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又称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胃脾区门静脉高压,是指因脾静脉栓塞或阻塞造成血管受压或
血栓形成,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门静脉系脾胃区局部高压状态。可分为胰源性、腹膜后源性和脾源性三类,70%~83%是由
胰腺疾病引起。
1.腹痛
常表现为反复
上腹部疼痛。多为胰腺炎、
胰腺肿瘤等原发病的表现。
2.脾大、脾功能亢进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脾大,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
3.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检查可发现食管静脉重度曲张,为门静脉-奇静脉分流所致。
4.贫血
部分患者就诊时可有中到重度贫血及相关症状。
多无明显
肝大,
黄疸、腹水较少见,无皮肤色素沉着、
蜘蛛痣等
慢性肝病体征。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减少,贫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少数呈正细胞低色素性。
2.影像学检查
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胰腺病变或腹膜后占位,脾呈不同程度肿大,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而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无扩张。
3.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指标多正常或轻度异常。
4.内镜检查
发现有孤立性的胃底静脉曲张,少数见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5.肝穿刺活检
可见肝小叶及汇管区结构正常,无肝弥漫性再生结节。
1.本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内镜等检查综合分析,须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2.对有脾大伴
脾功能亢进而肝功能正常者,首先考虑本病。
3.
胃镜检查发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同时合并有
胰腺疾病或腹膜后占位性病变时可明确诊断本病。
1.原发病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治疗,解除对脾静脉的压迫。胰腺炎、
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往往胰周粘连严重,可施行胰腺体尾部分切除术及囊肿内引流术。胰腺或腹膜后占位应争取根治性切除。
2.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治疗
(1)对明显脾功能亢进者,在处理原发病灶的同时应行脾切除术,对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有出血史的患者应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考虑介入治疗,以减少脾静脉血流,降低胃脾区门静脉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脾功能亢进症状。
(2)若脾功能亢进症状较轻,胃镜显示孤立性胃底静脉轻度曲张者,仅需治疗原发病灶,保留脾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