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膀胱、尿道不能维持正常控尿功能
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流出
老年人由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下降,尿道括约肌松弛,控尿能力下降导致尿失禁
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或手术治疗
定义
老年尿失禁是指老年人由于膀胱、尿道不能维持正常的控尿功能,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溢出或流出的一种临床表现[1]。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尿失禁,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多见。
分类
国际尿控协会分类
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分类方法,尿失禁共分为九类:
压力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无意识尿失禁、持续性尿失禁、夜间遗尿、排尿后滴尿、充溢性尿失禁、尿道外尿失禁
[1-2]。
压力性尿失禁
指在咳嗽、喷嚏、抬重物或奔跑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尿流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
这是由于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产生的尿失禁。
产伤、子宫切除及内分泌异常、手术、创伤、先天异常如
尿道上裂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括约肌功能损害时,易引起压力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
指患者有强烈的尿意,因不能随意抑制排尿反射,使得尿液不自主地自尿道流出。
可分两大类:运动性急迫性尿失禁和感觉性急迫性尿失禁。
运动性急迫性尿失禁常见于骶髓排尿中枢以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代偿期等。感觉性急迫性尿失禁见于尿路感染、
间质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等。
混合性尿失禁
尿液不自主流出,可伴有尿急,同时伴有在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情况时出现。
无意识尿失禁
对于如何会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或何时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患者没有意识。
持续性尿失禁
尿液持续地不分白天、夜晚时间段不自主流出。
夜间遗尿
睡眠状态下尿液不自主流出。
排尿后滴尿
排尿结束后随即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
充溢性尿失禁
尿液不自主流出伴有膀胱胀满。
尿道外尿失禁
尿液经尿道外途径(如:
瘘管、异位输尿管)不自主流出。
病因分类
可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持续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
发病情况
老年尿失禁无准确流行病学数据,老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老年男性患者。
中国50~59岁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高达28%。
致病原因
老年尿失禁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病因存在差异[1-4]。
压力性尿失禁
当膀胱内尿液充盈的压力超过尿道关闭的阻力时,尿道无法保持关闭状态,就会发生
压力性尿失禁。常见原因如下:
腹部压力增加,如肥胖,可引起腹压增加,压迫膀胱。
手术:一些手术可能造成膀胱或邻近区域损伤,如子宫切除术、前列腺手术等。
绝经: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明显下降,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下降,尿道的关闭功能减弱,可引发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
如果储尿期膀胱控制排尿的肌群不稳定收缩,会出现尿频、尿急,严重者会发生
急迫性尿失禁。常见于以下情况: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
帕金森病、老年痴呆、脑脊髓外伤及
肿瘤等疾病。
持续性尿失禁
多见于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损伤,主要由手术、外伤引起。
手术:多见于前列腺增生手术和前列腺肿瘤根治手术引起的尿道外括约肌损伤。
外伤:多见于车祸/骑跨伤,尿道断裂或尿道括约肌严重受损。
充溢性尿失禁
常由膀胱梗阻或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呈慢性扩张导致无法排空尿液,当膀胱过度充盈时,尿液就会不断溢出。
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膀胱颈部抬高、尿道结石/狭窄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先天性脑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脊柱外科手术及外伤,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等。
