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因未明的头部慢性化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头皮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节、脓肿、瘘孔和脓液排出、瘢痕形成、脱发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毛囊闭锁、细菌感染、免疫因素、外因刺激、遗传等有关
尚无最佳治疗方案,以药物、手术、物理治疗为主
定义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头部慢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主要特点为头皮出现波动性结节、结节间有相互连接的瘘孔,挤压后有脓液排出,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最终导致广泛的
瘢痕和不可逆的脱发。
发病情况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较少见,多发于成年男性,发病率目前不详。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也有发生于妇女儿童及呈家族性的报告,在美国,好发于20~40岁的非洲裔男性。
致病原因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高危因素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可能与毛囊闭锁、细菌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及外因刺激等多种因素相关,为该病的高危因素。
毛囊闭锁
该病可能与毛囊结构及功能基因异常有关,当毛囊皮脂腺导管
角化过度,阻塞或闭锁,使皮脂等代谢物潴留于毛囊内,继发感染,引起慢性、反复发作性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形成脓肿、窦道(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及
瘢痕。
细菌感染
本病是否为原发性细菌感染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继发性的,通常细菌培养呈阴性。
也有时细菌培养阳性,细菌种类常随部位不同而不同。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时也可发现链球菌和双球菌。
免疫因素
本病内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而糖皮质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提示本病可能是与免疫异常有关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外因刺激因素
本病主要好发于青年男性,且多为油性皮肤,提示雄激素水平与发病有关。有报道指出,吸烟及外用化学刺激物等可能是致病或加重因素。
本病以头皮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节、脓肿、瘘孔和脓液排出、瘢痕形成、脱发等为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
好发部位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好发于头顶及枕部。
皮损特点
结节
皮损初期为与毛囊一致的红色
丘疹,有毛发贯穿,顶端有化脓点或毛囊周围发红,后逐渐增大变深,形成半球状或细长的结节。病损处毛发脱落,呈现表面光滑紧张的淡红色隆起。
脓肿
结节软化形成脓肿,按之有波动感。
瘘孔
结节破溃后成为多数瘘孔,有脓汁流出,瘘孔与瘘孔之间互相沟通,因此压迫结节可在邻近或距离较远的瘘孔中排出脓汁。
并发症
继发感染
病变结节的分泌物大多是无菌的,如继发细菌感染可有恶臭的分泌物。
瘢痕形成
炎症累及真皮深部及皮下脂肪层,病损痊愈后可遗留广泛的
瘢痕。
永久性脱发
脱发呈斑片状,病损结节处最为突出。
鳞状细胞癌
较罕见且严重,鳞癌平均发生于发病后的19年左右。
若头部出现与毛囊一致的红色
丘疹、脓疱、结节、脓肿、窦道、流脓等症状,建议整理好相关资料,及时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头部出现与毛囊一致的红色丘疹,顶端有化脓点或毛囊周围发红,之后形成有波动感的结节,按压有脓液流出,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普外科
若皮损形成瘘孔、有脓液挤出,需手术引流时也可到普外科就诊。
整形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保持头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要涂抹外用药品。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有多久了?
皮损初起是否为与毛囊一致、中间有头发的红色丘疹?
是否有波动性的结节?
挤压时是否在近处或远处出现脓液?
病损部位是否有脱发?
皮损部位是否有瘢痕形成?
病史清单
是否有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家族史?
