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

更多功能

股骨粗隆间骨折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常见的发生在股骨干与股骨颈连接处的骨折
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下肢短缩或外旋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
多见于摔伤、车祸或高处坠落伤等
多采取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
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位于股骨干与颈连接处的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为大转子;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处内下方的隆起,称为小转子。大、小转子连成环线的部位,称为股骨粗隆间,又称为股骨转子间,是骨折的多发部位。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较小,但移位的风险较高。
分型
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型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线从小转子向上向外延伸。
Ⅰa型:骨折无移位,小转子无骨折。
Ⅰb型:小转子有骨折,但复位后内侧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
Ⅰc型:小转子有骨折,但复位后内侧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
Ⅰd型:粉碎骨折,大小转子至少有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反斜行,从小转子向外下延伸,由于内收肌的牵拉,股骨干有向内侧移位的趋势。
Jensen分类法
Jensen分类法根据小转子和大转子骨折数量分为三型。
Ⅰ型:为单纯两部分骨折,为稳定性骨折。
Ⅰa型:没有移位的骨折。
Ⅰb型:有移位的骨折。
Ⅱ型:为三部分骨折。
Ⅱa型:有大转子分离的三部分骨折。
Ⅱb型:有小转子分离的三部分骨折。
Ⅲ型:为合并有大转子和小转子分离的四部分骨折。
AO/OTA分类法
AO/OTA分类法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归为A类骨折。
A1型:经转子间的简单骨折(两部分),包括单纯大转子骨折或小转子骨折。
A2型:经转子间的粉碎骨折,外侧壁不完整。
A3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骨皮质。
Tronzo-Evans分类方法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小转子骨折轻微,可获得稳定的复位,为稳定性骨折。
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不能获得稳定的复位,为不稳定性骨折,约占转子间骨折的一半。
Ⅳ型:不稳定性骨折,为Ⅲ型骨折加大转子骨折。
Ⅴ型:反转子间骨折,有移位的可能,为不稳定性骨折。
发病情况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65%,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及热爱运动的青少年。占成人骨折的3.4%。在我国,每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数在400万以上。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查房是什么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查房主要查看患者身体状况,骨折部位皮肤肿胀情况和住院期间注意事项。
1.保守治疗或术前患者:首先告知患者康复锻炼方法,早期行踝泵锻炼、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消除患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禁屈髋、屈膝锻炼。
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避免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于骨牵引患者,查看患者克氏针位置是否在位,给予针眼处消毒。
2.术后患者:告知患者除术前锻炼方法外,可在病床上行屈髋、屈膝、直腿抬高等锻炼,保持患者下肢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对于年轻患者,术后即可在辅助下下床活动;对于年龄较大患者,一般伴有骨质疏松,禁止早期下床活动。
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需积极就诊,遵医嘱合理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