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表现为骨折处疼痛、肿胀、畸形等
主要由创伤和骨骼疾病导致
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必要时需要急救
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有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风险
骨折是什么?
定义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
一般情况下,骨折只会在骨折部位及其周围出现异常;严重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可引起全身症状。
分型
根据骨折部位皮肤、黏膜是否完整分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端能直接或通过伤口、肠腔、尿道等接触外界,都视为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形态分类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成三块以上。
青枝骨折:受到外力时骨干变弯,但没有发生明显的断裂和移位。发生在儿童的长骨,如尺骨、桡骨、胫骨、腓骨等。
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
股骨颈骨折,骨干的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
压缩性骨折:松质骨因外力压缩而变形,多见于脊椎骨的椎体部分。
骨骺损伤:骨折线经过骨骺,且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分为5型。
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强大的外力作用、肌肉牵拉、不恰当的搬运都可能造成骨折移位。
发病情况
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
患有骨质疏松症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绝经期女性、运动员等也是发生骨折的高危人群。
骨折后什么菜不能吃?
骨折后一般的新鲜蔬菜均可食用,但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不要多吃。
因为辛辣刺激食物会引起骨折周围肿胀加重,刺激骨折断端导致疼痛加剧,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另外,不要抽烟、饮酒,碳酸饮料也应少喝。因为抽烟会影响骨折周围血供,而饮酒和碳酸饮料则会影响骨折端骨痂的生成。
骨折吃什么可以加速骨头愈合?
饮食不能加速骨头愈合,只能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愈合还需要遵医嘱治疗。
骨折后可以补充含钙、镁、锌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可以食用鸡蛋、牛奶、瘦肉等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同时可以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多晒太阳,也可促进钙的吸收。
骨折后还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粉碎性骨折能接好吗?
粉碎性骨折绝大多数都可以接好。
粉碎性骨折是骨折碎片数目在三块以上的骨折,手术过程比较复杂,常常合并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的损伤,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过绝大多数的粉碎性骨折经过规范的治疗都可以治好,只不过较普通骨折恢复时间长。
少数粉碎性骨折造成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对于骨折恢复不利,可能术后会遗留后遗症。
致病原因
骨折可以由创伤和骨骼疾病导致。
创伤主要是指外界强大的暴力作用在受伤部位,包括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创伤导致的骨折又称创伤性骨折。
骨骼疾病可破坏骨质,受轻微外力就可发生骨折,称为
病理性骨折。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导致肢体特定部位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或
应力性骨折;比如长距离行军导致的骨折。
发病机制
创伤性骨折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在受伤部位可导致骨折,比如前臂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在受外力的部位可发生
尺桡骨骨折。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
软组织损伤。
间接暴力:力量借助杠杆、旋转、传导、肌肉收缩等使肢体远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发生骨折。如突然跪倒时,大腿肌肉猛烈收缩,可导致
髌骨骨折。
病理性骨折
骨髓炎、
骨肿瘤等疾病可以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受到轻微外力可能会骨折。
一般情况下,骨折只会在骨折部位及周围出现症状,严重骨折或多发骨折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
主要症状
局部疼痛
外界暴力可直接导致疼痛。
骨折后,炎症反应等可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
疼痛可非常剧烈。
移动骨折的肢体时,疼痛可加重;按压受伤部位时也会有明显疼痛。
肿胀
骨折时,血管破裂出血,可在骨折处形成血肿。
损伤部位皮肤可呈青色、紫色或黄色等。
功能障碍
局部疼痛和肿胀常使人不能、不敢运动。
如果是完全性骨折,可能会导致受伤肢体完全失去活动功能。
特有症状
畸形
骨折端发生移动,可导致骨折处外形发生改变。
可以表现为长度缩短、形成非正常的角度,甚至出现旋转。
异常(反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