功能性尿失禁
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多数是由精神性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
高危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增加老年尿失禁的发病风险[3-5]。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的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高于不吸烟者。
特殊运动方式:体育锻炼一般可降低老年女性老年尿失禁患病风险。但某些运动方式如跳伞,可引起盆底支持组织薄弱,易发生老年尿失禁。
不良饮食习惯:如全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饮食,或胆固醇、维生素B12、锌等摄入过多均会增加老年尿失禁风险。而减少咖啡因摄入能减少老年尿失禁的发生。
肥胖
体重指数(BMI)和腰围增加与老年尿失禁的发生相关,体重和腰围的增加发生尿失禁的风险增大。
减肥是超重和肥胖妇女老年尿失禁的初始治疗方法之一,减轻5%~10%的体重就可产生明显效果。
疾病因素
帕金森病、
脑卒中、糖尿病、心衰、慢性肺部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抑郁、便秘、行动障碍、痴呆、老年男性
前列腺疾病、老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全子宫切除手术史等,均与老年尿失禁发病明显相关。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尿量、控尿功能、患者入厕能力或增加腹压等,引发老年尿失禁。
药物和环境
药物可影响神经精神系统和下尿路功能,增加老年尿失禁风险。
可引起老年尿失禁的常用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麻醉镇痛药、精神抑制药、抗胆碱能制剂、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α受体拮抗药、α受体激动药、钙通道阻滞药、强力利尿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环境
厕所环境不安全(易跌倒),或居住环境设置不利于老年人起居,也可导致老年尿失禁的发生。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尿失禁症状不同[1-2]。
压力性尿失禁
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行走时,随着腹压的增加,尿液不自主漏出,停止动作后
漏尿也停止,平卧位时减轻,直立位时加重。
一般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
排尿困难等
[5-6]。
急迫性尿失禁
突然有强烈的尿意,无法控制尿液流出。
常伴有尿频、尿急。
夜间起床排尿(夜尿)、夜间尿失禁的情况很常见。
混合性尿失禁
既有
压力性尿失禁,也有
急迫性尿失禁。两种尿失禁症状均存在。
无意识尿失禁
对于如何会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或何时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患者无法控制也没有意识。
持续性尿失禁
尿液不分时间段昼夜持续地从尿道口不停地流出,膀胱呈空虚状态。
夜间遗尿
睡眠状态下尿液不自主流出。
排尿后滴尿
排尿结束随即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
充溢性尿失禁
有排尿困难和尿不尽,膀胱内有大量残余尿液。
随病情长期进展,膀胱始终充盈,细小的尿流源源不断地溢出,夜间漏尿严重。
尿道外尿失禁
并发症
皮肤感染
漏出的尿液长期反复浸泡局部皮肤,很容易出现
皮疹、皮肤感染和溃疡。
尿路感染
长期的尿失禁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出现尿液不受意识控制,不自觉流出时,应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一晚清洗外阴,必要时穿纸尿裤或卫生护垫。
女性须避开月经期就诊。
如果病情不紧急,在就医前,建议记录3~5天的膀胱排尿日记。内容包括:饮水情况,如饮水时间、饮水量等;排尿情况,如排尿量、排尿时间;尿失禁情况,如尿量、次数、尿急等;尿失禁时的症状,如是否存在咳嗽等诱发因素。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尿失禁是间断性发作还是持续性的?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大概多少次?
尿失禁每次发作的诱因是什么?尿失禁发生时自我能否感觉到?
尿失禁发生前是否有尿意?有尿意时还能憋尿多长时间?
咳嗽、喷嚏、大笑等腹部用力时有无尿失禁?尿失禁发生在起立时还是强力活动时?尿失禁的发生是否与体位有关,卧位或坐位是否出现尿失禁?
尿失禁的发作频率如何?每次溢出的尿量大约多少?尿失禁时是表现为不自主地漏数滴尿,还是湿透衣裤,是一小股尿,还是一发不可收拾?是否必须使用尿垫,尿垫能否湿透,每天必须更换几次尿垫?
最近是否有排尿习惯或环境的突然改变?
病史清单
之前有无外伤史?盆腔及会阴部手术、放疗史?以及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史?
近期有没有尿频、尿急、尿痛?最近有过发热吗?
脊柱有没有受过伤,或者动过手术呢?
有没有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脑肿瘤、退行性神经疾病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和
膀胱肿瘤、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
(男性)患者近年来有没有逐渐加重的
排尿困难?晚上起夜大概多少次?有没有做过前列腺的相关手术呢?
