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发生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
与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以抗凝、溶栓、手术治疗为主
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深静脉内的血液发生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发生回流障碍的疾病。
分类
按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分类
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
周围型:血栓发生于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
混合型:血栓发生于全下肢。
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管腔演变分类
闭塞型:疾病早期,患侧下肢肿胀、疼痛明显,同时伴有浅静脉扩张。
部分再通型:病程中期,深静脉部分再通。表现为肢体胀痛与肿胀减轻,浅静脉明显舒张,小腿远端
色素沉着。
再通型:病程后期,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下肢肿胀减轻,但活动后肿胀加重,可伴有慢性复发性溃疡。
再发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再次形成于已再通的深静脉腔内。
发病情况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该病尚无完整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但并不少见。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6%,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年发病率为1~2/10万人。
致病原因
静脉壁损伤
静脉内皮受损,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凝血系统激活,致使血小板聚集、黏附,进而形成血栓。
血流缓慢
久病卧床、手术以及肢体制动状态可导致静脉血流较慢,使瓣膜局部处于缺氧状态,激发白细胞黏附并迁移,致使
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
肿瘤等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危险因素
原发性危险因素
凝血物质异常: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异常纤溶酶原血症、Ⅻ因子缺乏等。
获得性危险因素
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
主要症状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上肢及手肿胀、疼痛,抬高后减轻。
浅静脉显露和扩张。
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上腔静脉血栓形成
上肢、手、面颈部、眼睑肿胀;
结膜充血水肿;
颈部、前胸壁、肩部浅静脉扩张;
头痛、头胀。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双下肢肿胀、疼痛;
躯干的浅静脉扩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突然肿胀(凹陷性水肿)、疼痛、局部皮温及体温升高等。
随病情进展,肢体极度肿胀,小腿及足部出现水泡,
皮温降低,呈白色(股白肿),青紫色(
股青肿)。
并发症
肺栓塞
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咳嗽、
咯血、晕厥、发绀或苍白等,严重者会出现猝死。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当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或中心静脉梗阻时,下肢静脉高压出现的综合征。
常发生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2年。
表现为肢体沉重、疼痛、肿胀、痉挛、
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溃疡。
就医科室
血管外科
如出现上肢、下肢或躯干局部的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扩张等症状时,建议就诊血管外科。
普外科
如果医院没有血管外科,出现上述症状时,可以就诊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肢制动或保持抬高。如行动不便,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感到呼吸局促、心跳加快?
是否有胸闷或胸痛?
肢体是否有肿胀或疼痛?
皮肤是否有颜色变化?
是否感觉皮肤局部温度升高?
抬高患肢后上述症状是否减轻?
病史清单
是否有其他血管疾病?
近期是否有严重外伤、骨折史?
是否吸烟?
是否长期卧床?
近期是否有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情况?
近期是否有生产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超声多普勒、CT静脉造影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避孕药或雌激素。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存在手术、骨折、严重外伤、肢体制动、长期卧床、
肿瘤等情况。
长期服用避孕药。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
肢体肿胀,伴有疼痛、皮温升高,皮肤有白色或青紫变化。
体征
可出现浅静脉扩张。
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小腿后方肌肉疼痛。
Neuhof征阳性:挤压小腿腓肠肌肌肉,局部疼痛。
实验室检查
血浆 D-二聚体测定
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特殊情况下)的筛查、疗效评估以及复发危险评估。
影像学检查
超声多普勒检查
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检查结果显示静脉腔内低回声、静脉不能压缩,无血流或点状血流等。
静脉造影
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
可明确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
为有创检查。有肾毒性。造影剂过敏者禁用。
目前不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CT静脉成像
可同时检查髂静脉、下腔静脉的病变情况。
核磁静脉成像
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很好显示小腿静脉血栓。
适用于孕妇,无需使用造影剂。
有固定金属植入物及心脏起搏器植入者禁用。
鉴别诊断
下肢淋巴水肿
相似点:均会出现下肢肿胀症状。
不同点:
下肢淋巴水肿早期为凹陷性水肿,皮温正常;中晚期下肢淋巴水肿表现为皮肤粗糙、变厚,不会出现
色素沉着。
下肢局部血肿
相似点:均会出现下肢肿胀。
不同点:下肢局部血肿大多有外伤史,且下肢肿胀范围较局限,一般不会影响到整个下肢。
治疗目的:尽早清除血栓,恢复血流防止瓣膜损伤,预防
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治疗原则:以抗凝、溶栓、介入及手术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局部压痛缓解后,可在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支持下起床适量活动。
发病2周禁止局部按摩、推拿、热敷。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凝
常用药物:普通
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等(如
利伐沙班、阿加曲班等)。
作用: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
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普通肝素、利伐沙班。孕妇禁用华法林。
可能并发出血,需要监测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剂不需要定期监测。
溶栓
包括2类药物
降纤药物:巴曲酶等。
适用于:早期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
溶栓方法
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介入溶栓)、全身系统性溶栓(静脉溶栓)。
导管溶栓适用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和混合型),优于全身系统性溶栓。
并发症
出血是溶栓的严重并发症。
禁忌证
溶栓药过敏;
近期有活动性出血;
有近期手术史、外伤史;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脑血管及大血管病史;
年龄>75岁;
妊娠者。
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
可降低血黏度、防治血小板聚集。
用于辅助治疗。
静脉活性药
常用药物:黄酮类(如地奥司明)、七叶皂苷类(如马栗种子提取物)。
黄酮类药物可抗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改善症状。
七叶皂苷类药物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适用于深静脉血栓慢性期。
类肝素抗栓药物
适用于深静脉血栓慢性期。
手术治疗
手术取栓
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适用于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首次发作、股白肿、
股青肿等。
机械血栓清除术(机械取栓)
打碎或抽吸血栓,解除静脉阻塞。
常与导管溶栓联用。
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通过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避免和降低肺栓塞发生的概率。
适用于:对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者使用抗凝治疗仍发生肺栓塞者。
首选可回收或临时滤器,待肺栓塞风险解除后取出滤器。
物理治疗
间歇气压治疗。
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水肿,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
适用于血栓清除后和慢性期。
治愈情况
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
危害性
若不及时治疗,深静脉血栓可脱落进入肺动脉,引起
肺栓塞,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慢性期20%~55%可发展为
血栓后综合征,出现患肢沉重、胀痛,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建议多饮水,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芹菜、白菜、苹果、橙子等),保持大便通畅。
生活管理
卧床休息时可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和疼痛。
适量运动,避免久站、久坐、久卧。
心理支持
因病程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当出现情绪不稳定、压抑心理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必要时进⾏⼼理咨询,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
若有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
咯血、
低氧血症等症状,或出现晕厥,伴有苍白或发绀等,应及时就医。
注意监测体温,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水肿情况,若发生皮肤发绀、水肿严重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检查凝血功能。
预防
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与饮食习惯。
长时间卧床人群可采用穿弹力袜、按摩下肢或抬高患肢等措施,促进血液回流。
高危人群(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人群等)应尽量活动四肢,避免长期卧床,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避免久站、久坐,适量活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