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肛门狭窄是指肛门和肛管直径变小,导致大便通过困难,大便性状变细、肛门指检时示指不能顺利通过,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狭窄两种。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肛肠外科。
临床症状
1.排便困难,大便变细;
2.肛门下坠及疼痛;
危害
因排便困难和疼痛可导致经常性便秘,长期排便不畅还可引起近端直、结肠逐渐扩大,导致继发性巨结肠症。
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视检、指检。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隐血检查、病原体培养、细菌培养和粪便涂片革兰染色,血沉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直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腔内B超检查、CT、MIR检查等。
病理活检:狭窄疑是
肿瘤所致或狭窄性质不能明确时,取皮肤、黏膜损害或淋巴结制成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诊断
根据肛门部有过炎症、手术及药物腐蚀等病史,排便不畅及疼痛等临床表现,结合肛门指检不能通过示指可确诊。
治疗原则
轻度狭窄予以润肠通便药物及扩肛疗法,中、重度狭窄者则采取手术治疗。
治愈性
轻度狭窄经治疗多可恢复正常排便,重度狭窄者有再次发生狭窄的可能。
饮食建议
清淡、易消化、少渣的半流质饮食。
病因
肛门狭窄的病因可分为外伤性、
肿瘤性和功能性三种。外伤性又可分为意外损伤、手术不当和理化损伤等,肿瘤性可分为腔内占位和腔外压迫两种。
典型症状
1.排便困难大便变细:由于狭窄使粪便通过受阻,患者常述排粪困难,排便时往往用力摒便,且便形细小或扁平,有棱状。
2.肛门下坠及疼痛:因粪便难以排净而储留,刺激肠壁感受器而引起便意。因肠管狭窄,粪便通过困难,很容易造成损伤,引起肛门或
直肠疼痛。同时局部炎症也可引起下坠感及疼痛。
3.假性
肛门失禁及潮湿:病变的肠管狭窄肠段肥厚变硬,既不能扩张,也不能有效的闭合,粪便储留过久、过多,肠腔压力过高时,可将部分粪便挤出,造成所谓的假性肛门失禁。加之粪便储留引起的炎症、溃疡等使肠道分泌物增加,故患者常伴有
肛门潮湿,有肠液或血液流出,排气时粪水溢出等,以致肛门皮肤糜烂、
皲裂。
4.腹胀、腹痛及肠梗阻:肛管直肠高度狭窄,可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不完全性或
完全性肠梗阻症状。
直肠狭窄比
肛管狭窄症状要重,病程要长,不如肛管狭窄易早期发现。有时由于粪便在狭窄上部积存过久而发酵产气可有胀气现象。如因排便困难而误服强烈性泻药,引起肠蠕动加强,可诱发肠梗阻。
诊断依据
患者肛门部曾发生过炎症,做过手术和进行过注射治疗,或用过腐蚀药物的病史。结合指检可见肛门或肛管狭小,不能通过手指,有时摸到坚硬环状狭窄的纤维带或管状狭窄。在难以判断狭窄区段时,可用钡灌肠X线片帮助确诊。
治疗方针
轻度狭窄予以润肠通便药物及扩肛疗法,中、重度狭窄者则采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出现轻度狭窄、大便困难、腹胀、便秘等,可服用中药
润肠丸或
麻仁丸等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
1.扩肛术:适用于肛门或肛管轻度狭窄,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肛门周围浸润麻醉,在肛门后正中线上,切开肛管皮肤和一部分括约肌,使肛门扩大,能顺利通过示指,外用凡士林无菌纱布敷盖。
2.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术:适用于肛门和肛管轻度、中度狭窄。肛门狭窄治疗中最重要的还在于预防,包括避免过多损伤皮肤、黏膜及括约肌,以保证术后肛管、直肠的正常容积。
3.重度肛门狭窄行肛门成形术、局部
瘢痕切除植皮术、结肠造瘘术等。
其他治疗
扩肛疗法:适用于肛门或肛管轻度狭窄。操作方法:医师手指戴指套,涂以
液状石蜡,缓慢伸入患者肛门和肛管内,轻轻向肛管四周按压,每日1~2次,或用小号、中号、大号肛门镜和扩肛器进行扩肛,每周1~2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步延长,直至狭窄消散,不再复发为止,一般需6~8周,疗效良好。
预后情况
轻度狭窄采用扩肛疗法多可恢复正常排便功能,重度狭窄者术后需防止瘢痕挛缩,以免再度发生狭窄。
日常护理
1.术后2周开始,持续3~6个月,刺激排便。
2.注意卫生,保持肛门清洁。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4.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饮食调理
术后予以清淡、易消化、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食。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多饮水,避免辛辣、煎炸、坚硬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