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指踝关节内侧副韧带纤维部分或完全断裂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皮下瘀斑、活动受限等
主要是暴力损伤、慢性劳损所致
根据损伤程度、职业等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急性损伤需要紧急处理
定义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指踝关节内侧副韧带纤维部分或完全断裂,很少单独发生,常合并踝关节骨折、下胫腓韧带损伤等。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主要作用是防止踝关节外翻。
分类
根据发病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有明确外伤史,有明显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
慢性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无明显外伤史,除程度较轻的疼痛外,多无其他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较外侧副韧带损伤少见,约占所有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3%。
单独的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较少见,仅占5%左右。
好发于15~35岁人群,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致病原因
暴力损伤
是主要的病因,当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的踝关节遭受暴力,或产生不适当运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即会发生损伤。
多由踝关节突然受到过度外翻的暴力引起。如行走或跑步时踏在不平整的地面上,上下楼梯、上下坡时不慎失足踩空,骑车、踢球等运动中不慎跌倒,使踝关节突然过度外翻,引起内侧副韧带损伤。
踝关节受到直接的外力击打。
慢性劳损
长时间活动踝关节引起慢性劳损,也可能引起内侧副韧带损伤,如经常进行搬运等重体力劳动、职业为运动员等。
急性损伤症状明显,外伤后可出现疼痛、肿胀、压痛、皮下
瘀斑、活动受限等症状;慢性损伤症状不明显,除程度较轻的疼痛外,多无其他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表现为踝关节内侧疼痛,踝关节外翻时疼痛加重。
慢性损伤者疼痛较轻,可逐渐加重。
肿胀
外伤后踝关节内侧很快出现肿胀。
压痛
踝关节内侧有压痛点。
皮下瘀斑
韧带损伤造成内部血管破裂出血,易形成皮下瘀斑。
多在受伤后2~3天出现,表现为局部皮肤呈青色、紫色或黄色等。
活动受限
局部疼痛和肿胀常使人不能、不敢活动踝关节,可表现为跛行,严重时不能行走。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在韧带损伤的瞬间,可听到“喀”的声音。
有时会出现踝关节畸形。
并发症
慢性踝关节不稳
表现为踝关节长期疼痛、肿胀,行走不稳及反复扭伤。
踝关节脱位
可有踝关节剧烈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
踝关节骨关节炎
韧带损伤后,由于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加速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导致骨关节炎。
可有踝关节疼痛、僵直等表现。
就诊建议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主要于骨科或运动损伤科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外伤、失去行动能力等紧急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如果出现踝部疼痛、肿胀、压痛、皮下
瘀斑、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复诊患者遵医嘱就医。
就诊准备
挂号
门诊就医前需要去医院现场挂号,或通过官方渠道(如医院官网、官方App、114平台等)挂号。
急诊就医可直接挂号就诊。院前急救入院者一般无需提前挂号,诊疗过程中补号即可。
资料准备
准备好就诊卡、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
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如病历、X线片及检查报告。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踝关节还能活动吗?是否有疼痛、肿胀等症状?
什么时候受伤的?怎么受伤的?
受伤时什么感觉?有听到什么声响吗?
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等骨关节疾病?
经常运动吗?做什么工作的?
受伤后做过检查吗?结果如何?
受伤后治疗过吗?怎么治的?效果如何?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
骨头受伤了吗?诊断是什么?
怎么治疗?
治疗后能痊愈吗?
多久能恢复正常活动?
会不会有后遗症?
