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脊髓末端下方的马尾神经束受损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常表现为腰痛、大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感觉下降、会阴部麻木、性功能障碍等
常见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骶部创伤、感染及肿瘤等
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药物及康复治疗
定义
因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创伤、感染、
肿瘤等原因引起马尾神经受压、损伤,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
马尾神经是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由脊髓的腰段第2~5节、骶段第1~5节及尾节发出的共10对神经根组成。马尾神经具有控制下肢、会阴部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排尿、排便功能。
马尾神经综合征常表现为腰痛、大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感觉下降、会阴部麻木、性功能障碍等。
分型或分类
因椎间盘因素所致的马尾神经损伤可按发病急缓分型:
I型:急性发病,突然发生马尾神经损伤。
Ⅲ型:慢性发病,病史长,多伴有腰椎管狭窄症状,马尾损伤不完全,症状反复。
按损伤程度分型
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会阴部感觉消失,小便失禁或潴留(不能排出)。
不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上述症状仅部分存在。
发病情况
本病是一种罕见但极其严重的疾病。
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一般认为在1%~3%。
好发部位:超过90%的腰椎间盘突出都发生于L4~L5及以下节段。
好发年龄:30~50岁。
性别差异:由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马尾综合征男女比例在(4~6):1
致病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突出的椎间盘压迫马尾神经,造成神经损伤。
腰椎管狭窄:先天或后天腰椎体后缘增生,导致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
椎管内占位:
肿瘤、血肿、囊肿、钙化可侵袭、牵拉或压迫马尾神经。
椎管内感染:感染可引起炎症、脓肿,造成马尾神经水肿、粘连、受压。
外伤:车祸、碾压、撞击等外伤导致马尾神经受到外力牵拉,造成损伤。
先天椎管发育异常:常见于
脊柱裂、脊髓栓系,是儿童发病的主要原因。
医源性损伤:如腰椎管内麻醉、手术,马尾受到干扰、刺激、损伤。
高危因素
久坐、肥胖。
进行高风险运动、腰骶部受过外伤。
进行腰骶部手术或医疗操作。
主要症状
腰部疼痛和膀胱憋胀,严重者会有
排尿困难以及大小便失禁、下肢乏力以及性功能异常等。
下腰痛: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在咳嗽、打喷嚏、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
坐骨神经痛:下肢一侧或两侧,包括足部出现刺痛、麻木。
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排尿、排便不畅、费力;尿便不能自控,自行流出。
感觉障碍:腹股沟、臀部、生殖器和大腿内侧(鞍区)出现麻木、刺痛,严重时可能没有知觉。
性功能障碍:男性可出现阳痿、阴茎勃起异常;女性出现性唤起困难。
并发症
褥疮
长期卧床、乘坐轮椅的患者如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因皮肤感觉下降可导致局部皮肤和软组织受压出现坏死。
泌尿系感染
长期排尿困难,经常需要导尿的患者,由于尿道黏膜损伤,易出现泌尿系感染。感染可由尿道、膀胱向肾脏逆行。
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尿道口脓性分泌物、发热、尿液浑浊。
深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的患者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股静脉、腓静脉等出现血栓。
表现为下肢肿胀、发凉、疼痛等。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如果出现腰部疼痛、鞍区麻木、排尿、排便困难、下肢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若腰部外伤后快速出现、下肢无力,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前尽量减少活动,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个部位疼痛?大概持续多久了?
疼痛会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减轻?
除疼痛外,是否伴有下肢麻木、乏力等症状?
有无排尿、排便困难?
有无大小便不受控制的情况?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
是否患有腰椎管内感染、椎管内肿瘤等病史?
是否做过椎管内麻醉或手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尿动力检查:包括膀胱内压力测定、残余尿量测定、尿流率测定、盆底肌肉
肌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检查、脊椎CT、脊柱核磁共振检查(MRI)。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病史。
有椎管内占位、感染病史。
有腰骶部外伤、腰椎管内手术或麻醉史。
症状
可出现下腰痛、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排尿、排便功能障碍、鞍区麻木、下肢无力、性功能障碍。
体格检查
肌肉力量:观察是否能完成抬腿、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腱反射检查 :观察敲击膝关节下方髌腱、踝关节后方跟腱时大腿前侧、小腿后侧肌肉收缩情况。
皮肤感觉检查: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
感觉障碍的程度。
球海绵体反射:轻捏男性龟头或刺激女性阴蒂时观察肛门的收缩情况,判断神经对生殖器官的控制情况。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全身状态,如是否有感染、炎症、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检查结果:可发现白细胞数量升高、C反应蛋白增加、凝血时间延长等。
注意事项:诊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复查。
脊柱CT检查
检查目的:明确造成马尾神经损伤的病因、部位。
检查结果:可看到突出的椎间盘、椎管狭窄、椎管内血肿、囊肿、钙化等。CT对于血肿、钙化的显示较MRI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脊柱核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明确造成马尾神经损伤的病因、部位、程度。比CT对于椎间盘突出、
肿瘤、炎症和囊肿的显示更加清晰。
检查结果:可看到突出的椎间盘、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血肿、囊肿等。
注意事项
不能将任何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包括手机、钥匙、项链、耳环、手表、内衣的钢圈等。
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
包括膀胱内压力测试、残余尿量测定、尿流率测定、括约肌肌电图。
检查目的:了解膀胱与尿道的肌肉、神经功能在排尿过程的功能情况。
检查结果:膀胱内压力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尿流速度降低,括约肌收缩无力等。
注意事项
需提前排净大便。
检查前半小时饮水500毫升。
检查后,排尿会有短暂性的疼痛或轻微的血尿。
做完检查后,请多喝水,避免泌尿系感染。
神经电生理检查
包括下肢肌电图、感觉/运动诱发电位。
目的:发现神经受损的类型及程度。
结果:可出现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对刺激的反应消失或迟缓出现,提示马尾神经存在髓鞘、轴突病变、损伤。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按医生要求清洁皮肤,配合放松。
避免皮肤污垢、精神紧张,影响检查结果。
诊断分期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可分为4期。
临床前期:球海绵体、坐骨海绵体反射异常。
临床早期:鞍区感觉障碍,双侧坐骨神经痛。
临床中期:鞍区感觉障碍进一步加重,大小便功能紊乱,下肢无力,性功能减退。
临床晚期:鞍区感觉及性功能缺失,大小便失禁。
鉴别诊断
脊髓圆锥部病变
