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是病菌侵入淋巴液所致炎性病变。可能发生在人体各部位。浅部急性淋巴结炎的部位多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有的可在肘内侧。浅部
急性淋巴管炎在皮下结缔组织内。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临床症状
有
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表面皮肤可发红、发热。
危害
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再发成为
慢性淋巴结炎,也可形成脓肿。
并发症
脓肿。
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等。
诊断
局部有
淋巴结肿大、疼痛,皮下浅层
淋巴管炎表皮呈现红色线条,有触痛,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等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同时给予抗菌药物。
急性淋巴结炎已形成脓肿时,应做切开引流。
治愈性
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病因
病菌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可能来源于口咽炎症、足癣、皮肤损伤,以及各种皮肤、皮下化脓性感染。浅部
急性淋巴管炎其病因于
急性淋巴结炎相同。
典型症状
1.
急性淋巴结炎发病时先有
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表面皮肤正常。炎症加重时可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肿块(不能分辨淋巴结个数),疼痛和触痛加重,表面皮肤可发红发热。感染的毒性产物进入血流,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若有较多的细胞组织崩解液化,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少数可破溃出脓。2.
急性淋巴管炎可使管内淋巴回流障碍,同时使淋巴管周围组织有炎症变化。皮下浅层急性淋巴管炎在表皮下可见红色线条(中医学称红丝疔),有轻度触痛,扩展时红线向近心端延伸。皮下深层的淋巴管炎无表皮红线,而有条形触痛区。至于全身性反应的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常与原发感染有密切关系。
诊断依据
1.急性淋巴结炎局部先有
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表面皮肤正常。病变加重时形成肿块(不能分辨淋巴结个数),疼痛和触痛加重,表面皮肤可发红、发热。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少数甚至可破溃出脓。2.急性淋巴管炎:皮下浅层急性淋巴管炎在表皮呈现红色线条(中医学称红丝疔),有轻度触痛,扩展时红线向近心端延长。但皮下深层急性淋巴管炎无表皮红线,只可能有条形触痛区。3.全身性反应:如体温、白细胞计数等的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常与原发感染病变有密切关系。
治疗方针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同时给予抗菌药物。若
急性淋巴结炎已形成脓肿,应做切开引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急性淋巴结炎未成脓时,如有原发感染如疖、痈、
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应按原发感染治疗,淋巴结炎暂不做局部处理。若原发病变无明显的化脓性感染,可口服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促使淋巴结炎消退。
急性淋巴管炎也应着重治疗原发感染病变。
其他治疗
若局部已有脓肿形成,除应用抗菌药物外,必须引流出脓液。先试行穿刺吸脓,以鉴别
血管瘤或血肿。发现皮肤有红线条时,可用呋喃西林等湿温敷;若红线条向近侧延长较快,可在皮肤消毒后用较粗的针头,在红线的几个点垂直剌入皮下,再加以药液湿敷。
预后情况
仅有
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者,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后,淋巴结炎常能自愈。原发感染病灶治疗不彻底,急性淋巴结炎可迁延为
慢性淋巴结炎。
日常护理
1.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等皮肤和黏膜的清洁。2.预防感冒,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饮食调理
常规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