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更多功能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造成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什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通常是通过血液途径播散感染,患者一般在患病前身体某一部位已经有了皮肤或者黏膜等处的感染性病灶,例如常见的有疖、痈、淋巴结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这些病灶的感染病原体通常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如果这些原发的感染病灶处理不当,或者是患者本身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菌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应尽早治疗,本病以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发病24h内的早期病例,经充分有效的治疗后,体温下降、疼痛减轻者,可先给予药物或全身支持疗法。全身及局部症状严重者,则需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