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疗效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分泌物培养。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初步诊断需要典型的临床表现,或有
聚合性痤疮、
化脓性汗腺炎等病史。多数患者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史即可确诊,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会发病。
有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家族史。
有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皮损处有红色
丘疹,毛囊周围发红,之后形成结节,按压有波动感,形成瘘孔后按压可有脓液从近处或远处流出。
可有不可逆的脱发和广泛的瘢痕形成。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意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
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对指导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
目的:通过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俗称血沉),可以判断病情是否处于活动期。
意义:病情活动期和皮损严重时,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
注意事项: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
分泌物培养
目的:通过分泌物培养可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细菌类别。
意义:分泌物培养后如有细菌生长,可判断细菌类别,指导临床用药。
注意事项:保持头部病损部位干净,避免分泌物被异物污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协助诊断和病情分析。
意义:本病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有
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时有肉芽组织侵入、窦道形成,在愈合区域内可见广泛的纤维化。
注意事项:保持头部病损区干净、无异物。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患者有本病家族史或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等病史。
发病初期头部有毛囊炎或毛囊周围炎的表现,并形成结节,化脓后按压有波动感。之后形成瘘孔,按压有脓液从近处或远处流出,有脱发或
瘢痕等表现。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基本可以确诊。
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脓癣
相似点:有炎症性毛囊丘疹、排脓、脱发、瘢痕形成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
脓癣好发于青少年,成人少见。
脓癣无瘘孔形成,头发镜检可见真菌,而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患者一般不伴有
真菌感染,多伴有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
脱发性毛囊炎
相似点:有毛囊丘疹、脱发、瘢痕形成、病损反复发生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
病变除头发外,胡须、腋毛、阴毛等处也可发生,病损处无结节、囊肿、窦道、瘘孔形成。
痤疮瘢痕疙瘩
相似点:有毛囊性丘疹、脓疱、瘢痕形成和脱发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瘢痕痤疮疙瘩没有瘘孔形成,是主要的鉴别点。
治疗目的:控制病情,阻止病情发展,减少瘢痕形成。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抗生素
药物作用:利用抗生素的抗炎、抗菌作用,减少皮损的发生;局部应用抗生素可不同程度减轻继发感染所引起的脓肿、溢脓、溃疡等。
注意事项: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用药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米诺环素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反应,有过敏者禁用。
维A酸类
药物作用:
维A酸类具有抗炎、改善毛囊角化、抑制腺体的活性、抑菌、抑制活化和T
淋巴细胞增殖、降低异常免疫应答等作用,是目前公认的长期缓解最有效的治疗;有报道阿维A疗效不如异维A酸。也可外用维A酸类制剂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维A酸类药物有皮肤
黏膜干燥、脱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高脂血症、脱发、头痛、头晕及肌肉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孕妇及备孕人群禁用;肝肾功能不良、高脂血症患者慎用。
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泼尼松。
药物作用:糖皮质激素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够快速控制症状。常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于重症患者。对有瘢痕形成者可进行皮损内注射。
注意事项: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代谢紊乱、减弱机体抵抗力、阻碍组织修复愈合、抑制儿童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导恶变以及潜在的全身不良反应,使用时应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锌制剂
药物作用:锌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有杀菌作用;锌离子能沉淀蛋白质,加速创伤、烧伤、溃疡的愈合。
注意事项:锌制剂有胃肠道刺激性,口服有轻度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生物制剂
常用药物: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
药物作用:可快速缓解严重、顽固性皮损。
注意事项:生物制剂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重度感染和对神经功能及淋巴系统的影响,使用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外科治疗
切开引流
对于严重、顽固、脓肿较大、有脓液排出的患者,应及时切开引流将脓液排出。
瘘孔切除
有瘘孔形成的有时也要手术切除,或切开后进行囊袋再造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有报道实施去顶开窗手术能够将复杂的瘘孔深入清理,避免形成遗漏造成复发。
广泛根治性切除术
是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创伤较大。术前应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药物控制炎症,对手术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
有报道称采用
激光治疗可以从源头上去除炎症,并允许正常毛发生长。
火针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
有报道火针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先以火针破坏毛囊炎囊壁,再用火罐拔除脓液,术毕立即予半导体激光照射,能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减轻火针后的无菌性炎性反应,同时加快囊肿结节的消散。还可尽量避免手术切开引流,极大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囊肿痊愈后的
瘢痕发生。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治疗是目前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重要手段。
光动力疗法的光毒性具有选择性细胞坏死、免疫调节、抑制清除细菌生物膜、抗炎及杀菌作用。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减少瘢痕形成,但很难治愈。
治愈情况
自愈情况
本病无法自愈。
治愈情况
经过积极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瘢痕形成。
危害性
本病过程缓慢,病程漫长,经久不愈,且有瘢痕形成和永久性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本病有引起癌变的风险。
患者日常应加强饮食管理和皮肤管理,生活规律、不熬夜,同时应加强心理支持。
预防暂无有效措施,保持头部清洁卫生可能有助于减少发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如洋葱、大蒜、海鲜、辣椒等。
日常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
戒烟、戒酒,尽量避免喝浓茶和咖啡。
运动管理
本病一般不影响运动。
如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伤口未痊愈时,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快走、瑜伽等运动方式,运动时应尽量避免出汗,以免汗液浸入伤口。
皮损管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不要抓、摸、挠,以免皮损破裂引起感染。
脓肿引流时应保持引流通畅。
手术患者应保持包扎敷料清洁,每天定时换药。
心理支持
本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患者应放松心情,注意观察皮损变化,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家属应多关心、鼓励患者,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如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应及时疏导,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病情监测
日常应注意观察皮损变化,观察脓液是否减少,是否有新发病灶。
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除头皮外,还要关注腋下、臀部、胸背部,出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随诊。
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有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家族史的人群应保持头皮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经常观察头部皮肤,一旦发现有毛囊炎症状,应尽早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