比如踝关节正常情况下很难外翻,如果发生骨折则可能发生外翻。
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可产生假关节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完整的骨骼可能分成多段,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有
骨擦音或
骨擦感。注意:不要主动检查此特征,以免加重患者疼痛和组织损伤。
全身症状
休克
大量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比如
骨盆骨折、
股骨骨折、多发性骨折等,容易发生大出血。
休克早期可表现为口渴、冷汗、皮肤苍白、烦躁、易激、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等。
病情加重,可有四肢湿冷、皮肤出现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神志淡漠、昏迷等表现。
发热
骨折后短时间内体温一般正常。
出血量较大者,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多不超过38℃。
并发症
骨折早期并发症
休克。
骨筋膜室综合征:与组织水肿或外包扎过紧等有关,容易发生在前臂手掌侧和小腿,可出现局部剧烈疼痛、肿胀等表现。
晚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者容易发生,尤其是有慢性病、体弱、老年人,可出现发热、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表现。
压疮:容易发生在长期固定姿势卧床者,表现为受压部位红肿、皮肤破溃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发生在需要长时间下肢制动的骨折,如骨盆骨折、下肢骨折等。可出现下肢疼痛、下肢水肿、下肢皮肤淤青等表现。
感染:常见于
开放性骨折,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表现。
损伤性骨化(
骨化性肌炎):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可在关节内广泛骨化,严重影响关节正常活动,常发生在肘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如果不能达到正常解剖复位,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可导致关节负重时出现疼痛。
组织粘连:患肢长时间固定,组织发生纤维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肌肉组织挛缩,导致关节活动障碍。
急性骨萎缩:关节损伤导致关节附近骨质疏松,手、足骨折后好发,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后者早期皮肤温度升高、水肿、汗毛和指甲生长加快,之后出现皮肤温度偏低、多汗、皮肤光滑、汗毛脱落等。
缺血性肌痉挛: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困难,很容易导致严重残疾。可出现肌肉异常抽搐。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受外伤后出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发生严重外伤,出现出血量较大、失去行动能力、骨骼变形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随意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施救者可听从120调度员指导,对骨折部位进行初步固定,或等待救护人员处理。
如患者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受伤部位有没有觉得疼痛或麻木?
能不能正常活动?
有没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受伤部位皮肤颜色是否有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如果有畸形、异常活动、
骨擦音或
骨擦感三个特征表现之一,就可以临床诊断为骨折。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作为最终明确诊断的依据。
病史
受到过外伤,包括主动外界打击(如斗殴、车祸)和被动受伤(如跌倒)。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
绝经期女性。
运动员或其他活动量大的人群。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发热、休克等症状。
体征
通过观察、触摸、按压、活动等,可能会发现:
外观出现畸形。
活动肢体时出现异常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注意:医生一般不主动检查此特征,以免加重患者疼痛和组织损伤。
以上三个表现出现一个,即可临床诊断为骨折。
实验室检查
骨折的实验室检查多用于评估全身情况,如有无合并感染、有无严重出血、有无
肿瘤等。
紧急情况下的抽血检查,通常不需要空腹。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X线片是针对骨折和怀疑发生骨折者的常规、首选检查。
不但可以发现骨折线、骨骼移位等骨折典型改变,还也可发现不全骨折、深部骨折、小片撕脱骨折等体格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
即使已经明确诊断为骨折,也需要进行X线片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判断骨折移位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法。
复诊时也需要做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X线片是一种放射性检查,检查时需要配合医生调整体位。
CT
可用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
CT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分辨率高,没有重叠,可以弥补X线片检查的不足。
