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成分
性状特征
心通颗粒黄棕色的颗粒;气微,味甜、微苦。
制剂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5.3克。
心通颗粒和养心氏片的区别
心通颗粒和养心氏片的组成、功效作用有一定的区别。
1.心通颗粒是一种中成药。由黄芪、党参、麦冬、何首乌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补益气血,使体内气血充盈,血脉通畅),化痰通络(祛除痰邪,疏通经络)的功效。
用于气阴两虚(气机和阴液都亏虚)、痰瘀痹阻所致的胸痹(胸部闷痛),症见心痛、胸闷、气短、呕恶、纳呆(没有食欲,食量减少)等。
心通颗粒不良反应有轻微胃肠道反应。孕妇禁用。服用后泛酸者,可于饭后服用。
2.养心氏片是一种中成药。由黄芪、党参、丹参、葛根、淫羊藿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刺痛等。养心氏片可引起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孕妇禁用。
心通颗粒含有麦冬、何首乌,养心氏片含有丹参、葛根、淫羊藿等,两药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心通颗粒化痰通络,用于气阴两虚者,养心氏片化瘀止痛,用于气虚血瘀者,两药功效作用也存在一定区别。
如需要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影响。
用途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治疗病证
用于治疗由痰瘀交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胸痹、心悸。可缓解胸痛、心悸、胸闷气短、心烦乏力等症状。
如何用药
服用时间:一般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
服用方法:按照说明书,将药物颗粒倒入杯中,加适量开水,摇匀,待水温合适时服用。
服用剂量:1次1~2袋,1日2~3次。
心通颗粒可长期服用吗
心通颗粒有益气养阴(补益气机,补养阴液)的功效,如服用后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遵医嘱决定是否长期服用。
心通颗粒是处方药、中成药,有益气养阴、软坚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气阴两虚(气机和阴液都亏虚)、痰瘀交阻型胸痹(胸部闷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引起的症状,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心痛、心烦乏力、脉沉细、弦滑、结代等。
心通颗粒由黄芪、何首乌、葛根、当归、牡蛎等十余味中药组成,服用此药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胃部不适,如反酸等,可于饭后服用。是否长期服用要遵照医嘱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心通颗粒用药之前要有中医师的辨证指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能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用药须知
心通颗粒为处方药物,需凭医师处方购买和使用。
对心通颗粒过敏者禁用。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过敏性体质者,谨慎服用。
女性怀孕或哺乳期间禁用。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遵医师指导服用。
不良反应
服用心通颗粒偶见轻微胃肠道反应;偶尔会引起过敏性皮疹,临床症状见背部、手掌背部出现鲜红色皮疹、瘙痒,如果出现上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用药注意
服药期间应该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从而避免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物疗效。
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饮酒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反复。
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目前还不清楚哪些药物会与心通颗粒发生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咨询医生,以防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加重不良反应。
请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若需长期连续服用,请务必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服用心通颗粒1周后,如果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呕恶、食欲不佳等症状没有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
不要自行根据症状盲目加量、减量使用,也不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长期使用。
出现不适症状时请停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以确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调换药物。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要听信广告宣传使用中成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成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药物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密封保存。
如果希望了解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心通颗粒和金水宝能一起吃吗
金水宝一般是指金水宝片,心通颗粒和金水宝片能一起吃,这两种药物一起吃可以有化痰通络(祛除痰邪,疏通经络)、益气、补益肺肾等功效。
心通颗粒和金水宝片同时服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而且也不会对药效有影响,所以心通颗粒和金水宝片能一起吃。
心通颗粒具有化痰、通络、养阴、益气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气阴两虚(气机和阴液都亏虚)、痰瘀交阻引起的心痛、胸闷、乏力、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气短等病症。
金水宝片的功效包括益气、补益肺肾等,主要用于治疗精气不足、肺肾两虚、神疲乏力(精神疲惫,身体乏力)、久咳、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月经不调、早泄、阳痿等病症。
建议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一起吃心通颗粒和金水宝片,不能擅自用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用心通颗粒可能会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建议孕妇禁用心通颗粒,若患者用心通颗粒后出现反酸,需要在饭后用药。
另外,对于金水宝片成分过敏者、感冒发热者,禁用该药物,而且服用该药物期间不宜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