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筛查

更多功能

宫颈癌筛查
概述 检查流程 结果解读
通过细胞学和/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等,筛查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
通过宫颈癌筛查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
早期发现宫颈异常,尽早干预,对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主要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癌初筛、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定义
宫颈癌,即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宫颈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继乳腺癌之后,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宫颈癌筛查主要有妇科检查、宫颈癌初筛、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四方面。其中,宫颈癌初筛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初筛结果异常者遵医嘱进行后续的阴道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已明确,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发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因素。因此,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高危型HPV检测这一初筛方法,可早期发现异常,尽早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分类
妇科检查:包括病史询问、外阴及阴道检查、盆腔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妇科查体可直接显露和观察宫颈,初步判断有无显性的宫颈病变。
宫颈癌初筛:可单独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高危型HPV检测,但更推荐两者的联合筛查。
高危型HPV主要有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阴道镜检查:适用于宫颈细胞学检查初筛异常或可疑,高危型HPV检测结果为HPV16、18阳性,其他高危型HPV阳性且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可疑,肉眼检查异常的人群。
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用于阴道镜检查结果异常或可疑者。
温馨提示
本文主要介绍宫颈癌初筛的相关内容,阴道镜检查等请查看相应词条内容。
检查目的
通过宫颈癌筛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迹象,通过进一步检查等,明确诊断。
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晚期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适用人群
宫颈癌筛查适用于25~65岁的女性,也有指南推荐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1岁。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筛查的起始年龄为30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宫颈癌筛查工作方案(2021版)》建议筛查人群为35~64岁女性。
对于有宫颈癌家族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剂治疗等高风险女性,因宫颈癌患病风险增加,可适当提前筛查起始年龄。
温馨提示
无论是否接种HPV疫苗,适龄女性都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禁忌人群
绝对禁忌
有急性阴道炎症,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应治疗康复后再行宫颈癌筛查。
如果宫颈局部曾经进行了物理治疗,在术后两个月之内,应避免宫颈刮片,以免造成局部大出血。
相对禁忌
筛查的时间应选在非月经期,以避免月经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前24小时内应避免性生活、阴道内用药和阴道冲洗等。
检查风险
宫颈癌筛查是一项十分普及、安全、便捷的检查方式,初筛检查仅使用取样宫颈刷的刷头在宫颈外口和宫颈管内旋转,获取足够的组织。
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部分人群可能会在宫颈刷旋转取样时感觉不适、或是少量出血,一般1~2天即可恢复正常。
参考价格
通常宫颈细胞学检查,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费用在200元左右;HPV检测的费用在250元左右。
具体价格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多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