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

更多功能

先天性巨结肠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由于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结构畸形
新生儿出现胎粪排出延迟或不排便,导致持续便秘、腹胀、呕吐等
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壁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
以手术治疗为主,轻症或身体不能耐受手术时,可采取保守治疗
定义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便秘为主,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赫什朋(Hirschsprung)病。
常见的先天性巨结肠主要影响结肠、直肠和肛门,部分类型也可累及小肠。
分型
根据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范围,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分型包括以下几种。
常见型:约占75%,又称普通型,指病变段位于肛门至直肠近端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甚至达乙状结肠远端(靠近直肠的位置)。
短段型:约占20%,病变段位于直肠中、远段。
长段型:占3%~5%,病变段自肛门延至降结肠甚至横结肠。
全结肠型:约占5%,病变段波及升结肠及距回盲部30厘米以内的回肠。
全肠型:少见,病变段包括全部结肠及距回盲部30厘米以上的小肠,甚至累及十二指肠。
发病情况
先天性巨结肠是消化道发育畸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仅次于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
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国外报道的家族性巨结肠约占6%,国内为7.8%。
首次就诊多在新生儿期,占新生儿肠梗阻的20%~25%。
总体发病率为1/5000,以男性多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4倍。
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其他畸形者占5%~19%,主要畸形有脑积水、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