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巨核细胞检验是
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内容之一,包括数量、分类计数及形态。巨核细胞具有生成血小板的功能。该检查有助于临床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采集方法:骨髓穿刺。
检查前
骨髓穿刺前应检查出血时间和
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应特别注意,
血友病患者禁止骨髓穿刺检查。
妊娠中晚期患者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检查时
根据穿刺部位,患者需要准备适宜的体位。
若在髂前上棘穿刺,患者准备仰卧位。
若在髂后上棘穿刺,患者准备侧卧位或俯卧位。
若在棘突穿刺,患者准备坐位,尽量弯腰,头俯屈于胸前使棘突暴露。
检查后
48~72小时内,保持穿刺处皮肤干燥,避免淋浴或盆浴。
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感染。
全片巨核细胞
10~120个;“标准”涂片面积(1.5cm×3cm)巨核细胞数7~35个
巨核细胞阶段
原始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5%,颗粒型10%~27%,产血小板型44%~60%,裸核8%~30%
(数据来源:尚红,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增多
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慢性以成熟型居多,并伴形态学改变。
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以原始和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
慢粒早期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和成熟产板型增多为主。
减少
见于急、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
急性白血病、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