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致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肢体疼痛、麻木、无力
与颈椎退行性改变、慢性损伤等因素有关
可选择理疗、牵引、药物及手术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什么?
定义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发生了退行性改变,出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等病变。
以上病变刺激或压迫了颈椎周围的神经根、脊髓等,导致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四肢麻木、力量减退等表现。
分型
根据颈椎椎间盘突出位置分类
中央型:突出的椎间盘位于脊髓正前方。
侧方型:椎间盘突出位置在神经根根部以外。
旁中央型:突出的椎间盘位于脊髓侧方及神经根的根部。
根据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突出程度分类
Ⅰ型:膨出型,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不重。
Ⅱ型:突出型,脊髓或神经根明显受压。
Ⅲ型:混合型,在不同椎间隙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类型。
Ⅳ型:破裂型,椎间盘脱出纤维环,直接压迫硬膜囊。
Ⅴ型:单节段双侧突出型,髓核分别向两个方向突出压迫两侧脊髓和/或神经根。
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分类
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因颈椎外伤导致的颈椎间盘突出。
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通常指无明显诱因逐渐发展的颈椎间盘突出。
发病情况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发生于4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好发节段依次为颈椎5~6椎间盘、颈6~7椎间盘、颈4~5椎间盘。
颈椎间盘突出症晚期症状有哪些?
颈椎间盘突出症晚期常出现颈胸部、上肢疼痛、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晚期”通常指病程长、症状严重的情况,与神经根、脊髓严重受压有关。
神经根受压晚期症状包括颈胸部、上肢
放射性疼痛、麻木,力量下降。头后仰、咳嗽时明显加重。
脊髓受压晚期症状包括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排尿、排便困难等。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效治疗方法是什么?
颈椎间盘突出症没有特效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可减轻神经根、脊髓受压,消除神经炎症、缓解症状,方法包括牵引、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手术治疗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神经根、脊髓受压,恢复颈椎稳定性,方法包括颈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及后前路联合手术。
常练“米字操”可以预防颈椎间盘突出症吗?
对于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的健康人群来说,常练“米字操”能够缓解颈椎疲劳,有助于预防颈椎间盘突出症。
做“米字操”可以活动颈椎各关节,保持颈部软组织弹性,纠正颈椎小关节的微小错位,改善颈椎生理曲线。
对于存在颈椎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能否练习“米字操”,以免加重病情。
致病原因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包括颈椎退行性改变、轻微外力作用、慢性损伤、遗传因素等,其中,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最根本的原因。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髓核含水量的降低,弹性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体丧失稳定性、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 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弹性程度的降低。
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慢性劳损、轻微外力作用,纤维环可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发生颈椎间盘突出症。
损伤
慢性劳损,即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值的各种超限活动所带来的损伤,可对椎间盘可成轻微损害,加重退变程度,逐渐导致颈椎间盘突出症。
常见的慢性劳损为长期坐姿不良或者保持固定姿势等,多见于办公室职员、教师等职业。近年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许多年轻人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是颈椎间盘突出症低龄化的重要原因。
椎间盘解剖因素的弱点
成年之后,椎间盘逐渐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也逐渐变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使退变的髓核及纤维环向周围膨出,髓核突出,纤维环还可穿破后纵韧带继续向后进入硬膜外间隙。
遗传因素
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常有家族聚集性。父母有颈椎间盘突出症时,下一代患病概率会增加。
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如下。
颈部姿势不当:当颈部处于异常姿势时,比如突然坐汽车突然刹车,转头过快过猛,颈部承受异常应力时,容易诱发颈椎间盘突出症。
头颈部外伤:如加速暴力使头部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
其他:颈部受寒、受潮等也可能会诱发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加重或发作。
发病机制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由于颈椎间盘承受头颈部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易发生劳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慢性的劳损、外力的作用,椎间盘可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发生颈椎间盘突出。
突入椎管的髓核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会产生颈肩痛、上肢痛等症状。同时,突出的髓核作为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刺激物,引起周围组织及神经根的炎症反应, 也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
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在外伤、轻微劳损、受凉受潮后或无明显诱因即发病,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具体症状与突出椎间盘的大小、节段及压迫的组织有关。
首发症状
单侧上肢或手部剧烈疼痛、麻木或无力。
颈部不适,疼痛伴肩部酸痛疲劳。
双手麻木无力和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颈肩痛、颈项痛及上肢放射痛。
主要症状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为颈髓受压症状,很少有颈部疼痛及颈部僵硬。
病情轻者可出现下肢无力、步态不稳、束带感、走路有“踩棉花感”等。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大小便异常等,表现为
尿潴留和排便困难。
还可出现肢体肌张力增高,即安静时触摸肌肉有坚实感、伸屈肢体时阻力增加。
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为神经根受压症状。
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类似“落枕”。
颈部过度向后仰时,可出现剧烈疼痛,疼痛放射至肩胛或枕部,可在排尿或咳嗽时加重。
神经根性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疼痛范围与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相一致。单神经根受累时,疼痛常局限于颈、胸或一侧上肢的某一特定区域。还可伴有受累神经根分布区的其他
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感觉减弱等为多见。
根性肌张力和肌力障碍: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肌张力减弱,并出现肌萎缩,可表现为上肢出现握力减退,并伴有沉重感,拿东西容易脱落。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神经所支配的范围。
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可同时出现前述颈髓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症状,但常常会由于剧烈的根性疼痛而掩盖了颈髓受压症状。
其他症状
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还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难以定位。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经常感到单侧上肢或手部剧烈疼痛、麻木或无力,跨步无力、
步态不稳,颈部不适,疼痛伴肩部酸痛疲劳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出现
四肢瘫痪、突然出现剧烈颈部疼痛,或排便和
排尿困难、不能控制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频率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肢体剧烈疼痛、麻木或无力等症状?
