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

更多功能

骨样骨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孤立性、圆形的良性骨肿瘤
以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有夜间痛,水杨酸类止痛药效果良好
若疼痛影响患者生活,常给予对症止痛及手术切除病灶治疗
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定义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是一种孤立性、圆形的、成骨性的良性肿瘤,由骨样组织及成骨性结缔组织胞构成。
其病理特征为直径<1.5厘米,由中央病灶组成,周围是硬化的致密骨。
骨样骨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骨骼,好发于下肢长骨,半数以上发生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手足、脊柱等部位发生较少。生长较为缓慢,病因不明。
骨样骨瘤有一定的自愈可能性,少部分症状轻微,可行对症保守治疗等待其自愈。但绝大多数因其症状较明显,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分类
根据骨样骨瘤在骨内的位置,可分为皮质下、髓内、骨膜下3类。不同类型的表现和治疗方式略有差异。
皮质下骨样骨瘤
是最常见的骨样骨瘤,多表现为典型的中心瘤巢和周边骨质硬化。
瘤巢指骨样骨瘤的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在影像学上典型表现为直径小于2厘米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
髓内骨样骨瘤
多见于股骨颈、手足短小骨、脊柱。
骨膜下骨样骨瘤
多见于关节面。
发病情况
骨样骨瘤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2%~3%,占所有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0%~12%。
骨样骨瘤好发于青少年,50%的患者是年龄在10~2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男女比例为4: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