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过度发育造成乳房体积过度增大
男性表现为乳头下盘状组织,女性表现为乳房体积增大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
无明显症状者可定期观察,有症状者或存在缩乳需求者可手术治疗
定义
乳房肥大症又称巨乳症,主要由于脂肪、腺体、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乳房体积超过了正常体积及重量所致。
成年男性、女性以及儿童均可发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乳房异常发育性疾病。
分类
按照患者性别分类
男性乳房肥大症
指男性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乳房增大。多数为双侧发生。有学者建议
乳腺肿块直径超过0.5 cm即诊断为
男性乳房肥大症。
女性乳房肥大症
指女性在各个阶段,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乳房增大。青春期和妊娠期女性多见。
有学者提出,在成年女性,当乳房体积大于“正常或理想”乳房体积的50%时,称为一定程度的乳房肥大。
轻度肥大:体积400~600 ml。
中度肥大:体积601~800 ml。
重度肥大:体积>800 ml。其中,单侧乳房体积超过1500 ml时称为巨大乳房。
按照发病原因分类
生理性乳房肥大症
指发育过程中由于出现生理性的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乳房增大,多见于青春期男孩和女孩。
病理性乳房肥大症
指在各种病理疾病的作用下出现的乳房体积增大,如卵巢、下丘脑肿瘤等,多见于成年人。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无乳房肥大症的相关统计学数据。部分患者由于存在
心理障碍就诊意愿不强,故临床发病率低于实际发病率。
部分研究表明,乳房增大症更常见于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发病率整体不高,但青春期少女及妊娠期妇女由于体内激素发生变化,发病率相对较高。
儿童发生乳房肥大症相对少见,但近年来也有报道。目前无研究表明乳房肥大症和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致病原因
乳房肥大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推测与遗传、激素水平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男性乳房肥大症
男性乳房肥大症病因复杂,但都和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有效雌激素/
睾酮的比率增高有关。
原发性男性乳房肥大症
多见于青春期及老年人。
青春期: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刺激睾酮和雄激素的产生,某些情况下导致血清中雌、雄激素比值升高,引起一过性的乳腺发生增殖。
老年人:体内芳香化酶活性增强,使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过多。
继发性男性乳房肥大症
药物性:例如应用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应用
西咪替丁、
螺内酯、
氯丙嗪、苯妥英钠等均可能导致男性乳房肥大。
性腺功能减退:常见于睾丸发育不良、睾丸外伤、
隐睾,或脑垂体瘤等。
肝硬化:肝功能低下,灭活雌激素能力下降所致。
女性乳房肥大症
遗传因素
部分女性患者的家族成员乳房也相对较大,故推测乳房肥大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片段。
激素水平变化
生理性因素:处于青春期或妊娠期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生理性升高,可引起乳房过度发育。
病理性因素:卵巢、肾上腺皮质或下丘脑肿瘤均可影响内分泌功能,造成雌、雄激素水平失调,导致乳房肥大。
激素敏感性异常
部分成年女性,乳腺组织对于雌激素的敏感性过高,乳房过度发育,体积过度增大。
药物因素
服用或者接触某些药物,如
青霉胺、
环孢素等,也可能造成乳房肥大,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主要症状
男性乳房肥大症
多为双侧,近10%始终为单侧。
乳头下有一圆盘状组织,边界清楚、光滑、质实而不硬。
女性乳房肥大症
乳房体积增大,体积超过400ml。
颈肩部、胸部疼痛
增大的乳房由于重量过大,可牵拉颈部、肩部及胸部,造成疼痛感。
疼痛一般呈现持续性,变化体位后可稍减轻,但未经手术治疗,无法彻底缓解。
局部皮肤损坏
乳房过度增大导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出现损坏、
皮疹甚至破溃。
出现损害的皮肤多位于患者的乳房正下方(平卧位),此部位皮肤受乳房压迫往往最为严重。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平卧时可因乳房压迫胸部而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窘迫,重新坐立后方可缓解。
行走困难:巨大乳房可达数千克,可下垂至脐部甚至下腹部,产生沉重感,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行走困难。
就医科室
乳腺外科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发现乳房形态出现变化、体积增大或触摸到肿块,均应及时到乳腺外科就诊。
普外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到普外科就诊。
整形外科
如果乳房体积异常增大,排除疾病或药物因素引起的,且自身具有缩乳意愿,可到整形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女性胸部不要穿过紧或带钢圈的文胸。不要束胸。
就医前保持胸部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何时发现乳房体积增大的?
