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是指股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中断
主要表现为骨折局部疼痛、肿胀、瘀斑,下肢活动受限、畸形等
多数患者需手术治疗,少数可保守治疗
及时治疗后多可恢复正常功能,部分可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
股骨骨折是什么?
定义
股骨骨折是发生在股骨(大腿骨)任何部位的骨折,即股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是常见的下肢骨折。
股骨位于大腿,是人体最粗、最长、承受应力最大的管状骨,对行走、负重、支撑都起到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只有遭受强大暴力才能发生股骨骨折,如果暴力不大造成的
股骨干骨折,要排除
病理性骨折可能。
分类
根据骨折发生部位分类。
股骨干骨折:指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下至股骨髁之上一段骨干的骨折。
发病情况
股骨近端骨折
股骨颈骨折:占成人骨折的3.6%,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成人骨折的3.4%,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股骨干骨折
占成人骨折的2.2%。
多见于青壮年。
股骨远端骨折
较股骨干骨折少见。
股骨骨折手术后多久可以正常走路?
不同患者术后恢复状况不同,所以恢复正常走路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股骨骨折手术后一般在一到两周即可在器械的辅助下行走。
此时骨折断端已初步形成骨痂,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器械的辅助下可以行走,注意避免双腿直接负重。
一般三到四个月即可正常走路。这个时期骨折基本愈合,有足够的稳定性支撑正常行走。
股骨骨折正确的翻身方法是什么?
对于股骨骨折不同治疗方式后的翻身方式不同,大体原则是保持肩、髋、股骨同时翻转即可。
股骨骨折如果已进行内固定后,翻身比较容易,一般使用侧卧位翻身法。
未行内固定的患者,需避免发生肌肉牵拉导致骨折断端错位。一般使用45度翻身法(操作者将患者的股骨、腰、髋托住,抬高45度,然后平行地进行仰卧位和侧卧位的转换)。
股骨骨折完全恢复一般要多久?
骨折的恢复时间与患者的身体状态、营养情况等息息相关。
如果股骨骨折较轻,仅为裂伤,一般三个月左右即可完全恢复。
如果股骨骨折比较严重,且患者年龄较大,可能需要六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在骨折恢复期间应多补充奶,鸡蛋,肉类等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注意及时康复训练。
致病原因
股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可导致相应部位骨折,如重物直接打击、车轮辗轧、高处坠落、火器损伤等。
间接暴力:暴力借助杠杆、旋转、传导、肌肉收缩等间接作用于股骨可导致骨折,如走路时跌倒,身体扭转倒地。
高危因素
患有骨质疏松症、
骨髓炎、
骨肿瘤等疾病会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
主要症状
局部疼痛
大多在受伤后出现。
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有关,主要为髋部、大腿、膝部。
疼痛可非常剧烈。
移动骨折的下肢时,疼痛可加重。
按压受伤部位时也会有明显加重疼痛。
肿胀
髋部骨折也可出现肿胀,但较少见。
瘀斑
大腿、膝部等可有皮肤颜色改变,呈青色、紫色或黄色等。
下肢活动受限
多在骨折发生后立即出现,患者不能站立、行走,患侧腿部向身体中间或对侧移动受限等。
股骨近端骨折有时不会立即出现下肢活动受限,仍然可以行走,数日后髋部疼痛加重,活动后更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
特殊症状
畸形
骨折端发生移动,可导致大腿畸形,甚至刺伤皮肤。
肢体短缩:患侧股骨向上移位,导致下肢缩短。
外旋畸形:患侧下肢向身体中线外侧旋转,角度为45°~60°,不能旋转至正常位置。
异常(反常)活动
下肢没有关节的部位,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骨折后可出现类似关节的异常活动(俗称假关节活动)。
骨擦音(骨擦感)
注意:不要主动检查此特征,以免加重患者疼痛和组织损伤。
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休克:
股骨干骨折、合并严重骨盆损伤或其他
多发伤时容易出现,可表现为四肢湿冷、皮肤出现花纹、表情淡漠、血压下降等。
脂肪栓塞综合征:表现为皮下出血点、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热、心跳加快、意识不清、嗜睡等。
神经、
血管损伤:股骨远端骨折断端可伤及腘窝部神经、血管,出现下肢
感觉障碍、局部血肿等症状。
晚期并发症
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颈骨折可影响股骨头血液供应,会发生较高比例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后期会出现行走时局部疼痛等症状。
坠积性肺炎:主要见于长期卧床者,尤其是有慢性病、体弱的老年人。可出现发热、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压疮:容易发生在长期固定姿势卧床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皮肤破溃等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骨折后长期卧床,可能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深静脉血栓脱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常见于
开放性骨折,可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
损伤性骨化(
骨化性肌炎):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可在关节内广泛骨化,严重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如果不能达到正常解剖复位,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和压痛、僵硬、肿大、活动障碍等症状。
关节活动障碍:骨折后保守治疗或者手术后没有及时功能锻炼,患肢长时间固定,组织发生纤维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肌肉组织挛缩,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可表现为关节僵硬。
缺血性骨坏死:多半发生在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可表现为腹股沟、臀部及大腿等部位疼痛,严重时可导致跛行、行走困难等。
缺血性肌痉挛: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肌肉异常抽搐,治疗困难,很容易导致严重残疾。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受伤后出现下肢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或者跌倒后出现逐渐加重的髋部疼痛,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受伤后出现大出血、不能行走、昏迷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随意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施救者可听从120调度员指导,对骨折部位进行初步固定或等待救护人员处理。
如患者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腿能动吗?有没有知觉?感觉麻不麻?