可以观察骨折块的大小、数量,关节面损伤、塌陷程度等,作为手术前的参考。
CT和三维重建是骨折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有放射性,检查时需要保持特定体位。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有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等优点,特别是对软组织显示清晰。
如果有脊柱受伤等情况,常使用MRI,观察锥体周围韧带、脊髓、有无出血等情况。
检查无放射性,但需要注意体内是否有金属内置物,有些金属内置物是不可以做MRI检查的,也不能携带金属制品进入MRI检查室。
鉴别诊断
骨折一般可以根据病史、表现、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对于
青枝骨折、疲劳性骨折等,需要与
关节脱位、扭伤、
软组织损伤等相鉴别。
关节脱位
相似点:均可出现关节局部疼痛、畸形、活动障碍等。
不同点:关节脱位有弹性固定,不会出现骨擦音、骨擦感,X线片不存在骨折线等改变。
关节扭伤
相似点:均可出现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等。
不同点:关节扭伤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畸形、异常活动、骨擦感或骨擦音等骨折的特征性表现,X线片不存在骨骼改变。
软组织损伤
相似点:均会出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等。
不同点:软组织损伤疼痛在肢体活动时大多不会加重,而且没有明显畸形、异常活动、骨擦感或骨擦音等表现,骨X线片没有异常。
治疗目的
恢复骨骼功能、促进骨折端恢复、避免病情加重。
急救
如果怀疑骨折,都应当按照骨折处理。
医生会首先检查受伤者全身情况,如果处于休克状态,会尽快开始输血、输液。
包扎
如果有出血,可以通过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止血。
伤口处进行适当消毒后,使用干净的布或无菌敷料包扎。
如果骨折端已经刺破了皮肤,而且已经发生污染,没有压迫重要血管或神经,不应复位,防止深部感染。
固定
固定可以减少搬运过程中对血管、神经等损伤,减轻疼痛。
为减少患肢活动,一般不用脱去衣物,如果肿胀严重,可以用剪刀剪开衣物。
使用夹板、木板、树枝等把肢体固定在固定姿势,并可用布条等绑好,防止移动。
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上肢可以固定在胸部,下肢可以与对侧健康肢体捆绑固定。
固定时注意受伤者的反馈,观察受伤肢体,如果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皮肤发紫等情况,应当适当松绑。
转运
处理后如果病情稳定,应尽快转移至最近的医院治疗。
脊柱骨折时应尽量避免移动,确实需要转运时可采用滚动式搬动或将伤者平托至硬质担架上。
脊柱骨折无论采用何种搬运方法,都应让病人保持脊柱中立位,减少对脊柱的压迫。严禁1人抬头1人抬脚或用搂抱的方法搬运。
一般治疗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通过手法,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使骨骼重新恢复支架作用。
手法复位时,有可能会造成疼痛,需要尽量配合保持医生要求的体位,方便医生复位,如果出现不适,请告知医生。
手法复位有可能失败,就需要手术复位,需要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
外固定
外固定是借助工具在体外固定患肢。
固定的工具有小夹板、
石膏绷带、外展支具等,也可通过手术借助外固定器固定。
外固定需要注意观察肢体皮肤外观情况和感觉功能,防止绑扎太紧或太松,造成
压疮或
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适当抬高下肢,对消除肿胀有帮助。
如果发生剧烈疼痛、肢体麻木、皮肤温度下降、皮肤发紫等情况,需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持续牵引
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外固定的作用。
方法有皮肤牵引、骨牵引和兜带牵引等。
牵引方法、重量、时间等,需要医生根据骨折的情况决定。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根据具体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脱水消肿药物,如甘露醇、
七叶皂苷钠等,可以帮助减轻局部肿胀的情况,适合肿胀严重者。
如果有接触外界的伤口,或者破入肠腔等有菌环境,有感染风险,会在早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四环素类等。
可以服用维生素D、钙制剂(如
葡萄糖酸钙)及其他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帮助恢复。
可以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后,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
应按照医生指导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减药、换药。
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与内固定手术
切开复位是通过手术,把骨骼重新恢复至原有解剖关系,复位效果整体上更好。
一般来说,切开复位后还需要进行内固定,即使用金属内固定物,把已复位的骨折固定在正常位置。
常用的金属固定物有接骨板、螺丝钉、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等。
外固定手术
适合不能采用内固定的情况,如
开放性骨折、伴有广泛软组织挫伤的闭合性骨折、
骨折不愈合、骨折合并感染等。
外固定器固定在远离骨折处的骨骼上,在矫正骨骼的同时起到固定作用。
外固定稳定可靠,而且方便处理伤口,也不会限制关节活动,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特殊处理
如果有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损伤,需要进行修复。
开放性骨折,还需要做创口引流,即把硅胶管放在创口最深处,从正常皮肤穿出,经负压引流瓶引流。