相似点:均可出现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
不同点:仅损伤圆锥部位时,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仍正常。脊柱MRI检查可辅助确认病变部位。
梨状肌综合征
不同点:
梨状肌综合征多由臀部疼痛,不出现会阴部麻木、疼痛症状,无大小便功能障碍,脊柱MRI检査多无异常。
脊髓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
不同点:脊髓出血临床少见,多由外伤或
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起病急骤伴有剧烈
背痛,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出血,脊柱MRI检査可发现谁管
内出血。
治疗目的:解除压迫,减轻神经病变,避免永久性损伤,最大可能恢复神经功能。
治疗原则:尽早诊断,早期手术,必要时急诊手术。
支持治疗
出现
排尿障碍时应留置导尿管,每4~6小时放开引流管1次。当膀胱功能逐渐恢复,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不再导尿。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
压疮。
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主要目的为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神经营养。
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减轻病情进展。
不良反应:不宜长期应用,可引起糖耐量减低、骨质疏松、加重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等。
神经营养药
有助于减轻神经损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其他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合并感染时,可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如
头孢他啶、
左氧氟沙星等。
预防静脉血栓:对长期卧床者,皮下注射低分子
肝素是最重要的手段。
手术治疗
尽可能早期进行,建议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完成。
常用术式:腰椎间盘切除术、椎板切开减压内固定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马尾神经吻合术、马尾神经松解术。
注意事项
术后需适当抬高床头,有恶心呕吐现象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术后应听从医生指导,尽早佩戴腰围下床解便、行走。
患者麻醉清醒后如无恶心呕吐,应早期经口进食。
康复治疗
肢体功能训练
被动训练:进行向心性按摩及关节被动运动,可预防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
主动训练:进行主动肌肉收缩、辅助运动和抵抗阻力的运动,并进行翻身、起床、站立等功能性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通过训练和功能代偿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进行独立穿裤子、洗澡、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提高独立生活功能。
大小便管理
通过肛门括约肌、盆底肌的刺激及收缩训练、间歇性导尿等方法管理和促进大小便功能恢复。
肛门括约肌收缩训练:通过主动提肛运动锻炼,增强对大小便的感知和控制,从而提高排便控制能力。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对患者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及直肠进行电刺激或手法刺激,增强感觉和控制能力,增强对尿、便的控制能力。
间歇性导尿: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
矫形器及辅助用具
维持足踝关节在适当位置,保持功能位,防止损伤。
常用足踝矫形器、长下肢支具等。
物理因子治疗
具有改善下肢循环、促进肌肉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可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低频电疗等方法。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需在治疗师或家人陪伴下完成。
训练环境避免尖锐物品,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训练量不宜过大,循序渐进增加频率和强度。
如果发生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要立即停止训练。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通常以益气养营、活血化瘀为原则,可使用补阳还五汤。
体针、针灸、电针等方法可辅助改善下肢肌肉力弱、疼痛、麻木症状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具体方法需要咨询专业中医科医生。
治愈情况
如能及时进行腰椎间盘手术,大部分患者症状可获得较好的改善。
研究显示,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本病大部分患者会有所好转:
疼痛缓解——约80%。
运动功能恢复——约80%。
大小便功能障碍改善——60%~70%。
性功能障碍改善——约70%。
感觉功能恢复——约60%。
预后因素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病程较长,如超过3个月。
有慢性腰痛病史。
下肢疼痛明显,尤其是双侧疼痛。
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
老年人。
急性损伤患者接受手术时间晚于48小时。
危害性
长期腰骶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发生皮肤破溃、烧伤、烫伤等意外。
反复泌尿系感染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可导致
肺栓塞,影响寿命。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
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及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组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饮食以清淡为主,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有
排尿障碍的患者需按照医生建议,均匀饮水,每日饮水量约2000~2500 mL,饮水量中包括粥、汤、果汁等。
运动管理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出院后应坚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出现跌倒、摔伤。
运动应持之以恒,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皮肤管理
为了预防长久卧床导致
压疮发生,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皮肤,以防损伤。
在
感觉障碍的部位禁止使用热水袋、电暖器等保暖,避免烫伤。
心理支持
日常保持乐观情绪,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患者自身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恢复有所帮助。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
病情监测
监测肢体运动、排尿、排便及感觉恢复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监测体温、关注尿液是否浑浊,以了解是否继发泌尿系感染。
监测皮肤变化,避免发生压疮,如有皮肤发红、水泡、变紫等变化,应引起重视。
随诊复查
出院后应根据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病情变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随时复诊。
可能会复查的项目包括脊柱脊髓MRI、尿动力、运动/感觉诱发电位、肌电图等。
预防
本病预防的关键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致病因素出现或加重。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避免久坐、控制体重,注意锻炼腰背肌肉力量。
预防腰骶部外伤:避免高风险运动,运动时做好腰背部防护,避免脊柱暴力按摩。
预防医源性损伤: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规范治疗。
其它:发现椎管内占位、感染、先天发育异常等疾病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