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恶性脑或脊髓胶质瘤,肿瘤生长呈弥漫状,难以完全切除
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减退、运动障碍、癫痫、昏迷等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基因遗传突变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案
定义
弥漫性胶质瘤是一种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
肿瘤主要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两种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瘤是所有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难治疗的。所谓弥散性是指肿瘤以扩散的方式生长在脑、脊髓组织中,边缘不清晰,所以很难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弥漫性胶质瘤可以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这两种类型在病因、肿瘤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有很大不同。
通常在临床上所说的弥漫性胶质瘤主要是指成人型的,也是本篇的阐述重点。而儿童型的弥漫性胶质瘤将另行阐述。
分型
按肿瘤级别分类
胶质瘤恶性程度一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
此分级按照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可分为Ⅰ~Ⅳ级,Ⅰ级为良性肿瘤,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弥漫性胶质瘤主要为Ⅱ、Ⅲ、Ⅳ级。
按照病理类型分类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包括
星形细胞瘤(WH OⅡ、Ⅲ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Ⅱ、Ⅲ级)及
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
发病情况
弥漫性胶质瘤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类型之一,约占所有脑肿瘤的28%。
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发病高峰是25~45岁。多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颞叶多见,顶叶次之,枕叶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于中老年,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
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
胶质母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中位发病年龄为56岁。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WHO Ⅱ/Ⅲ级)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占神经上皮肿瘤的约25%~33%,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发病高峰30~4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3∶2。
和其他类型的
胶质瘤类似,弥漫性胶质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辐射和基因遗传突变有关。
肿瘤压迫、破坏大脑、脊髓组织,导致功能障碍,进而产生各种神经损伤症状。
致病原因
弥漫性胶质瘤和其他类型的胶质瘤发生原因可能类似,均尚未明确。目前明确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基因遗传突变。
辐射:如接受
放射治疗、某些放射性污染环境。但尚无证据证实日常生活中的电磁场、手机、微波炉的辐射会增加胶质瘤发生的风险。
其它:也有研究报道长期过量摄入亚硝酸盐、巨细胞病毒感染、头部外伤等也可能和胶质瘤发病有关。
发病机制
弥漫性胶质瘤的各种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对大脑和脊髓功能的影响,包括压迫、破坏脑组织等。症状因肿瘤的类型、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而异。
头痛:通常与肿瘤生长过快导致的
颅内压增高有关。随着肿瘤继续生长,可能对脑组织和脑膜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头痛。
恶心和呕吐:肿瘤生长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刺激脑干中的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和呕吐。
运动、
感觉障碍:肿瘤可侵犯与运动及感觉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如运动皮质、丘脑、小脑和脊髓,从而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癫痫发作:肿瘤可能对周围正常脑组织产生压力或破坏,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这些紊乱可能诱发异常的电活动,进而引起癫痫发作。
认知、精神、行为障碍:肿瘤可侵犯与认知、情绪、精神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前额叶和杏仁核,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语言障碍:肿瘤可侵犯与语言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如运动语言区和感觉语言区,从而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视力障碍:肿瘤可能对视觉通路产生压迫或破坏,影响视觉信号的传导。
内分泌紊乱:肿瘤可侵犯与内分泌调节相关的大脑区域,如下丘脑和垂体,从而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
睡眠障碍:肿瘤可侵犯与睡眠调节相关的大脑区域,如脑干和下丘脑,从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睡眠周期的调节。
呼吸和循环障碍:肿瘤可侵犯与呼吸和循环调节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延髓和脑桥,从而影响呼吸、循环中枢的正常功能。
弥漫性
胶质瘤的临床症状与其它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似,均与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有关,表现各异。