如果皮肤有缺损,可以进行减张缝合或采用植皮术。
如果创伤严重,无法重建或恢复肢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需要截肢。
术后护理
手术后早期,需要维持肢体在固定位置,如抬高位。
鼓励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下床活动,及时拆除外固定,促进肿胀消退。
如果需要长期卧床,需要定期翻身,更换干净的床单,防止压疮;适度按摩或主动活动下肢肌肉,必要时穿弹力袜等,防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
手术后需要注意观察伤口,如果有渗血、疼痛等不适,应当尽快请医生处理。
手术后住院时间与整体情况、恢复速度等有关,手术后一般2~4周可出院。
手术后患肢需要避免过度负重,防止固定松动,复诊时可根据情况拆除固定。
康复治疗
骨折的康复治疗对防止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术后并发症,尽早恢复功能十分重要。
骨折后1~2周内,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为主,可以使用物理治疗,配合患肢肌肉舒张、收缩功能锻炼。
骨折2周后,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骼逐渐稳定,可以提高活动强度和范围。比如,可以在助步器帮助下锻炼,活动相邻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骨折愈合,外固定拆除后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此前康复治疗不足者,需要通过锻炼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功能。可以配合物理因子治疗、按摩、针灸、外用药物熏洗等。
治愈情况
单个部位的骨折,经过及时、恰当的处理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不留后遗症。
多发性骨折或严重骨折,可能会因伴发内脏损伤或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
危害性
骨折治疗后还可能会有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等风险,无法完全恢复功能。
严重外伤导致的多发性骨折,可能伴有内脏、脊髓等损伤,可能会影响正常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患肢管理
骨折在固定之后暂时不要使用患肢,按照医生的要求制动,待情况稳定后逐渐开始康复运动。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如果出现皮肤青紫、温度下降、麻木或剧烈疼痛等,需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治疗期间,需要他人协助洗头、擦浴等,可以向未受伤的一侧侧身,切勿压迫受伤部位。
可以采取平卧等睡姿,防止压迫受伤部位。
适当抬高患肢可以促进消肿。
避免患肢负重,如下肢骨折时,不要背重物。
运动管理
骨折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先活动骨折处附近的关节,防止肌肉萎缩或挛缩;如果自己无法运动,可以由他人帮助运动。
尝试肌肉收缩,防止肌萎缩。
骨折康复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活动,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再次受伤。
心理支持
骨折后,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需要调节心情,乐观面对。
家人、朋友需要多加鼓励,协助参加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恢复。
饮食管理
应在医生指导下膳食,并注意补充钙、镁、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骨折早期(1~2周)
较小的骨折固定术后
术后早期即可开始进食,应以清淡、营养均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鸡蛋、瘦肉、豆类、新鲜蔬果等。
保证足够饮水,预防尿路结石、便秘的发生。
较大的骨折固定术后
术后早期应采用肠内或静脉营养,维持正氮平衡。
待病情好转,遵医嘱逐步过渡为经口进食,并减少
肠外营养,直至停用。
骨折中期(3~4周)
由清淡饮食转为高营养饮食,并保证足够的富含优质蛋白质、
维生素A、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每日500毫升)、动物肝脏(一周1~2次)、瘦肉、虾皮、海带、豆腐等。
对于骨骼疏松及老年骨折患者,尤其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多晒太阳,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
每日保证饮水1600毫升,预防尿路结石和便秘。
骨折后期直至恢复阶段(5~6周)
饮食可逐步恢复正常,但应注意膳食均衡。
保证足够的牛奶摄入(每日300~500毫升),多晒太阳。
蔬菜每日应摄入400克(生重),其中深绿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水果每日200克(约一个拳头大小的量)。
其他
如果骨折恢复情况较差,无法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可以适当对家中环境进行改造,方便活动,如加装扶手等。
出院后按照医生的要求复诊、换药、拆线,一般每3个月进行1次X线检查,直至1年。
预防
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应当补充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适度运动、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
活动时注意安全,必要时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具等进行保护,防止外伤。
老年人需要防止跌倒,可以选择摩擦力较大的鞋子,使用防滑垫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