央凹陷,有波动感,部分患者头围增大。
验伤:仔细检查头部和其他部位的损伤。
意识状态:包括患者是否能睁眼。对指令语言的反应。对简单问题的回答。有无肢体的自主运动。
神经反射检查:利用叩诊锤敲击骨膜、肌腱,利用钝头竹签轻划前臂、足底、足背等部位,检查神经反射。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升高时,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感染。
凝血功能:凝血时间延长时,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病灶的部位、大小、性质,及其对周围大脑结构的影响。
常用项目:头颅CT、头颅MRI。
检查结果:
头皮血肿:可见局限性或广泛性头皮肿胀,局部密度增高。
硬脑膜下血肿: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可见新月形病灶,周围组织可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严重时
脑疝)。
硬脑膜外血肿:颅骨下方梭形病灶,10%~50%患者合并有其他颅内病变,如硬脑膜下血肿、
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等。
脑内血肿:急性期90%以上的脑内血肿可在CT平扫上显示高密度团块,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但是2~4周时血肿变为等密度,4周以上呈低密度,易漏诊。
注意事项:
CT检查有辐射,儿童、孕妇需谨慎采用。
MRI检查时间较长,需要病人配合安静平卧。
不能将任何金属物品带入MRI检查室,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鉴别诊断
硬脑膜下积液
多与硬脑膜下血肿进行鉴别。
相似点:均可在头部外伤后出现昏迷、头痛、呕吐、瘫痪、感觉减退表现等。
不同点:硬脑膜下血肿症状发展较快,
硬膜下积液症状发展较慢。硬脑膜下积液CT表现为新月形低密度影,而血肿则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
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
脑肿瘤、
脑脓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颅内血肿发生混淆。
相似点:均可出现偏瘫、失语、头痛、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大脑半球占位病变无头部外伤史,病史较长,肢体无力、瘫痪、失语等表现较明显,意识障碍出现较晚,且无中间清醒期;头颅CT、MRI可明确显示颅内占位的性质、部位、占位
内出血、钙化以及扩散程度。
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点:均好发于老年人,可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等症状。
不同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发病前可有轻微外伤史,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无头部外伤史,后者无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颅CT、MRI可明确显示血肿的部位。
治疗目的:防止血肿进一步增大或清除血肿,避免感染,减轻脑损伤,避免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
治疗原则:
头皮血肿以观察为主,必要时加压包扎或手术切除。
颅内血肿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及康复治疗。
急救治疗
主要针对颅内血肿患者,包括保持呼吸畅通及止血。
保持呼吸通畅:对呕吐患者,需清理口腔异物。对昏迷患者,可将头偏向一侧,避免气道堵塞。必要时气管插管。
止血:使用消毒敷料包扎止血,禁止当场拔出插入患者体内的物体,以免引发大出血。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头皮血肿
抗生素:合并头皮破损、出血的患者,在清创后,可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颅内血肿
适用人群
高龄、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血肿体积较小,水肿程度轻,
脑挫裂伤不重且无明显
意识障碍,临床症状进展缓慢者。
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药物类型
脱水治疗:如甘露醇、甘油盐水、
白蛋白等。用于缓解
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手术治疗
头皮血肿
当头皮血肿因处理不及时而出现骨化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膜性成骨切除+颅骨整复术)。
颅内血肿
手术指征
存在以下情况的颅内血肿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颞部血肿>20ml。
血肿厚度>10 mm。
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 ml。
肢体无力、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新表现。
手术方式
颅内血肿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如下。
急性硬膜外血肿:在血肿部位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术。
急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伴有严重脑挫裂伤或脑水肿、术前脑疝、血肿清除后颅内压降低不理想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血肿包膜厚或血肿机化时,需行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术后注意事项
颅内血肿手术后需要神经重症监护治疗。
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后患者根据病情可去枕平卧,头偏向患侧,手术处向下,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并可适当训练吹气球。
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喷嚏或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
康复治疗
对遗留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的患者,可在病情平稳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言语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头皮血肿病情相对较轻,通常预后较好。
颅内血肿通常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可出现严重并发症,致残及死亡风险较高,
治愈情况
头皮血肿
大部可自愈,少数经穿刺治疗后痊愈。头皮血肿治疗不当或者长期未吸收者,部分发生感染。
颅内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死亡率为9%-36%,
意识障碍程度越深的患者死亡率越高。
脑内血肿:预后一般不佳,多遗留肢体偏瘫等后遗症。
预后因素
以下是影响颅内血肿预后的主要因素:
发病后迅速出现昏迷。
瞳孔散大或无反应。
高龄。
血肿体积较大,中线移位明显。
多发性血肿。
合并脑挫裂伤。
全身状态差、
脑疝时间长、治疗不及时、手术后颅内压持续升高。
危害性
头皮血肿
婴幼儿的头皮血肿处理不及时发生骨化,可影响头颅外观 。
颅内血肿
遗留肢体无力、瘫痪,导致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遗留失语,交流障碍,生活质量差。
癫痫发作时容易出现摔倒、车祸、烧伤等意外,导致骨折、
脑外伤等。
头皮血肿大多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颅内血肿患者则需在饮食、生活管理、病情监测方面有较多注意。
无论是头皮血肿还是颅内血肿,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头部外伤。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头皮血肿患者通常无特殊饮食禁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即可。颅内血肿患者饮食方面需注意以下几点:
昏迷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可通过鼻饲管喂食物,注意防止食物反流及鼻饲管堵塞。
呕吐患者可经静脉补充营养。
可自主进食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适当增加蛋白的摄入,如牛奶、瘦肉等。
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避免吸烟、饮酒。
日常生活管理
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过度用力、憋气,保持大便通畅。
卧床患者需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病情监测
观察症状:密切观察患者
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变化。
定期复查:病情稳定后每1~3个月复查一次,应随访3~6个月。
常见复查项目:血常规、凝血功能、头颅CT/MRI。
预防
为预防头颅血肿,日常生活、生产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生活、生产安全,按要求佩戴头盔。
遵守交通规则,不酒驾,乘坐交通工具时系好安全带。
运动时做好防护,避免头部受伤。
发现
脑动静脉畸形、凝血障碍、维生素缺乏、肝功能损害等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发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