是否正在使用可导致功能性尿失禁的药物?如可乐宁、
酚苄明、
麻黄碱、
丙米嗪、阿托品、利尿剂等。
(女性)患者绝经了吗?生育过几次呢?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有没有做过子宫、盆腔手术呢?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彩超、膀胱尿道造影、残余尿量测定等。
其他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镜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β3-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
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
多沙唑嗪、坦索罗辛、赛洛多辛
α-受体激动剂:麻黄碱、盐酸米多君
诊断依据
病史
老年女性患者可有分娩史或难产史;老年男性可有前列腺增生病史。
盆腔手术及膀胱、尿道或妇科手术史。
神经系统病史,神经的疾患或手术及外伤史。
糖尿病病史[7-8]。
临床表现
尿液自尿道口不由自主漏出、局部皮肤感染及溃疡。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要注意有无
子宫脱垂,直肠和膀胱膨出。
医生通过肛门指诊了解括约肌的张力和随意收缩能力,男性患者还需要了解前列腺的大小等。
尿失禁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时常有相关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
运动障碍、皮肤感觉异常、
腱反射异常及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影像学检查
超声残余尿量测定
超声测定排尿后膀胱内的残余尿量。
用于排除充盈性尿失禁。如果尿量较多,说明可能存在尿道梗阻或膀胱逼尿肌出现功能障碍。
泌尿系造影检查
主要包括膀胱造影、尿道造影和CT尿路成像等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性尿失禁诊断,特别是复杂尿失禁的诊断及分类具有重要的价值[1-2,7-8]。
膀胱测压
老年性尿失禁患者行膀胱测压,可明确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是否由神经源性疾病引起,同时也可判断抗胆碱能药物在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尿道测压
急迫性和充盈性尿失禁患者尿道压多为正常或升高。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则尿道内压下降。
括约肌肌电图
用于测定括约肌的功能。在部分膀胱无抑制收缩的患者中可见外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而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可见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而致充盈性尿失禁。
尿流率
女性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若膀胱颈部功能不全,则表现排尿时间短、瞬间即达到最大尿流率,且最大尿流率极大。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是下尿路功能障碍最准确的诊断工具,能对潜在的病理过程如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括约肌失弛缓、括约肌充盈期无抑制松弛以及
尿道狭窄等具有更深入的了解。
膀胱镜检查
使用内镜进入尿道和膀胱,在直视下观察器官的病理变化,确定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
用于检查是否存在肿瘤、炎症、结石等情况,排查引起尿失禁的病因[1-2,8-10]。
其他检查
尿道抬举试验:用于了解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有无尿道活动过大。尿道抬举试验不仅用于诊断,还可预测手术疗效。
Q-tip试验:用于判断有无尿道活动过度。
尿垫试验用于了解尿失禁的程度。每6小时换一次尿垫共24小时,称干、湿尿垫的重量,其差值即为尿液的体积,可根据尿液的体积和尿垫着色的深浅判断尿失禁的程度。
排尿日记记录每次排尿时间和排尿量,同时记录每次饮水时间和饮水量,有无尿失禁以及尿失禁前后的伴随症状(如有无尿频、尿痛或尿急)及每日的活动情况。
鉴别诊断
尿瘘
相似点:有尿液不断流出。
不同点:
尿瘘患者平卧时也会
漏尿,几乎呈持续性漏尿。患者多数有盆底手术史,尤其是子宫切除术,可通过膀胱美蓝试验,膀胱造影、膀胱镜检查来明确诊断。
输尿管异位开口
相似点:可见持续性点滴漏尿或尿液喷溅而出。
不同点:
输尿管异位开口可在女性的前庭、阴道及尿道等处发现针尖样细小开口,水珠样持续滴出尿液。
静脉尿路造影可以了解异位输尿管开口的类型及开口位置。
尿道憩室
相似点:尿液自尿道口滴出。
不同点:
尿道憩室可在尿道腹侧看到或触及肿块,压缩时尿液会滴出。经阴道超声、磁共振检查能够明确诊断。
严重程度
根据尿失禁的具体表现分为四度:
Ⅰ度: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偶有尿失禁,可以正常参加社会活动。
Ⅱ度:任何屏气及使劲时都有尿失禁,内裤常为尿浸,需更换。
Ⅲ度:直立时就有尿失禁,常浸湿外裤,有时尿液可能沿大腿流下,需用尿片。
Ⅳ度:直立及卧位时都有尿失禁,完全失去控制,需持续用尿片。
治疗目的:减少尿失禁次数,防治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结合尿失禁的类型、严重程度和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首先进行非手术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治疗[1-2,6-10]。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戒酒。
减少饮用含有咖啡因或者碳酸的饮料。
减轻体重,尤其是体质指数(BMI)>30 kg/m2者需要控制体重。
