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包囊虫病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骨骼中的
寄生虫病。该病发生于畜牧区,直接与狗接触是人被传染的主要方式。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是寄生于终宿主狗、狼等小肠内,虫卵从粪便中排出。中间宿主是人和牛、羊、马等。该病发生于畜牧区,直接与狗接触是人被传染的主要方式。因为狗食生牛、羊肉的机会及牛、羊食狗粪的机会皆较多,而牧区人与狗直接接触机会又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包囊虫病的流行。
包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由包囊的大小与所在部位不同而决定。一般因骨包虫病就医者多已属晚期,常因并发
病理性骨折而就诊。病变早期六钩蚴在骨组织中生长缓慢,可长期无任何不适。当病灶继续发展,可出现骨痛,跛行,局部或肢体肌肉萎缩。随着囊肿浸润破坏了较多的骨质,则疼痛加重。受累的骨骼可出现增粗,畸形,轻微外力即可产生病理性骨折。若脊柱受累,囊肿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则出现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出现截瘫。晚期囊肿穿破骨皮质侵入周围软组织,则临床上可出现大包块。若穿破皮肤,可继发感染,
瘘管可长期外流脓液及包虫的碎片,难以愈合。临床上关节内受侵犯者很少,个别受累时,可导致病理性脱位。
将稀释的包囊液作为抗原,在患者前臂作皮内注射,引发局部过敏反应。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包囊虫补体结合试验(Weingerg试验)
临床上常利用人体对包囊肿发生的免疫反应作血清学检查,行补体结合试验,其阳性率可达90%,尤以囊肿破裂或手术治疗后阳性较高。
3.血象检查中嗜酸性细胞增高。
4.X线表现
受累骨呈虫蚀样不规则侵袭破坏,骨小梁被破坏而出现囊状透明区,相连呈“葡萄状”,周围有骨小梁存在。正常骨与病变骨之间无明显分界线。早期骨的外形正常,晚期包囊
骨缺损区扩大,皮质厚薄不等,骨干可轻度变粗,但没有新骨形成及
骨膜反应,此点为其特征。脊椎受累时可出现假性椎旁脓肿影像,是因包囊向两侧椎旁软组织中突出所致。扁平骨受累时,则病变扩张较明显。
可根据有在流行区居住史,并有与狗羊经常接触史;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等可确诊。
骨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除病骨。但有时难以将全部的病变骨彻底切除时,可采用刮除植骨的手术的方法。即彻底清除病灶后,腔内用20%的石炭酸甘油涂擦腔壁,10分钟后再用90%酒清擦洗灭活,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骨腔再植入碎骨片。但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子囊的扩散及囊液外流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危险。病灶刮除后,留置引流管,每日滴注20%~30%的高渗
氯化钠溶液,可以杀死头节,效果良好。
晚期病变广泛的患者,难于局部切除或刮除者,可考虑做关节离断术或截断术,但骨病变较长而软组织尚无广泛受侵时可做假体置换术。脊柱受侵时应及时早期清除病灶并植骨。合并截瘫时则应彻底清除病灶并做脊髓减压及应用器械内固定术,做植骨融合。
骨包囊虫病怎么治疗
骨包囊虫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在手术当中切除病骨,刮除病灶,在骨缺损的地方植骨,再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
骨包囊肿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寄生虫寄生于骨髓腔中破坏骨质,引起病理性骨折,侵入周围软组织形成巨大包块,如果皮肤破溃可能会引起长久不愈的窦道。
骨包囊肿病是将对被寄生虫寄生的受到破坏的骨质切除,植入新鲜的骨骼,用钢板螺钉固定,同时将对寄生虫侵蚀的软组织组织进行清理,切除窦道,遵医嘱口服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骨包囊虫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给予针对性处理或治疗。
预后决定于病变的程度及受累的部位。骨盆及脊柱的病变预后较差,死亡的原因多因重要脏器受累,如合并脑、肝或肺等包虫病。
应重视对该病的预防。人的包囊虫病多经狗传染,应控制养狗。加强牲畜管理,严防狗食染有包囊虫病的生牛、羊、马肉。注意个人卫生,不饮用生水、生乳,尤其在牧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