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长期胆汁、胃酸或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等引起
主要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
绝大部分可完全治愈,极少数恶变
肥胖、吸烟嗜酒、糖尿病、长期熬夜、家族遗传肠道肿瘤等易发
定义
十二指肠息肉是起源于十二指肠腺上皮,突出于肠腔黏膜表面的肿物。
十二指肠息肉好发于球部以及降段。极少会恶变。
分类
按照组织学分类可分为非
肿瘤性腺上皮
息肉以及肿瘤性腺上皮息肉。
非肿瘤性腺上皮息肉包括布伦纳腺增生性结节/息肉、布伦纳腺错构瘤、布伦纳腺囊肿、异位胃黏膜、胰腺异位性、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
腺瘤性腺上皮息肉根据粘蛋白表型分为肠型和胃型。肠型息肉在形态学上可分为管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胃型息肉可分为幽门腺腺瘤和胃底腺腺瘤。
发病情况
约1.5-3.0%行电子
胃镜检查的患者可在镜下发现十二指肠息肉。
致病原因
炎症和感染
不当饮食、以及胃肠慢性感染如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长期刺激肠黏膜,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最终导致十二指肠息肉的形成。
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本身以及后代出现十二指肠息肉几率明显增高。
胰液和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壶腹部
息肉的发生与胰液和胆汁反流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诱发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
营养过剩,缺乏运动。
嗜烟嗜酒。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增加罹患十二指肠息肉的风险。
主要症状
十二指肠息肉通常无症状,经常在
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仅有极少数患者的
息肉很大,可引起梗阻或腹痛、腹胀、
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息肉表面可出现坏死、溃疡导致出血症状。
消化道出血量大时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幽门梗阻
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与胃肠蠕动减慢、息肉体积增大有关,可导致剧烈呕吐。
溃疡癌变
十二指肠息肉发展到晚期,可能会进展成
肿瘤,多见于年龄较大、有慢性溃疡病史的患者。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因查体行电子胃镜或钡餐发现十二指肠息肉时,建议尽早于消化内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内镜下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时间和之前诊治的资料信息,便于医生为您诊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腹痛腹胀吗?
有恶心、呕吐吗?
最近食欲有下降吗?
打嗝多吗?
有头晕、乏力吗?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有没有家族遗传胃肠病?
是否存在慢性胃炎?
是否有糖尿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素呼气试验。
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糖尿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烧心、恶心、呕吐。
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贫血的表现。
体征
息肉巨大的话可能会出现腹部包块、压痛、
反跳痛及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通过检测
血红蛋白水平,明确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性质。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Hp检测方法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
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胃镜下可表现为表面光滑、半透明、充血的广基底息肉,可以单发或多发。
如发生恶变,可表现为分叶或绒毛状,表面伴有糜烂、破溃出血、外观污秽等。
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或
腺瘤性息肉。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癌
相似点: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后可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不同点:
十二指肠癌可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贫血、远处转移等。十二指肠息肉病理组织学未见
肿瘤细胞,不伴有肿瘤生物学特征。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内镜下切除,警惕恶变。
一般治疗
调整膳食,适当运动,避免久坐。
内镜治疗
内镜下息肉钳除术
在
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直接夹除直径较小的十二指肠息肉,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可用于治疗直径大于1cm的十二指肠息肉。
外科手术治疗
可用于治疗位置特殊内镜操作困难的
息肉,恶变息肉以及伴有周围
胃壁增厚的息肉。
当发生局限性恶变或息肉数目过多时,可行胃大部切除术或根治术。
十二指肠息肉切除引发溃疡怎么办
十二指肠息肉切除引发溃疡,需要饮食清淡,服用抗胃酸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1.十二指肠息肉切除引发溃疡患者,需要清淡饮食,尽量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加重对溃疡部位的刺激,引起水肿、出血、疼痛等症状。注意合理休息,保持身心愉悦,合理运动提高免疫力。
2.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组胺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此外,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药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食物排出,减少食物经过溃疡部位产生的刺激。
注意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应用引起不良后果。
十二指肠息肉需要动手术吗
十二指肠息肉是否需要手术需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决定。较小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通常胃镜下钳除即可,一般不需要手术切除。
大多数十二指肠息肉患者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腹胀、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的症状,较小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通常胃镜下钳除即可,一般不需要手术切除;当息肉较大,患者出现梗阻等症状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若经病理学检查,明确息肉为腺瘤性息肉等具有癌变可能时,建议尽早手术切除息肉。
发现十二指肠息肉后,建议尽早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息肉性质,并咨询专业医师,根据专业医师的建议选择是否手术切除。
治愈情况
对于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一般经过内镜下切除后,都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内镜治疗后患者仍然需要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检查,以避免十二指肠息肉再次出现,从而增加出血、恶变等合并症发生的风险。
对于部分患者十二指肠息肉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尤其病理组织学提示绒毛状腺瘤的患者,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进行有效防治,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及不洁饮食。
避免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
保障充分的营养和睡眠。
心理支持
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刺激以及心理紧张。
病情监测
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术后便血以及黑便。
随诊复查
术后患者如无明显不适,可于6-12个月左右随诊于消化内科随诊,评估治疗恢复情况,以及明确是否存在十二指肠息肉复发。
预防
少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定期复查胃镜。
避免熬夜,适当运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