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化脓性骨髓炎指化脓菌引起骨组织的炎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
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骨科
临床症状
急性骨髓炎起病时
高热、局部疼痛,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
危害
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的应急办法,致终生残疾。
并发症
检查
血常规、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X线检查、CT检查、活检、碘油造影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治疗原则
高
营养支持治疗,积极抗感染,清除病灶,置管冲洗,固定,功能锻炼。
治愈性
早期积极治疗,大部分可以治愈。重症可危及生命。
饮食建议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饮食,适量补钙。
重要提醒
注意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如糖尿病控制血糖等。
儿童化脓性骨髓炎特点是什么
儿童化脓性骨髓炎特点是全身高热,局部红肿疼痛,局部窦道迁延不愈,持续流脓液、肢体增粗变形等。
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累及脊椎及四肢骨、骨膜及软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多种致病菌引起,多见于儿童,可分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及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两者临床特点有差异。
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以全身高热、局部红肿疼痛为典型表现,还会伴有肢体活动受限,需及时抗感染治疗,避免炎症扩散及骨质破坏;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以骨质破坏,形成脓肿,局部窦道迁延不愈,持续流脓液、肢体增粗变形,必要时需切开引流,窦道需定期换药。
病因
化脓性病原菌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典型症状
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早期有寒战
高热、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可有烦躁不安、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感染休克症状。转为
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
其他症状
慢性消耗。长期窦道恶变,注意鉴别。
诊断依据
1.患者常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和不适,提示
骨髓炎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正常,但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X线检查可在感染后3~4周出现改变,可见骨破坏、
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袭。椎间盘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通过穿刺活检涂片,发现多数脓细胞或细菌可确诊。
治疗方针
支持疗法:高营养。全身治疗:使用抗生素抗感染,警惕
二重感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开窗减压,置管冲洗,外固定或内固定。
慢性骨髓炎病灶彻底清除、开放性松质骨植骨及反复冲洗、置管冲洗,外固定或内固定。肢体保护与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
穿刺吸引术为减轻骨髓腔压力,防止炎症在骨髓腔上下扩散,对病灶处可进行穿刺吸引,同时还可向腔内注入抗生素。开窗引流术X线检查显示骨质局部已有破坏及骨髓腔阴影增宽者,可在骨髓腔内积脓部位进行骨皮质钻孔或开窗,防止炎症扩散,以利引流。或进行创腔的上下给抗生素闭式灌洗治疗。死骨取出术对死骨较大、已具备手术时机者可将死骨取出,是治疗慢性
骨炎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术方法。带蒂肌肉瓣充填术因骨腔大,窦道久治不愈,将较近的正常肌组织松质骨充填与缺损处等。截肢术适用于一肢多处骨髓炎,合并多数窦道,久治不愈或因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局部皮肤发生恶变者。大块病骨切除术一般适用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病骨已明显硬化,或局部
瘢痕多,久治不愈,某些不负重也无重要功能的慢性骨髓炎患者。
其他治疗
康复训练。
预后情况
本病预后尚可。
日常护理
坚持按医嘱用药,2~4周定期复查。
饮食调理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饮食,适量补钙,鼓励多饮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