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的骨筋膜室内组织间隙压力过高,导致肌肉、神经急性缺血缺氧的症候群
表现为肢体剧烈疼痛、皮肤苍白、脉搏减弱甚至消失、感觉异常、运动障碍
多由于肢体创伤和局部严重受压所致
需尽快切开减压
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肢体创伤等因素引起骨筋膜室内组织间隙压力过高,微循环受阻,使肌肉和神经缺血、缺氧,严重时导致坏死的一系列征候群。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等组成的密闭解剖空间。骨筋膜室综合征常于四肢创伤后出现,多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分类
根据疾病进展的速度,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病速度快,通常在骨折或者严重的创伤以后发生,伴随剧烈的疼痛,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肌肉、神经缺血坏死。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也称劳力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病缓慢,多见于重复性运动人群,如长期骑车、跑步者。在运动停止后症状会减轻,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肌肉损伤。急性发作时症状较重,需要治疗。
发病情况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在35岁以下的男性中更为常见。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常见于经常从事剧烈活动的人群,其中有75%出现双侧病变, 50%患者累及多个间室。
致病原因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在致病原因上存在不同,常见原因分别描述如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严重肌肉损伤(车祸伤:包括严重挫伤、
挤压伤,烧伤,一些特殊的损伤:包括蛇咬伤,蜂蜇伤等)导致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组织水肿。
骨折,尤其是胫骨骨干骨折。
外伤或者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如骨科手术后
石膏或者夹板包扎过紧。
长时间外部压迫:如车祸时肢体受到重物长时间压迫,导致微循环受阻及组织坏死。
血液循环受阻后血流恢复:常见于手术修复堵塞血管数小时后,如下肢动脉取栓术后下肢肿胀导致的筋膜室的压力增高。
肢体输液不当,各种血管介入手术,血管内注射药物(如硬化剂),或部分运动员非法注射类固醇等,可导致筋膜室压力过大。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主要由运动时肌肉暂时肿胀导致,影响整个肌肉血液供应,通常发生于经常进行重复性运动(如跑步或骑车)的年轻人身上。
高危因素
经常从事下列活动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极限运动,如赛车。
对抗性运动,如足球、橄榄球。
无良好保护的高处作业。
车辆驾驶。
筋膜腔内类固醇注射史。
发病机制
骨筋膜室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各个筋膜室具有独立而相对密闭的空间。
任何因素导致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加或者筋膜室容积减小,都会导致室内组织压升高。当室内组织压过高,超过毛细血管灌注压时,会导致室内组织微循环受阻,引起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筋膜室内组织损伤肿胀,又会加重室内微循环受阻,进一步加重缺血。形成“缺血一渗出一水肿一血流阻断一缺血”的恶性循环。
骨筋膜室综合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骨筋膜是综合征产生的原因肢体挤压伤、血管损伤、骨折内出血、夹板固定不当、髂腰肌出血等病因引起骨筋膜内体积增加或压力增大所导致的,需要及时医院诊治。
长时间重物压迫肢体,造成肢体出血,压力增加导致发病。如股动脉、肱动脉等大血管损伤导致出血,修复后使其肌肉组织出现肿胀,骨筋膜内体积增加,压力增大导致发病。骨折内出血、夹板固定不当等原因均可导致骨筋膜是综合征。
该疾病发展迅速,主要有局部疼痛、感觉障碍、皮肤张力和硬度改变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医院进行就诊,可以解除引起骨筋膜是综合征的诱因,可以使用甘露醇减轻肿胀,对其过敏者禁用,会有恶心、腹部不适等副作用,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病情严重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前臂掌侧切开减压术等方法。
主要症状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剧烈疼痛
最早出现,最典型且最显著的症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与受伤程度不一致,且越来越重。
疼痛性质为持续性深部疼痛,或灼烧痛。
被动牵拉(伸屈)患肢手指(足趾)时疼痛进一步加剧。
如为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3A症状:烦躁(Agitation)、焦虑(Anxiety)、镇痛药物(Analgesia)需求持续增加。
患肢肿胀
在缺血早期,筋膜室充盈、膨胀,患处皮肤肿胀,皮温稍高,亦可表现为早期水疱。
随着缺血的持续存在,组织肿胀加重。
对于使用
石膏固定肢体或发生于深部组织者来说,肿胀症状在早期并不明显。
皮肤颜色改变
早期可能出现皮肤青紫、皮肤微红、水泡或花斑;随着疾病进展,肢体动脉因为压迫而关闭,导致皮肤苍白。
脉搏减弱
随着疾病进展,肢体动脉因为受压导致脉搏减弱甚至消失。
感觉异常
神经缺血导致神经分布区域早期出现
感觉过敏(刺痛),进而迟钝(麻木),后期感觉消失。
运动障碍
患肢因压力过大导致主动活动无力,被动活动可引起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后2~4小时可出现
肌无力,晚期甚至出现患肢瘫痪。
