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达到诊断骨质疏松的低骨量标准,但没有临床症状或骨折发生,称为骨质疏松。测定血、尿的无机盐及某些生化指标有助于判断骨代谢状态及骨代谢更换率的快慢,对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骨形成指标
(1)
骨性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含锌的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器官组织中。人体各组织ALP同工酶可分为三大类,即胎盘ALP、肠ALP和肝/骨/肾ALP同工酶。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上则有较高特异性,并优于
骨钙素。成骨细胞中ALP活性高,当成骨细胞活跃时,可见血清中ALP活性增高,故ALP活性传统地被用作骨更新的指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一般在正常范围,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常有增高。
(2)骨钙素(OC):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非胶原蛋白,占骨组织中非胶原蛋白的15%~20%,占总蛋白的1%。由成骨细胞分泌,受1,25(OH)2D3调节。通过骨钙素的测定可了解成骨细胞的动态,是骨更新的敏感指标。骨钙素是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比较稳定,不受骨吸收因素的影响,正常值为4.8~10.2ug/L。血清骨钙素上升可见于骨代谢更换率上升的疾病,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畸形性骨炎;轻度升高可见于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钙素明显升高可见于
绝经后骨质疏松。
(3)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是成骨细胞合成胶原时的中间产物,也是反映成骨细胞活动状态的敏感指标。PICP升高可见于畸形性骨炎、
骨肿瘤、儿童发育期、妊娠后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PICP变化不明显。
2.骨吸收指标
(1)
尿羟脯氨酸(HOP):是体内胶原代谢的终产物之一。既能反映骨吸收,又可反映骨更新的指标,受饮食影响较大,收集24小时尿之前,应进素食2~3天。HOP显著升高可见于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及骨转移癌等。HOP显著降低可见于
甲状腺功能减退、侏儒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HOP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HOP变化不显著。
(2)尿羟赖氨酸糖苷: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比尿羟脯氨酸更灵敏。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可能升高。
(3)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是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的敏感指标。TRAP增高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畸形性骨炎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TRAP增高不明显。血浆TRAP降低见于骨吸收降低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降低。
(4)尿中胶原吡啶交联或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是反映骨吸收和
骨转移的指标,较HOP更为特异和灵敏,方法简便、快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增高不显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显著升高。
3.血尿骨矿成分的检测
(1)
血清总钙:正常值2.1~2.75mmol/L。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钙一般在正常范围。
(2)
血清镁:镁是体内重要无机盐,人体50%的镁存在于骨组织,低镁可影响维生素D活性。肠道对镁的吸收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清镁均下降。
(3)血清无机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血磷上升,可能与雌激素下降、生长激素上升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磷一般正常。
(4)
尿钙、磷、镁的测定:尿钙、磷、镁的测定是研究骨代谢的重要参数,通常测定包括24小时尿钙、磷、镁,空腹24小时尿钙、磷、镁及每克肌酐排出的尿钙、磷比值。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尿钙、磷在正常范围,尿镁略低于正常范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