定时排尿
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排尿来管理尿失禁。可以每2.5~3.5小时排尿1次。
适当控制饮水量,注意饮水时间。尽量避免在睡前饮大量水,以减少夜间
漏尿。
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不同的尿失禁类型,药物治疗差异很大,医生会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1-2,9-10]。
抗胆碱能药
作用机制:药物与M受体结合起到抗胆碱能作用,解除了膀胱平滑肌的痉挛,使逼尿肌松弛,减少其收缩频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功能性膀胱的容积,起到治疗遗尿的作用。
多在口服1〜2周起效,维持服用3个月疗程可达最佳效果。
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口干、便秘及
排尿困难等。便秘、排尿困难者慎用,
青光眼患者禁用。
β3受体激动剂
可以松弛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延长排尿间隔,减少尿急,还可以增加每次的排尿量,有助于更彻底地排空膀胱。
适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
常用药物:米拉贝隆。
不良反应:心跳加快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反应,以及肌肉
震颤、低血钾等。
α-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排空膀胱。
适用于充盈性尿失禁。
常用药物:如特拉唑嗪、
多沙唑嗪、坦索罗辛、赛洛多辛等。
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头晕、头痛、低血压等。
α-受体激动剂
可以促进尿道括约肌收缩,提高尿道压力。
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精神兴奋等。禁用于高血压、甲亢、心血管疾病患者。
雌激素
阴道局部使用低剂量雌激素,可增加尿道和阴道的张力。
适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不建议口服雌激素治疗。
5α-还原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体内
睾酮向
双氢睾酮的转变,降低前列腺内双氢睾酮的含量,缩小前列腺体积、改善排尿困难。
适用于男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充溢性尿失禁。
常用药物:非那雄胺。
行为治疗
膀胱训练
通过增加两次排尿的间期,来辅助治疗尿失禁。
做法:每次有尿意后,尝试推迟10分钟,逐渐延长每次上厕所的时间,直到每隔2~3小时排尿一次。
适用于认知能力和身体能力无障碍的人群。
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训练是最常用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物理疗法[1-2,8-10]。
对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推荐做凯格尔(Kegel)运动。
训练方法:取坐位、站位和卧位,按照指令将肛门收紧努力向肚脐方向提,屏气4秒钟后再缓慢放松,调整呼吸休息3~5秒钟后继续,每天重复以上动作50~100次,3个月为1个疗程。
在盆底训练中可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通过声音或肌电图控制器等生物反馈装置等配合治疗效果更好。
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不满意时,或者患者表现为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1,8-10]。
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
包括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OT)两种。
适用于中重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手术。
优点
住院时间短、手术微创、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术后长期效果较好。
手术时间短,只需要15~20分钟即可完成,术后1~2天就可以出院。
膀胱颈尿道悬吊术
目的在于改变并重建近端尿道和膀胱颈的解剖位置,同时增强阴道支撑。
适用于解剖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
是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方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中重度尿失禁及各种括约肌功能受损所导致真性尿失禁,常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术后中重度的尿失禁。
特点:手术成功率高,但价格较贵,可能发生感染、人工括约肌故障、尿道萎缩等不良反应。
膀胱扩大术
方法:取一部分肠道组织缝合到膀胱壁,以扩大膀胱的容积。
适用于膀胱容量小导致的尿失禁。
特点: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且术后可能会采用间歇性自家导尿的方式进行排尿。
尿流改道术
适用于膀胱挛缩导致的尿失禁。
特点:手术可能造成较多尿路和排尿相关并发症。
一般较少采用该方式治疗尿失禁。
其他治疗
电刺激
电刺激是通过引起括约肌和(或)盆底肌的收缩及反射性抑制逼尿肌而达到治疗尿失禁的目的。
可用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或反射性尿失禁。
电刺激包括感应电刺激、干扰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
电刺激的常用部位有阴道、会阴、直肠、胫后神经及骶孔神经根处。
阴道托及尿道夹
阴道子宫托:用于有盆底器官脱垂伴有尿失禁的患者,可以暂时缓解症状。