慢性(劳力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可由长期运动引起,常见于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
主要表现为运动时四肢疼痛、紧绷和抽筋,麻木或刺痛,无力,肌肉肿胀或隆起,经常被迫停止活动。
只要运动停止, 受累骨筋膜室内压力就会降到正常水平, 不适感也随之消失。
并发症
疾病进展,筋膜室内压持续增高,可能造成如下并发症:
肌肉缺血性挛缩:典型表现为5P症状,即: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肌肉瘫痪(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出现5P症状时,往往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导致残疾。
横纹肌溶解:过度运动后或外伤后,可引起横纹肌溶解。出现剧烈
肌痛、
肌压痛、肌肿胀及肌无力,尿液呈红褐色,还可引发严重的
电解质紊乱。
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异常:内压增高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可出现局部刺痛、麻木感。
患肢组织坏死导致感染:创伤引起组织坏死,诱发感染,可出现全身发热,局部呈剧痛,严重者可有
瘀斑、出血性大疱等。
肾及其他器官衰竭:严重感染可引起肾脏或其他器官受损,甚至衰竭。如肾衰竭可出现少尿,水肿,肢体酸软无力少尿,水肿,肢体酸软等表现。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果创伤后出现患肢的剧烈疼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症状,请以最快速度就诊急诊科或立即拨打120急救,如能尽快(一般认为6小时内)到达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有可能避免肌肉、神经的永久性损伤。
骨科
如果医院急诊科无法进行骨科相关手术,出现上述情况,首选骨科就诊。
如果长期运动时出现一侧疼痛、肿胀加重,休息后缓解,需警惕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建议就诊骨科。
创伤骨科是骨科的分支科室,如果所在医院设有创伤骨科,出现上述情况,也可就诊于创伤骨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相关症状应以最快速度送往医院就诊。
如果是外物压迫导致的相关症状,应在就医前以最快速度解除相关压迫,包括拆除
石膏,解开绷带,移除重物等。
病人应由家属陪同,需借助轮椅等辅助工具。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部位出现疼痛等相关症状?出现相关症状多久了?
是否出现伤处及周围感觉麻木、皮肤苍白、肿胀、
肌无力等表现?
上述情况是否有加重或缓解的情况?
描述受伤的过程,如车祸伤?外物压迫?烧伤?蛇咬伤?
病史清单
是否有其他病史,如近期患肢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是否长期从事搬运等体力劳动,年轻患者是否经常进行跑步、骑车等训练?
如果是运动员,是否有类固醇等药物的肌肉注射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筋膜室内压力测试。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酶(CK)。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有严重外伤、烧伤、蛇咬伤等外伤史;或者患者有被重物压迫,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的病史。
临床表现
疼痛:本病最早最常见症状,患肢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呈进行性加剧,疼痛程度与受伤程度不相称。
皮肤苍白:患肢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末梢血氧含量较低导致皮肤苍白。
感觉异常:早期出现
感觉过敏,进而迟钝,后期感觉消失。
脉搏减弱或消失。
此外,患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当病情进展时可出现血尿、少尿、无尿等肾衰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筋膜室内压力测定
筋膜室内压力测定为本病诊断的金标准。
正常筋膜室压力为0~8mmHg,如筋膜室内压力高于30mmHg,或舒张压与筋膜室内压之差在10~30mmHg,支持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酸酶在患肢发生损伤时会释放入血,导致大量升高,末梢血氧含量因毛细血管受到压迫闭塞会下降。
影像学检查
X线、超声、MRI、CT等可辅助诊断。MRI多应用于慢性劳累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鉴别诊断
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点:患肢肿胀、疼痛。
不同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没有外伤、重物压迫等病因,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不会出现肢体苍白、脉搏减退、感觉异常等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
蜂窝织炎
相似点:患肢皮肤疼痛,患肢可有明显凹陷性水肿,严重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不同点:
蜂窝织炎通常由链球菌或
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一般无外伤、重物压迫等病因。患肢会伴有红肿,疼痛程度相对骨筋膜室综合征较轻,不会出现肢体苍白、脉搏减退、感觉异常等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通过筋膜室内压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治疗目的:解除压迫,改善组织微循环,防止组织坏死,延缓疾病进展。
