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内血肿是指脑实质内的血肿,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前端,占总数的80%,其次是顶叶和枕叶约占10%左右,其余则分别位于脑深部、脑基底节、脑干及小脑内等处。位于额、颞前份和底部的浅层脑内血肿,往往与
脑挫裂伤及
硬脑膜下血肿相伴发,临床表现急促。深部血肿,多于脑白质内,系因脑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致使深部血管撕裂出血而致,出血较少、血肿较小时,临床表现亦较缓。血肿较大时,位于脑基底节、丘脑或脑室壁附近的血肿,可向脑室溃破造成脑室内出血,病情重笃,预后不良。
急性脑内血肿即伤后3天内
血肿形成并产生临床症状及体征,以额叶及颞叶前部和底侧最为常见,多与
脑挫裂伤及
硬膜下血肿并存,系因顶后及枕部着力外伤致额极、颞极和额颞叶底面严重脑挫裂伤,皮质下动静脉撕裂出血所致。因着力点处直接打击所致冲击伤或凹陷骨折所致脑内血肿较少见,约占10%,可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小脑等处。
外伤性脑内血肿绝大多数均属急性,少数为亚急性。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依血肿的部位而定,位于额、颞前端及底部的血肿与对冲性
脑挫裂伤、
硬脑膜下血肿相似,除
颅内压增高外,多无明显定位症状或体征。若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
偏盲、偏身
感觉障碍以及
局灶性癫痫等征象。因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脑内血肿患者,伤后
意识障碍多较持久,且有进行性加重,多无中间意识好转期,病情转变较快,容易引起
脑疝。因冲击伤或凹陷骨折所引起的局部血肿,病情发展较缓者,除表现局部脑功能损害症状外,常有头疼、呕吐、眼底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尤其是老年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较易发生脑内血肿。
1.CT扫描
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均一高密度肿块,CT值为50~90Hu,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伴有脑室池形态改变,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常伴有
脑挫裂伤及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
2.磁共振(MRI)
多不用于急性期脑内血肿的检查。多表现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以T2低信号更易显示病变。
1.手术治疗
对急性脑内血肿的治疗与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相同,均属
脑挫裂伤复合血肿,两者还时常相伴发。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术,于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及挫碎糜烂脑组织后,应随即探查额、颞叶脑内血肿,予以清除。对疑有脑室穿破者,尚应行脑室穿刺引流。对单纯性脑内血肿,发展较缓的亚急性患者,则应视
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而定,如为进行性加重,有形成
脑疝之趋势者,仍以手术治疗为宜。
近年来,由于CT的日益普及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改进,穿刺治疗脑内血肿被越来越多的医生采用,成功率不断提高,脑内血肿量及合并伤程度相同的患者,应用穿刺治疗成功后,其后遗症较开颅手术者轻,治愈率高。
2.非手术治疗
有少部分脑内血肿虽属急性,但脑挫裂伤不重,年龄大,血肿较小,不足20ml,临床症状轻,神志清楚,位于非主要功能区,无神经系统体征,病情稳定,或颅内压测定不超过3.33kPa(25mmHg)者,亦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对少数慢性脑内血肿,已有囊变者,颅内压正常,则无需特殊处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