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性关节炎又称为
痛风性关节炎。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盐积沉于软骨、关节和皮下组织等处,日久后成为“
痛风石”。多见于男性,好发部位常在第一拇趾关节。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前没有任何先兆。轻度外伤,暴食高嘌呤食物或过度饮酒,手术,疲劳,情绪紧张,内科急症(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疼痛进行性加重,呈剧痛。体征类似于急性感染,有肿胀,局部发热,红及明显触痛等。局部皮肤紧张,发热,有光泽,外观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趾的跖趾关节累及最常见(足痛风),足弓,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全身表现包括发热,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数增多。
开始几次发作通常只累及一个关节,一般只持续数日,但后来则可同时或相继侵犯多个关节。若未经治疗可持续数周。最后局部症状和体征消退,关节功能恢复。无症状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愈来愈短。如果不进行预防,每年会发作数次,出现慢性关节症状,并发生永久性破坏性
关节畸形,手足关节经常活动受限。在少数病例,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关节亦可受累。黏液囊壁与腱鞘内常见尿酸盐沉积。手、足可出现增大的
痛风石并排出白垩样尿酸盐结晶碎块。环孢菌素引起的痛风多起病于中央大关节,如髋、骶髂关节,同样也可见于手,甚至破坏肾小管。
实验室检查,对于痛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尿酸盐的发现,是确诊的依据。
1.血常规和血沉检查
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为(10~20)×109/L,很少超过20×109/L。中性白细胞相应升高。肾功能下降者,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增快,通常小于60mm/h。
2.尿常规检查
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
蛋白尿、血尿、
脓尿,偶见
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亦可见酸性尿石排出。
3.血尿酸测定
急性发作期绝大多数患者
血清尿酸含量升高。一般认为采用尿酸酶法测定,男性416μmol/L(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具有诊断价值。
在无嘌呤饮食及未服影响尿酸排泄药物的情况下,正常男性成人24h尿尿酸总量不超过3.54mmol/(600mg/24h)。
原发性痛风患者90%尿尿酸排出小于3.54mmol/24h。故尿尿酸排泄正常,不能排除痛风,而尿尿酸大于750mg/24h,提示尿酸产生过多,尤其是非肾源性继发性痛风,血尿酸升高,尿尿酸亦同时明显升高。
5.关节腔穿刺检查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肿胀关节腔内可有积液,以注射针抽取
滑液检查,具有极其重要诊断意义。即使在无症状期,亦可在许多关节找到尿酸钠结晶。约95%以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液中可发现尿酸盐结晶。
关于痛风诊断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美国Holmes标准以及日本修订标准。兹介绍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1977):
1.滑囊液中查见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2.
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含有尿酸钠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项中6项者。
(1)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2)炎症表现在1d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患病关节皮肤呈暗红色;
(5)第一跖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8)有可疑的痛风石;
(10)X线显示关节非对称性肿胀;
(11)X线摄片示骨皮质下囊肿不伴有质侵蚀;
(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总之,急性痛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不难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需要认真进行鉴别,并应尽可能取得尿酸盐结晶作为依据。
1.治疗目的
(1)用抗炎药物终止急性发作;
(2)每天预防性应用秋水仙碱以防止反复急性发作(若发作频繁);
(3)通过降低体液内尿酸盐浓度,预防单钠尿酸盐结晶进一步沉积和消除已经存在的
痛风石,预防性保护措施应针对两个方面,即防止骨,关节软骨侵蚀造成的残疾和防止
肾脏损伤,特殊疗法应根据本病所处不同时期及病情轻重选用,应治疗同时存在的高血压、
高脂血症及肥胖症。
2.急性发作期的处理
(1)急性发作时秋水仙碱的疗效一般都很显著,通常于治疗后12小时症状开始缓解,36~48小时内完全消失。
(2)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对已确诊的痛风急性发作有效,通常与食物一起服用,连续服2~5天。
(3)抽吸关节和液,随后注入皮质类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根据受累关节的大小,注入强的松龙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单剂量肌内注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静脉用秋水仙碱一样,特别适用于术后不能服药的痛风发作的患者。多关节发作时,也可短期应用强的松,如20~30mg/d,偶尔需联合应用几种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
除特殊疗法外,还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摄入液体,防止脱水和减少尿酸盐在肾脏内的沉积,患者宜进软食,为了控制疼痛,有时需要
可待因30~60mg。夹板固定炎症部位也有帮助,降低
血清尿酸盐浓度的药物,必须待急性症状完全控制之后应用。
3.静止期的治疗
慢性疾病的治疗秋水仙碱每次口服0.6mg,每日1~3次(取决于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和病情轻重)能降低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当发现急性发作的第一征兆时,立即额外服用一次秋水仙碱1~2mg,常能制止痛风发作。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可引起神经病变或
肌病。
促进尿酸排泄疗法,口服丙磺舒(500mg片剂)或苯磺唑酮(100mg片剂)均可,调节用药剂量以维持血清尿酸盐浓度在正常范围。开始给予半片每日2次。逐渐增加药量达到每日4片,磺唑酮比丙磺舒作用强,但毒性也大。水杨酸盐能对抗上述两种药物的促进尿酸盐排泄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与水杨酸类似的镇痛作用,却不影响尿酸排泄。
用别嘌呤醇200~600mg/d(分次用)抑制尿酸合成,同样也能控制血清尿酸盐浓度,与促酸药合用时,最初剂量宜小,逐渐加量直至尿酸水平接近4.5mg/dl(0.26mmol/L)。
所有痛风患者都需要摄入大量液体,每日至少3L,尤其是以前患有慢性尿酸结石患者更应如此,服用碳酸氢钠或柠檬酸三钠5g,每日3次,使尿液碱化。临睡前服用乙酰唑胺50mg,能有效碱化晨尿。在痛风静止期应设法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正常皮肤区域的巨大痛风石可以手术切除,其他的痛风石均应通过适当的降低血尿酸治疗缓慢地解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