除体积增大外,乳房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疼痛等?
(男性)乳房肿块的直径大概是多少?
(女性)是否伴有其他不适,如肩膀酸痛、乳房下皮肤破溃等?
病史清单
是否处于青春期?
是否有睾丸、卵巢、肾上腺、脑垂体、肝脏、甲状腺方面的疾病?
是否患有乳腺其他疾病?
是否母亲或姐妹中有乳房肥大症患者?
是否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
乳腺钼靶、乳腺CT检查、乳腺磁共振成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其他药物:西咪替丁、螺内酯、
氯丙嗪、苯妥英钠、青霉胺、环孢素
诊断依据
病史
处于青春期、妊娠期或哺乳期。
有乳房肥大症家族史。
临床表现
男性乳房肥大症
乳头下有圆盘状组织。
肿块边界清楚、光滑、质实而不硬。
女性乳房肥大症
乳房体积增大,体积超过400 ml。
伴有颈肩部、胸部疼痛、呼吸困难。
实验室检查
激素水平测定(睾酮、雌二醇、孕酮等)
帮助了解体内激素水平,评估内分泌器官功能,辅助查明病因。
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糖类抗原CA15-3、CA125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是否存在
乳腺肿瘤。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操作快捷方便,是一种常用的乳腺辅助检查手段。
能够利用声波显示乳腺及其周围组织形态。
可用于排查乳腺肿瘤、乳腺囊性增生,以及鉴别肿瘤的性质。
乳腺钼靶
一种利用小剂量X线为乳房摄片的技术。
可以显示乳腺的密度、大小,排除乳腺存在囊肿、包块等。
可以显示乳腺彩超无法辨别的钙化病变。
乳腺CT检查
利用X线扫描患者,并运用计算机将信息转化为图像。
CT一般并不直接作为乳腺的常规检查手段,但通过扫描颅脑及腹部可以帮助判断患者垂体、下丘脑、肾上腺、睾丸、卵巢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变,排除疾病因素引起的乳腺肥大。
鉴别诊断
以下疾病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乳房体积增大,应予以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
乳腺囊性增生常见于中年女性,可伴有乳房胀痛,且往往具有周期性,乳房增大部位可触及肿块或者结节。
乳房肥大症一般没有疼痛症状,无局部结节。
乳房纤维腺瘤
乳房纤维腺瘤高发于20~25岁年轻女性,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伴有单发或者多发的硬皮球质感的肿块。
乳房肥大症一般全乳房均匀增大,无肿块。通过乳腺超声可进行鉴别。
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往往乳房内可出现单发小肿块,累及乳房内部韧带时可导致表面皮肤内陷,出现“酒窝症”,波及淋巴管时可导致真皮水肿,表现为“
橘皮征”。
乳房肥大症无类似表现。可以通过
乳腺钼靶检查或对肿块进行穿刺活检进行鉴别。
肥胖性乳房肥大
肥胖症患者往往全身脂肪较多,整体肥胖。乳房肥大症患者仅乳房过度发育,体积增大,身体其他部位脂肪含量往往处于正常水平。
对于有明确病因的,要对因治疗。
无明确病因的,乳房体积增大程度相对较小、无明显不适者可暂时不予治疗,定期复查即可。症状明显、形体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原发因素
治疗原发疾病
由睾丸、卵巢、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等部位疾病引起的乳房肥大症,在原发疾病好转后,乳房肥大会有所改善。
停药或换药
由药物引起者,由医生权衡病情,决定继续用药、换药还是停药。
减肥或穿合适的乳罩
乳房肥大症患者如果伴有全身肥胖,可积极减肥。体重减轻后,乳房肥大的症状也会有所改善。
女性乳房肥大症患者,应穿合体的乳罩,将乳房托起,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房下
皮疹、溃破等不适。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体内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应用雌激素拮抗剂、雄激素类似物、孕激素类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体内雌、雄激素的水平。但目前治疗效果不明确。
