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病变导致脑脊液流入鼻腔的疾病
表现为鼻腔流出清亮液体、嗅觉减退或失去嗅觉等
主要因颅脑外伤、肿瘤、先天发育异常及医源性损伤引起
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脑脊液鼻漏是什么?
定义
脑脊液鼻漏是指脑脊液自破裂或缺损的蛛网膜、硬脑膜和颅底骨流入鼻腔或鼻窦,再自前、后鼻孔或鼻咽部流出。
多见于颅前窝骨折,涉及筛板、筛窦、蝶窦或额窦,偶见于嗅神经被撕裂时。
分型
按照发病原因分类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外伤及颅底和鼻窦手术创伤占90%以上,其中外伤性占绝大多数,筛窦骨折脑脊液鼻漏发生率最高。
发病情况
尚无权威数据,多见于头部外伤者。
脑脊液漏和脑脊液鼻漏是一回事吗?
鼻漏多见于颅前窝骨折涉及筛板、筛窦、蝶窦或额窦。脑脊液自破裂处流入鼻腔或鼻窦,再自鼻孔或鼻咽部流出。
耳漏多在岩骨鼓室盖部骨折时发生,脑脊液进入中耳,通过鼓膜向外耳流出。如果鼓膜未破,脑脊液积聚达到一定压力后,也可经咽鼓管进入鼻咽腔从鼻孔流出。
脑脊液鼻漏严重吗?
脑脊液鼻漏总体预后较好,但需及时治疗。
大部分情况下经及时治疗可痊愈,有些情况下可以自愈。
但如治疗不当可以引起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如果合并感染,还可能会出现
脑脓肿、
化脓性脑膜炎等
颅内感染的严重情况,危及生命。
脑脊液鼻漏平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出现脑脊液鼻漏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头高卧位、限水限盐、避免增加颅内压力。
出现脑脊液鼻漏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熬夜。
卧床时可通过枕头将头部垫高,保持头高足低位。
饮食方面减少饮水量和食盐摄入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料,保证营养均衡。
此外需避免增加颅内压力的行为,如用力咳嗽、擤鼻涕、用力大便等。
致病原因
外伤
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多见于导致筛骨筛板、额窦后壁骨板、颅中窝底、中耳乳突天盖或咽鼓管骨折的头部外伤。
颅内压增高
先天性结构异常
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颅底骨骼缺损、骨质变薄。
医源性损伤
鼻甲切除术、筛窦切除术、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等造成筛骨筛板损伤。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脑室、蛛网膜下腔存在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脑脊液具有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外伤、手术、颅内肿瘤、脑水肿导致筛骨筛板、额窦后壁骨板、颅中窝底等发生骨折,使脑室、蛛网膜等组织受到损伤,脑脊液经破损部位流入鼻腔,再经前后鼻孔或鼻咽部流出,称为脑脊液鼻漏。
外伤导致中耳乳突天盖、咽鼓管骨折,脑脊液也可沿着咽鼓管流入鼻腔。
主要症状
鼻腔流出液体
多为清亮水样液体,外伤时可出现中心红色(血液)、周围清亮的液体。
如因外伤引起,多在外伤后立即发生,少数情况下发生在受伤数周至数年后。
可间断流出或持续流出。
可在低头、压迫双侧颈动脉时加重。
嗅觉减退
可与以上症状同时出现。
严重时可失去嗅觉。
其他症状
本病可因头部外伤、
颅内肿瘤、
脑水肿等引起,还可以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
耳漏、恶心、喷射性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
并发症
约20%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
化脓性脑膜炎,出现发热、寒战、剧烈头痛、颈部僵直、颈部疼痛、偏瘫、失语、抽搐等症状。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头部外伤后,或突然出现鼻部流出液体、嗅觉下降或消失、剧烈头痛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外科
急诊科治疗后可能会去神经外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患者若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鼻部是否有流出液体?性质如何?
是否有嗅觉下降或消失的情况?