治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踝关节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史、慢性劳损史。
临床表现
踝关节有疼痛、肿胀、压痛、皮下
瘀斑、活动受限等症状。
被动施加外翻应力时,疼痛加重,而内翻无痛。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全身状况,判断有无大量出血、感染等。
检查时需要抽血,无需空腹。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诊断的准确性与磁共振成像(MRI)相似。
优点是便捷、价格低廉,缺点是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
检查无放射性,检查时医生会在局部涂抹耦合剂并用探头来回滑动。
X线检查
是急诊筛查的常用手段,还可用于排除骨折。
局部麻醉后,对踝关节施加外翻应力下拍摄X线片可判断内侧副韧带损伤。
注意事项
检查有放射性,备孕或已怀孕的女性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品,并配合医生改变体位。
MRI检查
MRI检查对韧带等软组织显示更清晰,还可以评估踝关节稳定性,诊断较X线精确。
注意事项
检查无放射性,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品、电子设备、磁卡等。
戴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金属内置物者,不可进行此检查。
CT检查
不是必要的检查,一般仅在合并骨折时应用。
注意事项
检查有放射性,备孕或已怀孕的女性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品。
踝关节镜检查
是近年新兴的检查手段,可在直视下对踝关节进行全面观察。
注意事项
属于有创检查。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且血压或血糖控制不稳者不宜进行本项检查。
检查时需要进行麻醉,有麻醉药物过敏史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踝关节骨折
相似点:都可有外伤史,以及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受限等表现。
不同点:踝关节骨折是骨骼损伤,还可有
骨擦音或
骨擦感等特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骨折线等改变可鉴别。有时候二者可同时出现。
踝关节脱位
相似点:都可有外伤史,以及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受限等表现。
不同点:
踝关节脱位可有踝关节畸形,有时可见到骨骼在皮下明显突出并可触摸到,影像学检查发现距骨头从踝穴脱出可鉴别。踝关节脱位很少单独发生,通常伴有踝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点:都可有外伤史,以及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受限等表现。
不同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通常是在踝关节内翻时遭受暴力引起的,且疼痛、肿胀、皮下瘀通常在踝关节外侧,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韧带损伤部位可鉴别。
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韧带损伤程度、职业、体重、是否合并其他损伤等因素综合选择,急性损伤需要紧急处理。
紧急处理
急性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紧急处理应遵循“RICE”原则,处理后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具体方法如下。
休息(Rest)
损伤后停止运动,不要活动踝关节,有需要时可采用双拐、前方带轮的助行器、轮椅等。
冷敷(Ice)
扭伤48小时内,反复冷敷(用毛巾包着冰袋敷在受伤部位),每隔20分钟冷敷一次,每次冷敷20分钟,可以缓解肿胀。
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应改用凉水浸湿的布块进行冷敷。
加压(Compression)
采用弹力绷带、
氧化锌石膏绷带、弹力袜绑缚受伤部位,抑制肿胀。
绑缚时不要过紧,以免阻断局部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
伤后24小时内将患肢抬起(高过心脏),以减轻水肿和疼痛。
保守治疗
外固定
主要用于韧带部分断裂的患者;也可用于韧带完全断裂合并踝关节不稳,或者有小骨折片者。
固定时间与损伤程度有关,多为2~6周。
固定期间尽量避免负重。
药物治疗
以下药物均应遵医嘱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缓解韧带损伤疼痛、改善功能最常用的药物。
外用药有各种NSAIDs凝胶贴膏、乳胶剂、贴剂,如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口服药有布洛芬等,长期服用有胃肠道溃疡、出血等风险。
新型COX-2抑制剂
主要用于有胃肠道疾病且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缓解疼痛。
可能会出现胃灼热(烧心)、恶心、胃痛、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是恢复韧带的连续性和张力。
适应证
一般认为有踝关节不稳表现,且保守治疗失败,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韧带修复和韧带重建两大类,我国主要推荐韧带修复,国外主要推荐韧带重建。
手术后一般需要营养固定鞋或石膏保护4~6周。
手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后早期需要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厘米,以消除水肿。
手术后需要注意观察伤口及患肢,如果有渗血、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当尽快请医生处理。
手术后不能下床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正确翻身的方法,避免二次损伤。
手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功能锻炼。
手术后患肢需要避免负重,遵医嘱按时复诊。
康复治疗
外固定期间,应练习足趾的屈伸活动和小腿肌肉收缩活动。
拆除外固定后,要逐渐练习踝关节的内翻、外翻、跖屈、背伸等动作,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然后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如从行走到负重行走,再到跑步等。
锻炼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循序渐进,不宜快速恢复高强度运动。
治愈情况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通过正确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韧带部分断裂时,若及时有效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多可恢复之前的活动水平。
韧带完全断裂或合并骨折等其他损伤,或者未能及时有效治疗时,预后较差,恢复效果可能不理想。
危害性
可有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出行。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肉、水果、蔬菜等。
避免食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腌制食物、动物肝脏、油炸食品、烧烤等。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喱、芥末等。
避免饮酒。
运动管理
治疗期间减少上下楼活动,出行时戴好护具,使用轮椅或拐杖,并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在进行康复训练、上厕所时,应有人陪同,避免因摔倒引发二次损伤。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如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进行踝关节锻炼。
作息管理
注意休息,保持规律的作息。
避免劳累、熬夜。
心理支持
患者自身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
亲友应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疏导。
其他
戒烟。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受损韧带恢复情况,并指导下一步的康复训练。
复诊时需要携带病历,以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
复诊时可能需要做X线等影像学检查。
预防
保护踝关节
走路时不看手机,注意路面情况。
避免穿高跟鞋(尤其是椎跟)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跑步、快走等。
运动时应先热身,并保持正确体位,避免不良姿势。
在进行打羽毛球等运动时,应穿羽毛球鞋等护踝装置,加强对踝关节的保护。
适当锻炼
适当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关节活动的柔韧性及骨强度,降低发病风险。
超重者应积极锻炼,减轻体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