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头部损伤
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头痛、恶心、呕吐、抽搐
主要因交通事故、坠落、跌倒、火器等所致
轻度损伤预后较好,中重度损伤预后较差
颅脑损伤是什么?
定义
颅脑损伤是由车祸、跌倒、爆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头部损伤,可造成头皮、颅骨、脑组织单独或合并损伤。
出现意识丧失、头痛、恶心、呕吐、抽搐、肢体瘫痪等症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居全身各部位损伤之首。
分型
根据受伤部位分型
颅骨损伤: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
三种损伤可单独发生,也可能合并存在。
根据伤后颅骨完整度分型
闭合性颅脑损伤: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头部头皮、颅骨完整,常伴有颅内血肿。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又包括:
轻型:指单纯性脑震荡伴或不伴颅骨骨折。
重型: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
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深昏迷,昏迷在12小时以上,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特重型:伤后深昏迷,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等。
发病情况
我国近10年内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患病率尚缺乏权威数据。
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损伤的10%~15%,而病死率和致残率占首位。
年龄、性别发病率有较大的差异。
颅脑损伤多久恢复?
颅脑损伤的恢复期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若是轻度的脑震荡,1~2周便可恢复;若是中度颅脑外伤,其恢复期通常在3~6个月。
重型患者,其恢复期可能在1年以上,而且可能遗留瘫痪、癫痫、
脑积水等后遗症,需要长期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颅脑损伤严重吗?
不同级别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差异巨大。
以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为例。
轻型仅仅有头痛、头晕症状,无神经系统改变,1~2周可自愈。
中型损伤有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及血压、脉搏等
生命体征改变,治疗后预后良好。
重型及特重型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昏迷、瘫痪,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甚至死亡。
颅脑损伤有哪些后遗症?
颅脑损伤可出现头晕、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
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头晕、头痛。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
颅脑损伤可影响脑功能区,出现肢体的麻木无力、言语功能障碍,甚至偏瘫、
偏盲等。
颅脑损伤可造成大脑皮质异常放电,进而出现癫痫。
脑组织损伤、出血可造成组织粘连、梗阻,形成脑积水。
致病原因
颅脑损伤的常见病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器伤。
偶见难产和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
发病机制
颅脑损伤主要由外界暴力引起,其损伤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直接损伤: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
间接损伤:暴力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然后传导至头部所造成的损伤。
主要症状
由于受伤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般症状
指伤后常出现的症状,但不能辅助定位损伤部位。
头痛。
恶心、呕吐。
肢体抽搐。
意识改变:嗜睡,昏迷,对外界反应不敏感。
瞳孔改变:瞳孔散大,强光照射时瞳孔不缩小。
生命体征波动:指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可表现为体温升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
定向力障碍(比如分不清当前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记忆能力减退等。
局部损伤症状
指局部损伤后所表现的症状,有助于辅助定位损伤部位。
肢体瘫痪:可呈
单瘫(一个肢体出现瘫痪)、偏瘫(一侧肢体瘫痪)、截瘫(下半身及两腿瘫痪)等类型。
失语症:不能说话或说话不流利;或能流利地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而答非所问。
下丘脑损害症状:
尿崩症(大量排尿、烦躁、极度口渴)、嗜睡、中枢性
高热、血糖增高和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排黑便)等。
脑干损伤症状:除深昏迷、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外,还可有瞳孔改变、两眼球固定、吞咽动作消失、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四肢肌张力消失或呈去大脑强直表现(颈后仰、四肢僵直,身体极度后屈呈弓背状)。
脑神经损伤:可损伤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视神经、嗅神经等。
动眼神经受损时可能出现
上睑下垂,眼球向下
外斜视,眼球不能向上、内、下方向转动,
复视等表现。
听神经受损时可能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表现。
视神经受损时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力丧失等表现。
嗅神经受损时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缺失等表现。
脑膜刺激征:表现有剧烈头痛、呕吐、畏光、颈部僵直、颈背酸痛等。
并发症
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躁动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如果不及时纠正,随时会危及生命。
感染:常发生于肺部、泌尿系统、消化道等处。如
肺部感染常出现咳嗽、
咳痰、发热等表现。
脑疝:常见表现有剧烈头痛及呕吐、意识改变、瞳孔改变及
运动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出现长期的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显著下降、焦虑、易激惹、性格改变、言语减少,甚至暴力倾向等表现。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如果头部受到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头部有明显外伤、头痛剧烈、频繁呕吐,甚至出现呼吸紊乱、嗜睡、昏迷等表现,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如患者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头痛剧烈吗?什么时候会加重?