雌激素拮抗剂
雌激素拮抗剂,如
他莫昔芬、来曲唑等,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乳房。
雄激素类似物
双氢睾酮庚烷盐、
达那唑等雄激素类似物可以抑制患者体内雌激素生成,并增加体内雄激素水平,缩小乳房。
孕激素类药物
甲羟孕酮可以通过内分泌轴发挥作用,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缩小乳房体积。
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成年女性乳房肥大症的主要方法,可以明显缩小乳房体积,恢复患者外观形体,减轻肩颈部及胸背部负担。
男性青春期乳房肥大常在1~2年内自然消退,手术适应证应选择2年以上者。术后应行病理检查,排除乳腺癌。
倒T切口术式
倒T切口是乳房缩小整形术的基本术式,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适用于轻、中、重不同程度的乳房肥大症。
乳头乳晕复合体蒂在其垂直方位,术后乳头、乳晕血供良好,较少发生乳头、乳晕坏死。
缺点是切口较长,术后外观可能不美观,甚至出现乳房严重下垂,难以保证血液供应。
双环法
双环法适用于轻度、中度乳房肥大患者。
切口较小,仅遗留乳晕外环的切口瘢痕,较为美观。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切除组织重量在200g以内,乳头及乳晕上提距离小于3cm的患者。
单纯吸脂乳房缩小整形术
适用于中度乳房肥大、乳房无明显下垂及皮肤弹性良好的患者。
可以抽除乳房中的脂肪成分,手术相对安全,不遗留明显的术后
瘢痕。
亦可以与其他乳房缩小术士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抽脂层次不可过浅,以免造成局部皮肤凹陷甚至坏死。
其他手术方式
包括“L”形切口法、垂直切除法等乳房缩小整形术等。
治愈情况
青春期乳房肥大症有一定的自愈可能。
由疾病因素引起的乳房肥大症,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后,症状会有所改善。
无明确病因的乳房肥大症,经手术治疗后可以成功缩小乳房,减轻症状,改善形体外观。
危害性
乳房肥大症患者可能出现颈肩部、胸背部的酸痛症状,乳房及胸部皮肤损害,严重时甚至妨碍呼吸,影响行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部分患者可因乳房过于肥大而产生自卑心理,羞于社交,逐渐脱离社会,产生
心理障碍。
日常管理
卫生管理
做好乳房的卫生工作,勤洗、勤换胸罩内衣。
保持局部干燥,出现炎症、皮损时及时就医。
运动管理
制订合适的运动计划,坚持锻炼,有助于减少乳房内的脂肪。
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术后患者不宜剧烈运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活动。
心理支持
接受疾病相关科普及健康教育,正确认识乳房肥大症,增强治愈信心。
不因局部形体异常而自我封闭,勇于与他人交谈,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随诊复查
选择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自检,密切关注乳房大小的变化以及局部有无肿块或皮肤异常等。
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切口、乳头、乳晕、乳房情况。如果切口有渗液、疼痛,乳头、乳晕颜色异常,或乳房有疼痛或膨胀感应及时就医。
预防
治疗原发疾病
乳房肥大症的病因复杂,可由多种疾病引起,积极治疗睾丸、卵巢、垂体、肾上腺、肝脏等部位的疾病,可以预防乳房肥大症。
合理用药
多种药物可能引起乳房肥大。应遵医嘱用药,切勿乱用药或擅自延长用药时间。
定期进行乳腺自检
掌握乳腺自检方法,定期进行乳腺自检。如果发现乳房外观、大小有变化或触摸到肿块,应及时就医。
改变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如存在肥胖或超重,积极减重。
适度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可以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的想法,化解烦恼。
戒烟、戒酒,避免摄入过多富含激素类的药物及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