治疗原则:轻症以消肿为主,严重时需立即手术切开减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保守治疗
因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迅速且后果严重,在怀疑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进行如下处理:
迅速解除致病因素,包括外部压迫,
石膏固定,纠正出血倾向。
支持治疗,包括镇痛,吸氧,静脉补液,甘露醇脱水治疗,尽快减少渗出。
保持四肢与心脏同水平防止低灌注。
如患者还伴有
高钾血症、感染等症状,须对症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在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应该立刻实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室减压是防止肌肉、神经坏死的唯一治疗手段。
一旦确诊就要及时切开深筋膜,彻底减压。切口要有足够的长度,彻底解除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如有
肌肉坏死应及时清除干净。在充分减压后,手术切口应当保持开放,可使用缝线将皮瓣与肌肉组织固定预防皮肤边缘收缩。
术后48~72小时重新检查伤口,清除剩余坏死组织,根据伤口情况酌情进行植皮关闭伤口。术后应石膏制动,抗感染治疗。
儿童不宜切除腓骨,否则可导致踝外翻、胫骨外旋及
步态异常。
骨折固定和创面修复
在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时,需同时治疗骨折、脱位、
血管损伤等原发病因。可以手术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支架、内固定等对骨折进行固定。
截肢术
若已经出现“疼痛”、“苍白”、“
无脉”、“感觉异常”、“
运动障碍”等“5p”症状,说明已经导致不可逆
缺血性肌挛缩,若患肢组织已经坏死,须进行截肢手术。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保守治疗
慢性发病患者,应停止运动,患肢制动。适当抬高患肢。必要时弹力绷带固定。
其他治疗:如肌松药,抗炎药,人血
白蛋白静脉滴注提高胶体渗透压。
理疗:可采取超声波、按摩、电刺激疗法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牵拉足趾时腱周组织产生牵拉痛,可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皮下筋膜切开术、部分筋膜切除术、内镜下筋膜切开术。
术后康复治疗
手术24小时后可开始主动运动,可以恢复功能和力量,防止肌肉挛缩和僵硬,降低
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僵硬、
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患者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拐杖等活动设备,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强度,直到完全愈合。
治愈情况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诊断和治疗的速度。当筋膜切开术在6小时内完成时,肢体功能几乎可以100%恢复。6小时后,可能有残余神经损伤。
预后因素
影响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是病情诊断和治疗的速度。
出现不适6小时内及时减压。
术后的积极功能恢复治疗。
并发症的处理,包括预防可能发生的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病人宣教:患者需学习使用拐杖等活动设备,直到完全愈合。
危害性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不得到及时治疗,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肌肉缺血性挛缩:肢体肌群缺血坏死形成疤痕组织,最终导致挛缩而形成畸形。
横纹肌溶解:筋膜室内压力过高导致肌肉持续挤压,最终导致横纹肌溶解,细胞内容物(
肌酸激酶、
肌红蛋白等)释放入血,最终导致代谢紊乱甚至肾功能衰竭。
神经损伤:肢体持续性缺血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神经支配区域功能受损,导致感觉、活动功能异常。
感染:筋膜室压过高导致组织坏死,机体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发生,累积全身甚至可导致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患者应学习各种行动辅助器械的使用,包括拐杖、轮椅等辅助行走,并注意功能锻炼,帮助恢复患肢功能。
饮食管理
注意高蛋白饮食的摄入,包括牛奶、瘦肉、鱼虾等。保持营养均衡,每日保持蔬果摄入。
戒烟戒酒。
心理护理
患肢疼痛剧烈,且患者会担心肢体残疾,应对患者宣教早期治疗的良好预后,帮助患者度过
心理应激。
病情监测
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肢伤口恢复情况,如出现红肿、流脓或者伤口不愈合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当病情好转,应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后期逐渐进行负重等功能锻炼。尽早的功能锻炼是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随诊复查
复查目的:根据复诊结果调整治疗方法,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出现。
复查时间:一般一个月后复诊。如进行手术治疗,建议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复诊。
复查方法: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预防
在日常交通、工作、生活过程中注意安全,减少可能受巨大外力伤害的风险。
从事高空作业等工作者,务必做好自身防护,防止意外伤害。
职业运动员应当注意对抗及运动强度,避免肢体尤其是
胫骨骨折。
受伤后应积极治疗,避免不恰当的包扎、压迫。治疗后定期复查,预防并发症出现。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