有没有呕吐?是喷出来的吗?呕吐物是什么样的?
是否出现全身抽搐?
病史清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意识丧失、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
体征
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不等大、畏光、颈部僵直、克氏征阳性(仰卧,将一侧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均屈曲成直角,然后抬高其小腿,正常膝关节伸展角大于135°,如有抵抗不能上举时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了解全身各系统状态。
部分检查需要在空腹时进行,具体请遵医嘱。
影像学检查
检查项目
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
颅骨骨折、颅内积气、颅内骨片或异物等,有助于诊断颅脑损伤。多数可被CT检查取代。
磁共振检查:可用于诊断
硬膜下血肿、轻度脑挫裂伤、小灶性出血、外伤性脑梗死初期,及位于颅底、颅顶或后颅窝等处的薄层血肿,磁共振诊断微小病灶效果较CT好。一般不作为急诊常规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要去除身体佩戴的金属物件。
鉴别诊断
颅脑损伤一般有明确外伤史,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治疗原则
轻型患者,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观察、休息即可。
重型患者,如存在颅内严重出血、颅脑穿通伤等,通常需要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术后也可能需要在ICU监护治疗。
现场急救
尽量避免搬动患者,不要晃动其头部。
确保呼吸道畅通,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清理口鼻内异物,解开患者领口纽扣、领带、裤带,如有义齿也应取出。
保持患者所处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性好。
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保持镇静,切勿慌乱。
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医院寻求帮助,询问并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处理。
如患者已经出现呼吸停止,应给予力所能及的
心肺复苏。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昏迷、不能排痰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
避免受凉、咳嗽,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呕吐者暂禁食水。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脱水治疗
在用药期间需要监测尿量、电解质等指标。
降温处理
通过冬眠药物,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维持于亚低温状态(32~34℃),有利于减少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氧耗量,防止
脑水肿的发生与进展,保护脑神经细胞,对降低颅内压起到一定作用。
镇痛镇静
对情绪不稳、烦躁不安者在监护条件下可予镇痛、镇静治疗。
止吐
对频繁呕吐者可给予对症治疗。
抗癫痫治疗
脑挫裂伤后癫痫发作可进一步加重脑缺氧,癫痫持续发作可危及生命。伤后早期应用抗癫痫药物,以预防和控制癫痫发作。
保护脑神经
神经节苷脂、
胞磷胆碱、醋谷胺等药物,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苏醒和脑神经功能恢复有所帮助。
手术治疗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原则是救治患者生命,恢复神经系统重要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主要手术方式有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显微镜/内镜
颅内血肿清除术、清创术、凹陷性骨折整复术等。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去骨瓣处向上。
术后72小时内取头高位半坐卧位,头部保持中位,避免前屈、过伸、侧转,以免影响脑部静脉回流。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
并发症治疗
呼吸衰竭
严重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时,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补充充足的营养,保证热量供给。
加强液体管理,防止血容量不足和液体负荷过大。
可用呼吸兴奋剂改善通气。
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
心功能衰竭
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延缓病情发展。常用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正性肌力药等。
可能会使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感染
通常先根据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
血培养、
痰培养或尿培养,再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颅骨缺损
对于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应在去骨瓣术后3~6个月,在医生指导下安排
颅骨缺损修补手术。
如果去骨瓣术后有明确伤口或
颅内感染情况,应该在感染愈合后1年以上或遵医生指导,确定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方案。
脑积水
对于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部分在康复期会出现脑室扩大、
脑积水情况。
此类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评估,必要时需要行脑积水分流手术。
康复治疗
颅脑损伤后常遗留肢体无力、认知下降、失语、行为心理异常等障碍。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再就业前的训练。
