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淋球菌等多种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灭活酶,能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其变成无抗菌活性的物质,从而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由于β-内酰胺酶检测速度快,所以检测β-内酰胺酶与常规药敏实验相比,能更快地获得结果。检测β-内酰胺酶的方法有酸度法和碘测定法。
1.菌种
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IC≤0.12μg/ml或抑菌圈直径≥29mm)、流感嗜血杆菌;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的18~24小时培养物。
2.试剂
头孢硝噻吩纸片等。
3.其他
无菌生理盐水、一次性接种环、无菌滴管和平皿等。
酸测量法:青霉素被β-内酶胺酶水解后成青霉素酸,pH值下降到6.8以下,用酚红指示剂,由红(紫)色 (原液:枸橼酸缓冲液pH8.5) →黄色(pH6.8以下);淀粉-碘测定法: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碘与被打开β内酰胺环结合,使蓝色的淀粉-碘复合物转变成无色。β-内酰胺酶是多种不同类型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底物的降解酶,通过水解β-内酰胺环造成β-内酰胺类药物失去活性,将待测菌与头孢硝噻吩作用一定时间后,如待测菌产生青霉素酶,则可水解头孢硝噻吩的β-内酰胺环,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可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2.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其耐药机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
3.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菌药物失去抗菌作用。
4.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限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透入菌体的第一道屏障。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是由于外膜非特异性孔道蛋白缺陷所致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