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管腔内的具体表现,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
可无症状或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肢体无力等症状
多因颈动脉管腔血流缓慢,脂质、炎性物质沉积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定义
颈动脉斑块不是一种疾病,指颈动脉内壁因脂质沉积而厚度增加、局部隆起,突向管腔内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超声、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是全身
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
颈动脉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可无症状;当斑块较大,局部狭窄严重时可引起颅内低灌注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肢体无力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分类
根据斑块是否稳定分类
易损性斑块:指不稳定、容易破损出现附壁血栓脱落的斑块,易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颈动脉易损斑块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非易损性斑块:指的是稳定、不容易破损脱落的斑块。
根据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分类
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近6个月内未引起同侧颈动脉供血区TIA或脑梗死。
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近6个月内出现了同侧颈动脉供血区一次或多次TIA或脑梗死。
发病情况
颈动脉斑块全球高发,研究显示每 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可能存在颈动脉斑块。
我国成年人中有近三分之一者存在颈动脉斑块。
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男性发病年龄通常早于女性。
致病原因
颈动脉尤其是在颈动脉分叉及起始段,血流速度减慢,脂质及炎性物质容易在此处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动脉弹性降低、动脉管腔狭窄。
高危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
性别: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生活习惯:吸烟、缺乏体力活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
其他:超重、肥胖、长期抑郁焦虑、巨细胞病毒感染。
颈动脉斑块大部分属于无症状性斑块,通常在体检时发现。
当斑块造成明显狭窄或者破损导致远端栓塞事件时,转为症状性斑块,可出现非特异性表现、短暂或持续脑缺血症状。
非特异性症状
头痛。
头晕。
恶心、呕吐。
耳鸣。
眼前发黑。
失眠。
记忆力下降。
脑缺血症状
运动障碍: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如不能举物、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突然跌倒,乃至完全不能活动。
感觉障碍:出现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对疼痛和冷热刺激的敏感性缺失。
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貌似入睡,对疼痛、声音等外界刺激应答差或无应答。
失语:可表现为言语不流利、说话不清楚,听不懂他人说话,乃至无法说话。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无法计算,甚至痴呆。
尿便障碍:排尿、排便不畅、费力或能自控,自行流出。
脑神经受损:出现眼球不能灵活转动、视物成双、视物模糊、
口角下垂、听力下降、耳鸣等。
上述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
也可以持续进展,达到24小时以上,甚至长期无法恢复,遗留后遗症。
并发症
脑水肿、脑疝
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等。
继发性癫痫
脑组织受损后,神经细胞会出现突发性的异常放电,这可能会导致癫痫。
可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暂停、面唇发绀、口吐白沫等。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失眠、肢体无力、失语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神经外科
当颈动脉斑块出现明确的肢体无力、失语、视力不好等症状时,或导致颈动脉严重狭窄时,应及时到神经外科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急诊科
出现昏迷、肢体抽搐发作、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就诊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
有无肢体无力、麻木?
有无言语不利、意识不清?
上述情况持续多久?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缺乏体力活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的生活习惯?