运动功能训练
起坐训练
将床头抬高30°,在膝关节下方垫放软垫,1次维持30分钟,1天2次。
可根据训练情况,每天床头抬高角度增加10°,或延长训练时间5~10分钟,直到能够自行坐起。
翻身训练
双手紧握,向前、向上举起,稍屈双膝,双足撑床,向一侧转动。
训练期间,家属或护理人员需陪同在侧,防止患者坠床。
关节部位活动
做内收、旋前、旋后、屈、伸、外展动作等活动关节,并辅以手法按摩。
活动要遵循逐渐增强、由小到大的原则。
活动强度以活动时不感到疼痛或不适为宜。
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病情相对稳定时,为了加快康复,可以进行站立、步行功能锻炼。
开始可在拐杖的辅助下站立,每次10~20分钟;可同时进行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逐渐过渡到无依靠站立、步行。
认知功能训练
可根据
认知障碍的程度不同,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在治疗时可采用“一对一”或多个患者集中在一起成组进行的模式,尽量使治疗变得有趣味性,并多给予患者鼓励。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记忆力训练
可利用物品辅助训练,如在房间内悬挂大挂钟、大日历、大字书写每日活动表等便于记忆。也可携带记事本,本中记有家庭地址、常用电话号码、生日等,使其能经常做记录和查阅。
每次训练的时间要短,开始要求患者记忆的东西要少,而信息呈现的时间要长。以后逐步增加信息量,反复刺激,提高记忆能力。
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可将整个练习分解为若干小节,分节进行训练,最后再逐步联合训练。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训练可选用猜球训练,即取2个透明玻璃杯和1个弹球,在患者注视下,将一透明玻璃杯扣在弹球上,让患者指出有弹球的杯子。
反复数次,无误后就改用不透明的杯子,重复上述过程。
思维能力训练
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来辅助训练。
询问患者报纸上的信息,如大标题、日期、报纸的名称等。
回答正确后,再请他指出报纸中的专栏,如体育、商业分类广告等。
回答正确后,再训练他寻找特殊的消息,如询问两个球队比赛的比分如何,当日的气象预报等。
回答正确后,再训练他寻找一些需要作出决定的消息。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的障碍。需重点训练各种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大便和小便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再就业前的训练
不少患者在功能康复后要重返工作岗位,部分可能要转换工作岗位。因此,当患者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后,应进行就业前的专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包括驾车、电脑操作、汽车修理、机械装配和货物搬运等。
为满足某些工种的特殊需要,也可为患肢配戴一定的支具,补偿部分功能障碍,以利于重返工作岗位。
治愈情况
积极手术治疗可恢复神经系统重要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后续的康复、系统治疗也可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劳动能力。预后主要取决于受损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
轻、中型脑损伤患者在接受非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
重型患者,经治疗后,可能遗留瘫痪等后遗症,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
危害性
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如果脑组织受损严重,缺血缺氧过久,会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如瘫痪、癫痫、
脑积水等。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意识清醒、无吞咽障碍者
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应以天然食物为主,以蒸、煮、炖、拌、氽的方式进行烹饪,使食物软烂易消化。
烹饪应用植物油,减少动物油(猪油)的使用。
尽量少吃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如果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膳食补充剂。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
纤维素的粗粮,预防便秘的发生。
适量搭配瘦肉、鱼、蛋、豆类等优质蛋白质。
昏迷或无法自主进食者
食物宜忌可参考上述营养建议。
经鼻饲管进食牛奶、鸡蛋、果汁等流质食物,食物温度应在37~40℃之间(经手腕试温无异样感)。
生活管理
避免咳嗽、打喷嚏。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减少对头部刺激。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痊愈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术后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心理支持
患者和家属均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树立康复的信心。
部分患者可能因瘫痪出现颓废、抑郁、易怒等负面情绪。家属或朋友一定要尊重患者,与之谈话一定要耐心倾听。亲友也要时常去看望患者,减少其孤独感。
生活当中,要尽量照顾患者的习惯。多鼓励患者参与一些社会、家庭活动。让患者做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家属要对其生活自理方面的成功给予赞扬和鼓励,以增强患者自信心。
预防
本病是由于外伤直接作用于头颅造成,如交通伤、踢打、坠落或钝器损伤可直接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是预防的关键。
高危工作者,如建筑工人、采矿工人等,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
避免酒后驾车,开车、乘车均要系好安全带。
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