头痛性质如何?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头部是否受过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鼻
内镜检查、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疾病诊断
病史
有头部外伤史。
颅底骨骼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
症状
有鼻腔流出液体、嗅觉减退或消失、剧烈头痛、头晕、喷射性呕吐、昏迷等症状。
查体
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呼吸节律改变、发热等症状。
可能会出现颈部僵硬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浓度等。
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
流出液葡萄糖定量分析
此检查是本病确诊的主要方法,可出现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
脑脊液生化
检查脑脊液的蛋白、电解质、细胞数等。
可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
脑脊液检查须进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
穿刺时按照医生要求侧卧,双手抱住双膝,头尽量靠近膝盖,暴露腰部的脊柱。
穿刺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
穿刺后应去掉枕头平卧6小时。如有头晕、头痛、穿刺部位出血等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
鼻腔分泌物β2-转铁蛋白检测
如为阳性,则表示鼻腔分泌物里有脑脊液,可以用于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可检查脑部损伤情况、损伤位置,确定病情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头部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或耳钉等。
头部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鼻内镜检查
向鼻腔内伸入的软镜,可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明确发生损伤的部位。必要时可直接进行治疗。
鞘内或局部荧光素法
向腰椎或鼻腔内注射荧光剂,通过荧光反应查找发生损伤的部位。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如发生
颅内感染,可能会提取脑脊液进行此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为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信息。
鉴别诊断
鼻部外伤
相似点:鼻腔流出液体,可带有血液;嗅觉减退。
不同点:鼻部外伤多为鼻黏膜、鼻骨造成损伤引起,常无颅前窝、颅中窝损伤,还可出现鼻部畸形等表现。可通过头部CT等检查鉴别。
鼻炎
相似点:鼻腔流出液体,可带有血液;嗅觉减退。
不同点:鼻炎是因为感染、过敏原、空气粉尘、冷空气等引起的鼻部炎症性疾病,无外伤,还可出现鼻塞等症状。可以通过鼻部查体、头部CT等检查疾病。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修复损伤、避免严重情况。
一般治疗
休息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熬夜。
卧床时采取头略高卧位。可在头下垫软枕,避免头部过低。
调整饮食
减少饮水量、食盐摄入量。
保证其他营养充足。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料。
避免增加颅内压力的行为
避免用力咳嗽、擤鼻涕等行为。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必要时可以按照医生指导进行通便。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降低颅内压力
使脑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中,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组织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脱水药(甘露醇等)、利尿药(
呋塞米等)。
使用这些药物后,尿量会增加,可选择便盆、导尿管等方式排尿,以减少活动,避免摔倒。
抗感染
用于预防或治疗因本病引起的
颅内感染,及时控制病情,避免发生严重情况。
常用的药物为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或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物。
手术治疗
适用的情况
非手术治疗4周以上没有痊愈者。
颅内反复发生感染者。
伴有颅脑积气、脑组织脱出、颅内异物。
脑肿瘤引起者。
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情况,可采用鼻内镜经鼻腔
脑脊液漏修补术,或开颅脑脊液漏修补术。
术后护理
按照医生要求调整饮食,可从流食(如豆浆、果汁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保证营养和热量充足。
按照医生指导使用镇痛药、抗感染药。
出现
鼻部疼痛、鼻腔血性分泌物等,可逐渐减轻或减少,属正常现象。
如鼻部疼痛、鼻腔血性分泌物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治愈情况
大部分经及时治疗可痊愈。
有些情况下可以自愈。
危害性
如治疗不当可以引起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充足。可选择豆类、奶类、肉类、鱼类、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坚果类等。
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择谷类、薯类等替代精米、精面。
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每日食盐用量控制在6克以内,避免油炸、腌制、烧烤食品。
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生活管理
戒烟,远离“二手烟”(避免被动吸烟)。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按照医生指导选择运动项目,并坚持运动。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度。
运动过程中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安全管理
如发生头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如有偏瘫,应选择拐杖、助行器、轮椅等进行活动,或由家人搀扶、推行。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定期复查。
感觉不适及时就诊
如原有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生活中注意安全,做好防护,避免头部外伤。
进行鼻部、鼻窦部手术后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术后恢复,并定期复查。如感到不适,及时就诊。
定期体检,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