尿道夹:主要用于男性括约肌功能不全的尿失禁患者,易引起
尿道憩室等。
间歇清洁导尿或留置导尿
适用于慢性充盈性尿失禁。
间歇性清洁导尿术
可以用来定期排空膀胱,导尿频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可能会感觉疼痛和不适,不过多试几次之后就会慢慢习惯。
导尿时要注意感染风险,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和学习。
留置导尿术
如果间歇性导尿效果不够好,则需要留置导尿管。
必要时也可进行膀胱造瘘。
尿道填充剂
适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尿道填充剂可将填充物注射于尿道周围以增加尿道腔内的压力。
风险:可能存在填充物栓塞。
膀胱内灌注和逼尿肌注射治疗
膀胱内灌注辣椒辣素和辣椒辣素类似物(RTX),用于治疗逼尿肌亢进引起的尿失禁。
经尿道内镜引导下逼尿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可治疗逼尿肌亢进引起的尿失禁。
阴道内置装置环
阴道内置装置环可以显著控制压力性尿失禁和预测手术效果,并对脱垂子宫起支撑作用。
适用于不适宜手术患者和要采取临时治疗措施者。
治愈情况
半数轻症患者可以通过行为治疗达到自愈。
迁延不愈患者可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大多可明显改善症状。
危害性
长期尿失禁容易引起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
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感情和性生活,可进一步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减少咖啡因的摄入。
控制液体摄入量的改变是缓解尿失禁患者症状的常用策略,减少液体摄入可以显著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和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频率,尿急和尿失禁发作频率。
均衡营养,适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等。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戒烟。吸烟是盆底功能障碍包括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严重程度[3,6-7]。
卫生管理
保持会阴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洗内裤。
使用尿垫、防护服等,尿垫及防护服可吸收漏出的尿液。
间歇导尿:对于不能完全排空膀胱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导管插入膀胱以排空尿液。
行为管理
定时排尿,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排尿,通过规律排尿,减少尿失禁次数,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膀胱训练,增加两次排尿的间期,辅助治疗老年性尿失禁。
定期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加强盆底肌肉组织。
肥胖症患者需减重。
心理支持
控制情绪,不要大笑,在感冒或过敏时,垫好卫生巾。
老年性尿失禁患者因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及时寻求心理支持,调整焦虑、紧张情绪,避免因紧张、焦虑等导致心因性尿失禁。
病情监测
定期做好排尿日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排尿情况,包括日期、时间、液体摄入量、排尿量,尿失禁发生情况及相应症状,
漏尿量、尿垫使用情况以及排便情况等,以便观察尿失禁症状变化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
随诊复查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都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定期复查,以观察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以及是否复发。
手术患者术后6周内至少进行1次复查,主要了解并记录近期并发症。
术后6周后复诊主要监测有无远期并发症,及评估手术疗效[1,10]。
预防
定期检查
应每年进行1~2次健康体检,以尽早发现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
改变生活方式
多摄入膳食纤维,多吃水果和绿叶蔬菜。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等,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戒烟戒酒。
调整饮水量及饮水习惯,可以在睡前减少饮水量。
保持理想体重
肥胖者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采取合理的方式减重。
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为18.5~23.9。
盆底肌锻炼
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肉锻炼,维持盆底相关肌肉功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有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
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结石、
膀胱肿瘤、
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等疾病,应积极接受治疗,避免出现尿失禁等并发症
[7,9-1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