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坏疽系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化脓性疾病。多在外伤或手术后发生,如皮肤擦伤、外科切口、褥疮、肛周
瘘管或糖尿病性足部溃疡等,且多见于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疾病者,表现为暴发性境界清楚的疼痛性肿胀性红斑、溃疡、坏死。
本症系在皮肤损伤或手术后所致的皮肤及筋膜的感染,导致皮下血管
血栓形成而引起的皮肤及筋膜坏死。以往认为只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本病,但近来发现尚在病损处培养出多种独立的细菌,包括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及厌氧菌等。
多发生于四肢,皮损在1~3天内迅速扩大,同时伴有
高热、衰竭等严重全身症状。患部呈暗红色,其上发生多数水疱或大疱,下部发生不规则的出血性坏死,水疱破后,呈现出境界清楚的皮肤
坏疽,且不断扩大,此时患处皮肤麻木,有坏死黑色焦痂,四周绕以红晕,故很似三度烧伤。经1周或10天后坏死组织可腐败脱落,但在身体其他部位可发生转移性皮损,多数患者病情不断发展,中毒症状逐渐加重,终因
败血症或休克而死亡。
1.临床皮肤检查:初皮肤上出现境界明显,表面紧张光亮,类似丹毒的局限性红肿。局部疼痛,伴发热和衰竭症状。红肿迅速变成暗红色或青黑色并出现大疱,不久,大疱变成境界明显的
坏疽,大块皮肤坏死、脱落,坏死深达皮下组织。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能、
心肌酶谱、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红细胞沉降[速]率(ESR)、心肌型
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TNT-T等。
根据最初皮肤上出现境界清楚,表面紧张光亮,类似丹毒的局限性红肿斑块,伴局部疼痛、发热和衰竭症状,红肿迅速变成暗红色或青黑色并出现大疱,随即大疱变成境界明显的皮肤坏死、脱落,坏死深达皮下组织形成溃疡
坏疽,并在坏死组织边缘部分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即可诊断。
早期足量、敏感抗生素对控制病情极为重要,病损处可及早进行广泛的切开清创,全身应积极支持治疗和大量抗生素,可选用
氨苄西林、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等敏感抗生素。
1.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对于瘙痒性皮肤病,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止皮肤损伤。
4.衣帽毛巾、面盆等个人用品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