颈部是否有疼痛、僵硬或活动受限等症状?
肢体有麻木的感觉吗? 走路时有“踩棉花感”吗?
排尿、排便正常吗?
病史清单
是否有颈椎慢性劳损史?
家属中有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吗?
颈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营养神经药(口服):维生素B12、甲钴胺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症状可初步诊断,但还需要结合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才能明确诊断。
病史
有颈椎慢性劳损史、家族史。
发病前有颈部受寒、受潮、颈部姿势不当、颈部外伤等诱因。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症状有所差异,主要为颈肩痛或上肢放射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
运动障碍。
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可发现头颈部处于僵直位。
病变节段椎旁可有压痛、叩击痛。
颈部活动受限。
专科检查
受累神经根及脊髓节段有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改变,肌张力增高、
肌力减退和肌萎缩等。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为阳性,提示有神经根受刺激。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颈部屈曲位,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如果感到放射痛或麻木,则为阳性,提示有神经根受刺激。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
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可以观察颈椎生理弯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退行性改变等。
X线片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还可以鉴别有无结核、
肿瘤等骨病,对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X线平片可示完全正常。
CT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受压移位的情况,还可同时显示周围骨和组织情况,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等,与CT检查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造影是有创操作,且对比剂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基本不用。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全面地观察颈椎间盘是否有病变,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周围组织,了解椎间盘突出是否压迫神经根、脊髓,还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病变。
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其影像结果不如CT检查。
电生理检查
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等。
可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辅助信息,也可观察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肩部疼痛症状。
不同点:
肩关节周围炎除了肩部疼痛,还可有肩部活动受限,并伴有肌痉挛,多无上肢放射痛,且多见于50岁以上者,肩关节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颈部扭伤
相似点:可出现颈部压痛等表现。
不同点:颈部扭伤是颈部肌肉扭伤引起的,颈部压痛在急性期较为剧烈且压痛点位于损伤肌肉,还可在颈部触摸到条索状压痛肌肉,多无上肢放射痛,MRI等影像学检查无颈椎间盘突出即可鉴别。
颈椎管狭窄症
相似点:临床症状大致相似,都有颈部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等。
不同点:
颈椎管狭窄症为各种原因(主要为退行性改变)导致的椎管容积、形态改变,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二者可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鉴别。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相似点:都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不同点: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椎体后有钙化阴影,呈长条状;CT检查中可见椎体后方有骨化块,MRI检查常可发现脊髓压迫症状较严重。
椎管内肿瘤
不同点:椎管内肿瘤可发生在脊柱的任何节段,包括颈髓内外病变,发生在颈椎的椎管内肿瘤需要与颈椎间盘突出症鉴别。MRI是鉴别的影像学检查,多能作出诊断。
脊髓空洞症
相似点:都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表现。
不同点:
脊髓空洞症多见于年轻人,且有明显的
感觉分离(如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MRI检查可明确鉴别。
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仅有局部症状或轻度神经根压迫症状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确定有脊髓压迫症状,或者神经根压迫症状较严重者,原则上采取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消除神经根的水肿等,缓解症状。
治疗指征
伴有或不伴有颈神经受压,特别是仅表现为神经根症状,而无脊髓受压症状或脊髓受压表现不重者。
病程较短或初次发作者。
影像学检查(特别是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突出间盘对神经压迫不重,脊髓内无异常信号。
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有明显缓解者。
治疗方法
牵引
牵引可调整和恢复颈椎管内外平衡,缓解对神经的压迫,消除刺激症状,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
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不适用于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因为此疗法可能会加重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情。
牵引时间20~30分钟,每日2~3次,一般2周为一个疗程。
牵引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围领制动
围领可以限制颈椎的过度活动,从而减轻神经根受压症状及局部水肿。
牵引后症状缓解者,也需要应用围领保护,有利于病情恢复。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缓解或消除症状。
适用于症状较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热敷、离子透入疗法、蜡疗超短波、电磁波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可口服,也可使用贴剂贴于疼痛部位。
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
胃部溃疡、出血者,应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
属于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常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
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症状。
常用脱水剂为甘露醇,静脉滴注。
营养神经药
可营养神经,恢复神经功能和作用。
可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治疗。
常用的营养神经类药物包括维生素B
12制剂、
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
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1个月后,如果疗效不佳,则不必继续服用。
部分患者在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后,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如果较严重,应立即停药。
肌肉松弛药
麻醉药
适用于局部封闭治疗,通过阻滞神经,减轻疼痛。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药,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水肿和粘连,短期使用。
可以与脱水剂联合使用。