是否存在超重、肥胖、长期抑郁焦虑、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全套、肝肾功能、凝血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头颈CTA检查,必要时血管造影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吸烟、缺乏体力活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的生活习惯。
存在超重、肥胖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言语
吞咽障碍、
意识障碍等。
体征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进行颈部
血管杂音检查,通常神经检查无特征性表现。
颈部血管杂音:医生使用听诊器听诊时,可能会听到颈部血管杂音。
当发生TIA或脑梗死时,医生会进行肌力、感觉、言语、吞咽、认知等方面的检查。
肌力: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颅神经功能检查:配合医生完成眼球运动、睁闭眼、鼓腮、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和测试,判断颅神经功能是否受损。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语言功能评估:通过让患者复述完整句子,或主动说出完整句子,或阅读等,评估语言障碍情况。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
感觉障碍的程度。
病理反射检查:利用叩诊锤敲击骨膜、肌腱,利用钝头竹签轻划前臂、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肌肉及肌腱反射是否异常。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检测是否存在基础病、发病原因、身体整体情况。
注意事项:部分项目需空腹检查、定期复查。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检查目的:用于筛查颈动脉斑块,可观察血管壁、斑块和血流信号情况,评估斑块稳定性以及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狭窄程度。
检查结果
颈动脉斑块的确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5 mm,凸出于血管腔内,或高于周边厚度的 50%,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评估斑块形态是否规则、斑块内回声是否均匀、斑块是否容易破损。
注意事项
超声检查方便、无创,但结果的准确性受医师经验影响较大。
头颅磁共振检查(MRI)
可发现颈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梗死病灶。
尤其适用于疑似发生TIA或脑梗死时,可在发病数十分钟后,显示病变区域。
注意事项
不能用于观察血管和血流情况;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头颈部CT/核磁血管成像(CTA/MRA)
可清楚地显示头颈部动脉,多方位与角度观察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是否有
动脉瘤、动脉夹层等。
与颈部血管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MRA结合MRI能更敏感地发现微小脑梗死灶。
注意事项
MRA检查结果可能会夸大动脉狭窄程度,并且无法判断支架再狭窄情况,其他注意事项与常规MRI类似。
CTA检查具有一定放射性,对严重钙化狭窄的判断准确性欠佳,需要使用造影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可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形态与范围等,并且能动态观察颈动脉内血流情况。
注意事项
DSA对于管壁病变的观察如斑块成分、附壁血栓等无法准确显示,并且属于有创检查。
DSA检查也具有一定放射性,需要使用造影剂。
一般同时会进行介入治疗。
鉴别诊断
颈动脉瘤
相似点:均可无症状或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偏瘫等症状。
不同点
颈动脉瘤常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可出现声音嘶哑、进食呛咳,一侧颈部搏动性肿物,可伴疼痛、肌紧张,一旦破裂出血可出现剧烈头痛、昏迷甚至猝死。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瘤体位置和大小。
颈动脉夹层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不同点
颈动脉夹层可表现为一侧头颈部疼痛,瞳孔缩小、
眼球内陷、眼裂变小、面部少汗等(Honer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壁形成假腔,表现为“珍珠串征”、“串征”。
治疗目的: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脑部供血,减轻和避免脑供血不足、脑梗死。
治疗原则:无症状者以药物治疗为主;有症状者需要药物治疗配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有助于防止新的动脉斑块形成,但不能消除或完全逆转已有的斑块。
降脂药物
治疗目的:调节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损风险。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治疗目的:避免在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附壁血栓进而血栓脱落出现栓塞事件,可预防TIA及脑梗死。
注意事项:进行支架治疗后通常早期合并使用2种抗血小板药物(双抗)。
其他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可使用
胰岛素制剂、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格列本脲等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空腹为4.4~7.0 mmol/L,非空腹为10.0 mmol/L 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7%。
手术治疗
出现严重的
颈动脉狭窄,影响大脑供血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适应证
有症状性者,颈动脉狭窄超过50%。
无症状性者,颈动脉狭窄超过70%。
禁忌证
全身状况差: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重要的脏器功能衰竭。
常用手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另外的叫法是颈动脉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手术风险
存在一定的脑梗死、脑出血、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治愈情况
颈动脉斑块较难治愈,但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速度。
危害性
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可因肢体无力、瘫痪,导致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严重者可死亡。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少盐、少油的烹调方式,如蒸、煮、拌、水溜、煨等,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
避免食用含盐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等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对于吞咽困难者,可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达到理想范围内。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舒畅心情,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波动,引起脑缺血。
病情监测
监测头痛、眩晕、肌肉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的变化。
监测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随诊复查
非手术治疗者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复查项目有颈动脉超声、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等。
手术治疗者可在术后1年内发生再狭窄,建议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随后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评估有无再狭窄发生。
预防
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
生活规律,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坚持科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等。
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血管超声检查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