髋部、大腿、膝关节是否出现疼痛、肿胀?
脚踝、脚趾能动吗?感觉正常吗?
这样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小腿或膝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明确外伤史,如跌倒、重物直接击打、车轮辗轧、高处坠落等。
中老年患者多有骨质疏松症。
临床表现
可有下肢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以及皮肤表面
瘀斑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全身状况,判断有无大量出血、感染等。
如有感染,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一般不需要空腹。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简单、易行,是骨折的首选检查。
可发现骨折线,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判断骨折移位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法。
由于需要拍摄多个方位的X线片,检查中需要患者配合改变体位。
CT检查
可用于X线检查不能明确但又不能排除骨折者,也是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CT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分辨率高,没有重叠,可以弥补X线片检查的不足。
可以观察骨折是否存在移位、垂直不稳定或粉碎程度等情况,作为手术前的参考。
有放射性,检查时需要保持特定体位。
其他检查
对于明确由骨髓炎、骨肿瘤等骨骼疾病引起的股骨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全身骨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变范围。
鉴别诊断
髋关节脱位
相似点:都可出现髋关节局部疼痛、活动障碍等。
不同点:
髋关节脱位可出现髋关节或臀部膨隆,不同方向的脱位可能会出现患侧肢体缩短或增长等,X线片不存在骨折线等改变。
膝关节脱位
相似点:股骨远端骨折与
膝关节脱位都可出现膝关节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不同点:膝关节脱位可出现膝部膨隆,X线片不存在骨折线等改变。
髋关节扭伤
相似点:都可出现关节局部疼痛、活动障碍等。
不同点:髋关节扭伤一般不会出现患肢缩短等表现,X线片不存在骨折线等改变。
软组织损伤
相似点:都会出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等。
不同点:
软组织损伤疼痛在肢体活动时大多不会加重,而且没有患肢缩短、活动受限等表现,X线片不存在骨折线等改变。
股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为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复位:作用是恢复骨折部位正常的解剖关系(解剖复位);或者未能完全恢复骨折部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骨折愈合后对下肢正常功能的影响不明显(功能复位),使骨骼重新恢复支架作用。
固定:是将骨折部位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
康复治疗: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更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院前急救
包扎
如果有出血,可以通过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止血。
伤口处进行适当消毒后,使用干净的布或无菌敷料包扎。
如果骨折端已经刺破了皮肤,切勿进行复位。
固定
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减少移动患侧肢体。
固定时一般不用脱去衣物,如果患肢肿胀严重,可以剪开衣物。
使用夹板、木板、树枝等将肢体固定后用布条等绑好,防止患肢移动。
固定时注意受伤者的反馈,观察受伤肢体,如果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皮肤发紫等情况,应当适当松绑。
转运
患者经初步处理后,如果病情稳定,应尽快转移至最近的医院治疗。
保守治疗
主要用于身体素质差、不能耐受手术,以及少数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患者。
手法复位
通过手法,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复位。
手法复位时,有可能会出现疼痛,需要尽量保持医生要求的体位,方便医生复位;如果出现不适,请告知医生。
手法复位有可能失败,就需要手术切开复位,需要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
外固定
外固定是借助工具在体外固定患肢的方法。
具体的固定方法需要根据股骨骨折的类型确定。
固定过程中,如果出现患肢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皮肤发紫等情况,需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持续牵引
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外固定的作用。
目前主要用于3岁以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还可作为骨折早期固定的临时方法。
方法有皮肤牵引、骨牵引(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等。
具体牵引方法、重量、时间等,需要医生根据骨折情况决定。
手术治疗
适应证
股骨干骨折:成人和3岁以上儿童的股骨干骨折,且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者。
股骨近端、远端骨折:身体一般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且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者。
禁忌证
年龄过大,身体一般状况差,合并严重心、肺、肾、肝等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等。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是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的方法。