中医疗法
推拿按摩、针灸
应慎重应用推拿按摩。在诊断明确后,无推拿按摩禁忌证时慎用轻柔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
强烈建议避免暴力推拿按摩,否则可能会加重症状,甚至引起截瘫。
针灸对慢性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将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松解病灶周围组织的粘连、挛缩,降低周围组织压力,从而缓解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解除肌肉痉挛,恢复正常生理结构,为周围组织重建创造条件。
心理治疗
部分患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恢复的基础,医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康复指导,周围朋友和家人予以安慰、鼓励,使患者心态转变,利于疾病的恢复。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压迫,恢复受累节段稳定功能。
手术指征
诊断明确、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出现明显神经根损害表现者。
出现典型脊髓压迫症状者。
既往症状轻微,颈部外伤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加重者。
影像学评估突出节段有明显失稳者。
突出对应节段脊髓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信号异常者。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的选择由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医生的经验决定。
颈前路手术
技术方法: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及钛板内固定。
适应证: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
优点:可避免后方显露的并发症,并可直接对神经根减压,且对椎管的干扰最小。
缺点:有损伤食管、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椎动脉等的风险,有时会出现暂时性的咽痛。
颈后路手术
技术方法:包括后路椎间孔切开或椎板椎间孔切开、椎板成形、椎板切除融合。
适应证:多节段受累者,或伴有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者。
优点:术后不稳定少于前路,椎间盘切除而不融合,可对多节段减压,还可避免对前方结构 (尤其是喉部神经)的潜在损伤。
缺点:仅对神经根间接减压;关节突关节切除超过50%且进行融合时,后路椎板切除常造成颈后凸;椎旁肌疼痛很常见(过度剥离椎旁肌);多节段减压后必须保持颈前凸以使脊髓向后漂浮。
后前路联合手术
病情严重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后前路联合手术。
此手术损伤较大,潜在风险高,临床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出血、神经损伤、
脑脊液漏、心肺并发症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康复治疗
肌肉锻炼
应进行颈背部的肌肉锻炼,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久病卧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应每日进行四肢肌肉收缩和关节屈伸活动,每日做梳头、穿衣、进食等生活自理动作。
手术后能下床活动时,应配合拐杖等支具,在保护下循序渐进地练习行走。
有氧运动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提高颈部局部血液循环,不仅可改善症状,还有助于预防复发。
治疗后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
手术后要使用硬板床,尽量平躺,保持脊柱稳定。
戴颈托、围领保护颈椎才可起床活动。
非手术治疗期间和手术后初期都需要卧床休息,以减轻椎体压力。
何时可以坐起及下床活动,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疼痛护理
手术后,如果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预防感染
保持手术伤口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接触。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正确翻身
翻身时应保持头、颈、躯干成一条直线,最好找医护人员帮助。
适当活动
根据手术的情况,遵医嘱适当活动,避免负重。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尽快进行康复锻炼,以减少神经根粘连。
术后早期可以配戴围领,加强支撑,但戴围领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
饮食护理
正常饮食即可,可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
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治愈情况
没有严重神经损害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经过非手术治疗,一般恢复较好。
神经损害比较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进行手术后,再配合正确的护理与康复锻炼,恢复效果也比较乐观,能够进行正常生活与活动。
已经发生截瘫、瘫痪者,治疗难度大,效果差,需要长期护理。
危害性
颈椎间盘突出症会造成颈部活动障碍,压迫神经根时会出现疼痛,不能进行正常的转身、转头等活动。
颈椎间盘组织压迫脊髓时,会造成四肢活动障碍,手部不能进行比较精细的活动,如写字、打字等活动,下肢也不能正常行走,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脊髓压迫严重者,会影响排便、排尿,甚至导致瘫痪。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
应多食用燕麦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以营养神经,缓解疼痛。
戒酒,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
生活管理
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作息规律。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颈部受凉、受潮。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态。
睡枕应软硬、大小适中,仰卧位时,通常枕高10~15厘米为宜,置于颈后;侧卧位时,枕高应与肩宽一致。
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打太极等较舒缓的运动。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并且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
活动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受到创伤。
治疗期间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可以多向亲友倾诉,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戒烟。
随诊复查
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需要问清楚医生复查时间,并按时复查,以便医生观察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原有症状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保护颈椎
枕头要软硬、大小适中,避免过硬或过软。
枕头高度要合适,避免过高或过低,使肌肉得到充分休息。
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受凉、受潮,夏季避免空调直吹,不用冷水冲洗颈部等。
避免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应定期改变姿势,以免造成劳损。长期伏案工作者应注意增加户外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可以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这些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活动中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外伤。
脊柱保健运动
坚持脊柱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脊柱各方向的活动,使脊柱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
加强颈椎旁肌肉锻炼,可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加强锥体保护能力,防止椎体发生退行性改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