弥漫性胶质瘤最常见于脑部,引起
颅内压增高,肢体运动、
感觉障碍,认知及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
少数情况下,
肿瘤也可位于脊髓,引起肢体感觉、
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疼痛等
脊髓损伤表现。
此外,患者还可出现
脑水肿、
脑积水、长期卧床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
主要症状
脑部症状
颅内压增高
清晨明显,咳嗽和大便时加重。
呕吐多在清晨呈喷射状发作。
呕吐后头痛、恶心症状可暂时缓解。
运动障碍
如肢体无力、平衡能力丧失,甚至出现瘫痪。
感觉减退
感觉敏感度下降,对外界刺激感受力呈降低的状态。
认知、精神障碍
失去计算、阅读、语言等能力;性格改变、烦躁易怒。
视力障碍
视力下降,视野缺失、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出现失明。
癫痫发作
常出现四肢抽搐、双眼上视、口吐白沫、意识丧失。
其他症状
内分泌紊乱:出现大量异常排尿、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减退等。
睡眠障碍:出现失眠、嗜睡、日夜颠倒等。
呼吸和循环障碍:出现呼吸困难、血压骤升骤降,不规律等。
脊髓症状
少数患者肿瘤位于脊髓,会产生脊髓损伤表现。主要可引起病灶以下肢体出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还会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具体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肿瘤发生部位以下肢体出现无力、僵硬、痛觉减退、麻木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失禁、便失禁。男性患者还可以出现勃起障碍。
疼痛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包括胸背部疼痛、束带感,肢体
放射性疼痛,疼痛多发生在夜间。
并发症
脑水肿
最常见,不管是肿瘤本身,还是手术或放疗都可能引起。
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等。
梗阻性脑积水
随着肿瘤体积的逐步增大,肿瘤占位影响脑脊液循环,导致脑积水。
表现为头痛、易疲劳、嗜睡、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等。
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
患者因长期卧床、
呛咳、误吸、护理不及时等原因,可引起全身感染、
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卧床相关的并发症。
可分别表现为发热、咳嗽、
咳痰、尿液浑浊,骶尾部皮肤发红、水疱、破溃,下肢肿胀、疼痛等。
弥漫性
胶质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一旦出现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需要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如出现某些危重情况,需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若出现不能缓解或反复的头痛、恶心或呕吐、身体无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出现突发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瘫痪等严重表现者,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患者行动不便,就诊需家属陪同,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头痛,头痛性质如何?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否出现过恶心、呕吐?
肢体运动是否出现障碍?
有出现过全身抽搐的情况吗?
看东西清楚吗?视野是否完整?
是否有胸背部疼痛、下肢麻木、大小便是否失禁?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过此病?
是否患有神经纤维瘤、Li-Fraumeni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症?
是否曾经受过脑部外伤?
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史?
是否长期食用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菜、腌肉、香肠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头颅、脊柱核磁共振(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肿瘤病理活检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弥漫性
胶质瘤的诊断方法和其他类型胶质瘤类似。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判断。
最终的诊断主要依据手术采集
肿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尤其是分子病理检查。
其他类型的胶质瘤、脑和脊柱部位的转移瘤、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胶质瘤非常类型,易混淆,需要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无异常病史,也可存在以下情况。
患有神经纤维瘤、Li-Fraumeni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症。
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史、头部外伤史。
有长期食用富含亚硝酸盐食物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感觉减退、智力减退、性格改变、烦躁、全身无力、尿失禁、视力减退、癫痫发作等症状。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
生命体征、运动、感觉、吞咽、脑神经功能以及神经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生命体征:检查血压、心率、脉搏、瞳孔、呼吸是否正常、稳定。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
感觉障碍的程度。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辅助检查
表1.常见辅助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 目的 | 注意事项 |
---|
