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血肿增大缓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脑的直接受压和
颅内压增高两种原因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外伤史缺乏。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
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
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关于出血的原因与老年性脑萎缩后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肿瘤受损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物质进入血肿腔,使局部
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扩大。
2.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惟一原因,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该病。
包括头痛、恶心呕吐、
复视等症状,查体眼底视盘水肿。
2.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
包括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痫等。
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
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
本病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老年性痴呆、
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或
颅内肿瘤等。
1.CT检查
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球镜片形低密度区,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2.MRI检查
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更具优势。
一旦出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因此,即使患者年龄高,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有良好恢复。但术后血肿复发率仍高达3.7%~38%。
1.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
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单孔或前后两孔(一高一低)。因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与双孔钻孔冲洗引流术的疗效基本相同,所以不少临床医生采用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
2.前囟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
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前囟未闭者,可经前囟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积血。若为双侧血肿,应左右交替穿刺,抽出血液常逐渐变淡,血肿体积亦随之减小。如有鲜血抽出和(或)血肿不见缩小,则需改行剖开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