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肉芽肿属深部
真菌感染,因此凡能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真菌,均可以是本病的致病菌,如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诺卡菌、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芽坐菌分子孢子菌、念珠菌、波伊德霉样真菌、藻菌等,但以隐球菌、曲霉菌和放线菌多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组织移植手术推广,以及医务人员对真菌病认识的提高,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在自然界中真菌分布很广泛,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它们乘虚而入,可侵犯肺脑膜和脑、脊髓、皮肤、淋巴结、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等真菌入侵脑的方式,常先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再由肺经血行播散于全身器官和入颅,少数真菌(如曲霉菌、放线菌和芽生菌)可经头面部的口腔、鼻腔、鼻旁窦、眼眶、脊椎骨等处的病灶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部分病例发生在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或亚急性,如新型隐球菌与曲霉菌脑内感染都原发于上呼吸道(鼻腔)黏膜和肺,经血行播散。大多数原发病变症状尚不明显时,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人一般有低热,偶有
高热,首发症状多为头痛,伴恶心、呕吐、
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病程数周至半年偶有超过1年者,少数病例可有缓解和复发。
1.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澄清或微浊,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以
淋巴细胞和
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轻至中度降低,一般不低于85mmol/L,50%~80%的病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可见带有荚膜的圆形隐球菌。应用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大约90%以上的病例血清或脑脊液中可以查出荚膜抗原。乳胶颗粒凝集试验有相当高的特异性,在诊断上有很高的价值。
2.其他辅助检查
(1)CT扫描 ①脑基底池及外侧裂失去正常低密度,密度增高,为渗出物占据,明显强化;②脑动脉炎引起脑梗死呈低密度灶;③脑膜粘连致交通性或
梗阻性脑积水;④基底节与丘脑多发囊性灶;⑤脑实质内的肉芽肿,CT平扫时呈等或高密度影像,增强后显示大小不一多发的、边界锐利、明显强化的结节或呈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周围伴有或不伴有水肿。
(2)MRI扫描 脑基底池的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增强后表现为明显强化与低信号的脑组织间形成良好的对比。脑实质的肉芽肿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上脑表面表现为多发的、直径约5mm的低信号。
根据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伴有脑膜刺激症、
颅内压增高等改变,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若脑脊液涂片找到真菌即可确诊。
真菌感染一旦形成肉芽肿,药物治疗则难以消除,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但手术前后都需要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对原发感染灶进行系统治疗。
1.开颅病灶切除术
手术方法同脑结核球、脑结核性肉芽肿。术前、术后皆需继续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真菌的药物有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氟胞嘧啶等。对不同的真菌需用不同的药物,可以合并用药,如隐球菌致病可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合用,则疗效更佳。
(1)两性霉素B 目前仍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如用药期间副作用明显,则不宜继续加量,严重者须停药数天,一次用药可维持24~48小时,故可每天或隔天1次。治疗期间可每周做腰椎穿刺,送脑脊液培养,培养阴性后再持续治疗4周。毒性反应包括发热、寒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和
静脉炎等,个别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血小板减少、心律失常和血钾降低等,如用药前加用
地塞米松和
异丙嗪(非那根)等,可减轻副作用,但须治疗量已加足时再用激素,以免真菌扩散。新型隐球菌合成荚膜时需要硫胺,故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硫胺,并注意低硫胺饮食3个月以上。
(2)氟胞嘧啶 口服有效,且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本药最好与两性霉素B合用,既可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性,还可以减少真菌耐药性的出现,全疗程共6周。最严重的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此时可以单独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
(3)
咪康唑 是广谱抗真菌药,毒性低,较安全。对病人最好做
心电图监测,以防止发生不良的心脏反应。
如能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同时手术切除肉芽肿,预后良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