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 | 了解全身状态,如贫血、肝肾功能损伤、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 | 部分项目需要空腹检查。 |
头颅、脊柱磁共振检查(MRI)及增强 | 显示脑、脊髓内出血、坏死、水肿及占位,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 | 有假牙、体内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 观察病灶的代谢状况,利于判断恶性程度、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排除转移性肿瘤。 | 检查前4-6小时内禁食,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当天避免佩戴金属饰品。检查后多喝水,排出体内放射性物质,并避免接触孕妇、婴儿和小孩。 |
病理检查 | 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IDH)、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等。 | 分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和开颅手术活检两类。 |
表2.部分常见分子病理学标记物及诊断价值
分子标记 | 对病情的影响 | 诊断价值 |
---|
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IDH) | IDH为阳性对病情有利 | 存在IDH突变提示胶质瘤至少是WHOII级;支持弥漫浸润性胶质瘤诊断;接受放疗或者烷化剂治疗效果较好,预后相对较好。 |
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 | 1p/19q联合缺失+IDH突变均为阳性对病情有利;均为阴性对病情不利 | 1p和19q联合缺失+IDH突变,即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相比星形细胞瘤恶性度低,生存期长,对放化疗更敏感,所需的治疗强度相对小。1p和19q无缺失+IDH无突变,即为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且恶性程度堪比胶质母细胞瘤。 |
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突变 | 仅有TERT为阳性对病情不利;TERT及IDH均为阳性则对病情有利。 | 只携带TERT突变的III-IV级胶质瘤多为原发性胶母细胞瘤,预后不良;同时携带TERT和IDH1/2突变的胶质瘤多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预后相对良好。 |
MGMT启动子甲基化 | MGMT启动子甲基化为阳性对病情有利。 | 本标记物为阳性的胶质瘤对放疗和化疗更敏感,生存期更长,替莫唑胺治疗效果较好。 |
鉴别诊断
脑和脊柱部位的转移瘤、淋巴瘤均可引起头痛、呕吐、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影像学均可出现弥漫性占位表现,易与弥漫性胶质瘤混淆,应予以鉴别。
表3.弥漫性胶质瘤常见鉴别疾病
疾病名称 | 不同点 |
---|
其他胶质瘤 | 头颅MRI显示肿瘤边界清楚,病理检查常为室管膜瘤、毛细胞瘤等。 |
转移瘤 | 常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史,如肺癌、乳腺癌等,PET可显示全身病灶。 |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头颅MRI可显示病变浸润正常脑、脊髓、边界不清,肿瘤内出血少见,脑脊液可检出淋巴瘤细胞。 |
治疗目的:抑制
肿瘤生长,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寿命。
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手术治疗
手术以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为原则。
新型手术辅助技术,如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荧光引导的显微手术、术中B超声影像实时定位等,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完整性、准确性,有助于保护神经功能。
手术方式
主要包括肿瘤切除术和病理活检术。
手术适应证
肿瘤切除术:适用于有明确占位,症状明显,基础身体情况较好的患者;
病理活检术:适用于老年、基础情况较差、肿瘤生长范围广或位于重要功能区,不能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以及需要明确病变性质的患者。
注意事项
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体温、呼吸、心率、意识状态、肢体功能变化。
由于脊髓结构纤细,手术损伤神经功能的风险较脑部更高。
术后患者需呈仰卧位,伤口部位朝上,当患者意识清楚后可将床头抬高15~30度。
术后24~72小时内复查MRI,并以此作为判断后续治疗。
放射治疗
当病理诊断明确后,放疗应在手术后 3-5 周内开始。
可采用三维适形(3D-CRT)或适形调强技术(IMRT)。
脊髓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低于脑部,因此放疗损伤脊髓神经功能的风险相对更高。
化学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化疗需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基础上进行,并在术后尽早、足量进行。
常用药物
替莫唑胺及亚硝基脲类烷化剂,如洛莫司汀、卡莫司汀、尼莫司汀或氟莫司汀。
PCV方案,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
需关注药物可引起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
靶向治疗
贝伐珠单抗可用于治疗复发性恶性
胶质瘤,通过阻止肿瘤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对症治疗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是本病常见的症状,可使用甘露醇、
甘油果糖、
白蛋白等药物治疗。
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可使用
丙戊酸钠、
奥卡西平和
左乙拉西坦等治疗。
对于出现剧烈疼痛的患者,可使用氨酚羟考酮、
曲马多、芬太尼等镇痛药物减轻痛苦。
治疗建议
根据弥漫性胶质瘤诊疗指南,不同肿瘤类型的常见治疗方案如下。
表4.部分常见弥漫性胶质瘤治疗方案建议
肿瘤类型 | 初次治疗 | 进展或复发治疗 |
---|
星形细胞瘤,IDH-突变,WHO 2 级 | 观察治疗或放疗,然后进行 PCV或替莫唑胺放化疗 | 替莫唑胺或亚硝基脲 |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无IDH突变,W HO2 级 | 观察治疗; 放疗;放疗后行PCV 或替莫唑胺放化疗 | 替莫唑胺;亚硝基脲;贝伐珠单抗 |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 HO2 级,分子病理结果不明确 | 观察治疗或放疗,然后进行 PCV或替莫唑胺放化疗 | 替莫唑胺或亚硝基脲 |
