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副肌强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主要表现为处于寒冷环境时发生全身肌肉僵硬和无力
发病与基因突变有关
目前无法根治,以对症治疗为主
定义
先天性副肌强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在新生儿或青少年中发病。
常见临床表现为肌肉遇冷或运动后出现强直、僵硬,不能活动,如冷水洗脸后不能立刻睁眼眼睛,大笑之后不能即刻收敛笑容。
肌强直常发生在舌、面部、颈部及手部肌肉,可同时出现力量下降。
发病情况
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发病年龄常在10岁以下,成年可逐渐稳定或好转。
致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患有该病。
发病人群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同一家族中多人本病,但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
诱发因素
寒冷刺激。
剧烈活动。
饥饿。
应用激素类药物。
精神压力过大。
发病机制
编码骨骼肌钠通道的SCN4A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
当SCN4A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骨骼肌钠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钠通道的功能受肌肉温度影响很大,温度降低时骨骼肌钠离子的通透性增高,肌细胞内外离子失衡,膜电位持续发生改变,发生过度肌强直放电。
持续的肌强直会进一步引起肌肉力量下降、无力。
主要症状
肌强直
肌肉受凉或运动后出现不自主的持续性的收缩。
面部、颈部、四肢远端肌肉受累明显,症状持续时间不等。
反复活动后肌强直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称为反常性肌强直。
给予保暖或脱离寒冷环境后症状可有缓解。
肌无力
常表现为四肢无力,不能持物,行走不利。
可有反复发作,主要分布在近端肌肉,如肩部、大腿,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天。
其他症状
发作性软瘫
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的腿脚发软,力量减弱,不能控制肌肉。
发作前可先有肌肉力量下降。
肌肥大
肌肉细胞体积变大,部分患者可见小腿肌肉发达,缺乏修长感。
并发症
吞咽困难
当进食低温食物,如冰水、冰激凌时,可出现咀嚼肌、咽喉肌和舌肌发生强直、无力。
表现为食物咀嚼困难,无法吞咽也无法吐出,产生梗阻、停滞的感觉。
窒息
吞咽过程中因咽喉肌肉强直发作导致吞咽物阻塞气道。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寒冷环境或剧烈运动后肌强直或
肌无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儿童患者出现肌肉僵硬、强直、无力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行动不便,需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改善条件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在寒冷环境或运动后面部表情控制不佳?
有无肢体无力、久坐或久站后初始行走困难?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上述症状是从多大年龄出现的?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家族遗传史?
检查清单
既往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基因检查:SCN4A基因是否发生突变。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检查,血清电解质检查。
其他检查:肌电图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家族史或者其他肌强直系疾病家族史。
幼时无明显诱因发病,温暖状况下缓解,或成年后逐渐缓解。
症状
表现为寒冷环境中或剧烈运动后,全身肌肉强直和
肌无力。
以面部、颈部、四肢远端较明显。
查体
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肌肉力量、肌张力、吞咽功能异常,并进行冷水诱发试验。
肌肉力量: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肌肉张力:通过用手感受被动屈伸患者关节时阻力情况,了解哪些部位的肌张力发生变化。
冷水诱发试验
是确诊先天性副肌强直的有力证据。
将手和前臂浸入11℃~13℃冷水数分钟到40分钟,若出现肌强直症状,再将肢体置于温水或热水袋上,数分钟后,肌强直症状消失,有助于诊断。
注意事项:检查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检查时肌肉放松,避免自行控制。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主要项目:血清电解质、血清肌酶等。
检查目的:发现肌纤维损害、
电解质紊乱,辅助鉴别诊断。
常见结果:血清肌酶可升高,少数患者血钾降低。
基因检测
主要项目:SCN4A基因检测。
检查目的:有助于明确诊断,精准治疗。
常见结果:如发现SCN4A基因缺陷,可以确诊。
肌电图检查
检查目的:发现肌电活动异常,有助于鉴别诊断。
检查结果:检查显示在发作时为肌强直放电,发作后的缓解状态下多见静息现象。
注意事项
检查前清洁皮肤,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时需跟医生配合完成肌肉用力或放松。
鉴别诊断
先天性肌强直
相似点: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数在幼儿或儿童期起病,成年后趋于稳定,均可表现为肌强直,肌肥大等,肌强直程度个体差异明显,二者均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
不同点
先天性肌强直的病因为CLCN1基因突变,非寒冷刺激下也可出现。
反复活动后,强直症状可逐渐消失,全身骨骼肌普遍肥大,肌力基本正常。
肌电图常见肌强直电位表现。
周期性瘫痪
相似点:先天性副肌强直症与高钾型周期性瘫痪为同一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因此二者常合并发作,均可表现为肌无力。
不同点
周期性瘫痪与钾代谢异常有关,可表现为继发性,分为高钾型、钾正常型和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发作时肌肉松软,俗称“软瘫”,血钾有时可高于或低于正常值,
心电图可见特征性改变,
萎缩性肌强直
相同点: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均可表现为肌强直、肌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
萎缩性肌强直发病年龄较晚,肌肉萎缩进行性发展,伴随内分泌症状及营养障碍等多系统损害。
查体可见明显的肌肉萎缩,肌电图可见典型肌强直放电,基因检测可见缺陷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
治疗目的:对症治疗,缓解发作时的肌强直和
肌无力,避免窒息造成严重后果。
治疗原则:本病属于
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即可。
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发作时及时将患者转移至温暖环境。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调节离子平衡的药物
用药目的:补充血液中的电解质,调节离子平衡,减缓疾病发作。
注意事项
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过程中可有全身发热的表现。
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呕吐、恶心、
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
作用于离子通道型药物
用药目的:对钠通道或钠泵产生作用,缓解疾病发作时的强直症状。
常用药物
注意事项
苯妥英钠或普鲁卡因胺可改善肌强直症状,但对寒冷诱发的肌强直疗效尚不满意。
利尿剂
乙酰唑胺:可用于维持治疗,减少疾病发作,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类似药物还有双氯非那胺、双氢克尿噻。
治愈情况
先天性副肌强直为非进行性疾病,通常会随年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或缓解,不影响患者正常寿命。
积极治疗后患者寒冷环境全身肌强直和无力的症状可逐渐缓解。
危害性
发作时不能有效控制面部表情,肢体不灵活,说话困难,吞咽困难等,引起生活、社交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营养均衡,多进食温热、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瘦肉,蔬菜等。
避免食用寒凉的食物,如冰激凌,冷饮,冰镇后的水果等。
生活管理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暴露在寒冷空气或水中。
避免劳累、熬夜,注意休息。
运动适度,避免剧烈运动。
舒畅心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保持乐观精神,家人多关心患者,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
随诊复查
根据医生建议复诊,通常1~2个月复查一次,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及时复诊。
复诊时可能会复查肌电图、实验室检查等。
预防
先天性副肌强直症系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避免近亲结婚。
有家族史者或本病患者怀孕后应进行产前诊断。
生活中注意避风,防寒,避免体温过低,避免过度劳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