优点是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内固定
内固定是在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后,使用金属内固定物将骨折部位固定的方法。
常用金属内固定物包括钢板、带锁髓内钉等。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主要用于老年人骨折段完全分离且有移位的
股骨颈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又称半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身体一般状况较差,合并症较多,预期寿命不长的老年患者。
特殊处理
如果有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损伤,需要进行修复。
开放性骨折还需要做创口引流,即把硅胶管放在创口最深处,从正常皮肤穿出,经负压引流瓶引流。
如果皮肤有缺损,可以进行减张缝合或采用植皮术。
如果创伤严重,无法重建或恢复肢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需要截肢。
术后护理
手术后早期,需要维持肢体在固定位置,如抬高位。
如果需要长期卧床,需要定期翻身,更换干净的床单,防止
压疮;适度按摩或主动活动下肢肌肉,必要时穿弹力袜等,防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
手术后需要注意观察伤口,如果有渗血、疼痛等不适,应当尽快请医生处理。
手术后住院时间与整体情况、恢复速度等有关,一般数天至2周可出院。
手术后患肢需要避免过度负重,防止内固定松动,复诊时可根据情况拆除固定。
康复治疗
患者应在治疗后早期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功能锻炼。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的不同时期制订相应的锻炼计划。
复位、固定后早期,开始鼓励患者部分生活自理,如洗脸、刷牙等。
复位、固定后,充分休息即可开始肌力训练,一般可借助外力被动活动髋关节及锻炼下肢肌肉,如借助绷带做抬高下肢动作等,还可进行踝关节屈伸、绕环,以及屈膝、屈髋运动。但注意避免侧卧、盘腿等。
在医生允许下床后,继续巩固之前的锻炼动作,然后根据情况练习站立,能站立后学习应用助行架、手杖等助行器。
注意:在进行康复锻炼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盲目过度锻炼或者锻炼强度过低。
治愈情况
经过及时、恰当治疗,多可获得相对满意的预后,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部分可能出现
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者遗留关节活动障碍等。
危害性
治疗期间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如果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情况,或者缺乏肢体功能锻炼,可影响正常行走、负重等。
日常管理
患肢管理
骨折在固定之后暂时不要使用患肢,按照医生的要求制动(使躯体处于固定或者不动的状态),待情况稳定后逐渐开始康复运动。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如果出现皮肤青紫、温度下降、麻木或剧烈疼痛等,需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治疗期间,需要他人协助洗头、擦浴等时,可以向未受伤的一侧侧身,切勿压迫受伤部位。
可以采取平卧等睡姿,防止压迫受伤部位。
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消肿。
避免患肢负重,如避免背重物。
运动管理
骨折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先活动膝关节、踝关节,防止肌肉萎缩或挛缩;如果自己无法运动,可以由他人帮助运动。
尝试肌肉收缩,防止肌萎缩。
骨折康复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活动,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再次受伤。
心理支持
骨折后,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需要调节心情,乐观面对,避免不良情绪。
家人、朋友需要多加鼓励,协助参加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恢复。
饮食管理
合理营养,维持适宜体重。
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肉、水果、蔬菜等。
绿叶蔬菜在烹饪前应焯水,减少草酸的摄入。
肉汤不应只喝汤,要摄入肉质才能摄取足够营养。
补钙,应保证每日饮用300毫升液态奶,适量增加豆腐、虾皮、海带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钙剂和维生素D。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喱、芥末等。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腌制食物、动物肝脏、油炸食品、烧烤等。
其他
如果骨折恢复情况较差,无法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可以适当对家中环境进行改造,方便活动,比如加装扶手等。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复诊时需要携带病历,以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
一般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要复查X线片,有时需要更频繁地复查。
如果出现伤口有不正常分泌物或发热、碰撞受伤部位、疼痛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注意安全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驾驶或乘坐交通工具时应使用安全带。
在进行足球、篮球等激烈运动时,应使用护具等。
老年人需要防止跌倒,可以选择摩擦力较大的鞋子,使用防滑垫等。
预防骨质疏松
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应当保证足够的奶制品摄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适度运动、晒太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