星形细胞瘤,ID H突变,WHO 3 级 | 放疗,然后是替莫唑胺或观察治疗 | 亚硝基脲;替莫唑胺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无IDH 突变,WHO 3 级 | 放疗;替莫唑胺放化疗 | 替莫唑胺;亚硝基脲;贝伐珠单抗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3 级,分子病理结果不明确 | 放疗,然后是替莫唑胺或观察治疗 | 亚硝基脲;替莫唑胺 |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 突变+1p/19q 编码缺失,WHO 2 级 | 观察治疗 ;放疗,然后进行 PCV | 替莫唑胺 |
少突胶质细胞瘤,W HO2 级,分子病理结果不明确 | 观察治疗;放疗,然后进行 PCV | 替莫唑胺 |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 突变+ 1p/19q 编码缺失,WHO 3 级 | 放疗,然后进行 PCV,或等待观察 | 替莫唑胺 |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 O 3级,分子病理结果不明确 | 放疗,然后进行 PCV,或等待观察 | 替莫唑胺 |
少突星形细胞瘤,分子病理结果不明确,W HO2 级 | 观察治疗; 放疗,然后进行 PCV | 替莫唑胺 |
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WHO 3 级 | 放疗,然后进行 PCV或等待观察 | 替莫唑胺 |
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WHO 4 级 | 替莫唑胺,化放疗 | 亚硝基脲;替莫唑胺;贝伐珠单抗 |
胶质母细胞瘤,无IDH突变,WHO 4 级 | 替莫唑胺,化放疗 | 亚硝基脲;替莫唑胺;贝伐珠单抗 ; 放疗(对于未进行过放疗者) |
胶质母细胞瘤,WHO 4 级,分子病理结果不明确 | 替莫唑胺化放疗 | 亚硝基脲;替莫唑胺;贝伐珠单抗 ; 放疗(对于未接受过放疗者) |
弥漫性
胶质瘤整体预后差,是最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类型之一。
但不同细胞类型的
肿瘤分级有所差异,患者预后情况也不同。
此外,存在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分子标志物通常预示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治愈情况
主要细胞类型的患者预后情况如下。
星形细胞瘤(WHOⅡ级):生长缓慢,平均病史2~3年,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肿瘤生长迅速,病程短,平均病程15.7个月。
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肿瘤生长非常迅速,病程短,平均病程为5.4个月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WHO Ⅱ/Ⅲ级):肿瘤生长较缓慢,平均病程4年。
预后因素
存在以下特征的患者预后相对良好:
临床特征:患者初次诊断时年龄较小、体能状态较好、切除范围相对充分。
分子病理标志物:存在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
对于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只携带TERT突变为预后不利因素。
危害性
弥漫性胶质瘤致死率高,患者存活期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
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及社交,还需要家人照顾。
患者可能会经历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病情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治疗效果的担忧可能加剧这些心理问题。
除了积极治疗,弥漫性
胶质瘤患者在饮食、生活管理、心理支持及病情监测方面有较多注意事项。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减少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避免外伤、定期体检等方法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高
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避免食用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菜、腌肉、香肠等。
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
生活管理
具有一定运动功能的患者,应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注意做好翻身、护理等工作,避免卧床并发症。
患者存在肢体无力、视物模糊、癫痫发作,需加强保护措施,防止跌倒致头部和四肢发生外伤、骨折损伤。
尿、便失禁患者,可使用接尿器或纸尿裤,勤换洗,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心理支持
当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要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
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随诊复查
建议术后1个月首次门诊复查,进行放疗者,放疗后1个月再次复查。未行放疗者或者治疗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2年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
如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复诊。复诊时常复查颅脑MR平扫+FLAIR+增强,全身情况,神经系统体征以及脑干功能评分等,有条件者可行
PET-CT检查。
预防
胶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少发病风险。
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远离辐射源。
患有I型神经纤维瘤、Li-Fraumeni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症等疾病者应定期体检。
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菜、腌肉、香肠等。
注意生活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
出现头痛、呕吐、
饮水呛咳、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