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提足跟无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等
及时缝合或修复断裂的跟腱、外固定,并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大多数人在接受正规治疗后可以痊愈,少数人会遗留瘢痕挛缩
不可自愈
跟腱断裂是什么?
定义
跟腱断裂是一种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的跟腱部分性或完全性损伤。
跟腱解剖:位于小腿后方,是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腱向下合并,附着于跟骨结节上的一条肌腱,也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
跟腱功能:其主要功能是负责踝关节向下弯曲,维持踝关节的平衡稳定,对于日常行走、跑跳等动作的完成起重要的作用。
断裂部位:可发生于跟腱的止点、中部及肌腹肌腱移行部三个部位。
分型
根据断裂程度可分为完全性断裂和不完全性断裂。
根据是否有开放性伤口可分为闭合性断裂和开放性断裂。
发病情况
跟腱断裂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多发于30~40岁,运动员高发。
既往有跟腱损伤或
跟腱炎等相关疾病者更易发生,尤其是既往曾经进行过跟腱局部封闭治疗的患者。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跟腱断裂可以完全恢复吗?
大多数人在接受正规治疗后可以痊愈,少数人会遗留瘢痕挛缩。
接受正规治疗后,大多数人术后3~4个月可以恢复运动,4~6个月可以恢复到之前的活动水平。
建议1年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否则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跟腱断裂的前兆是什么?
跟腱断裂是一瞬间产生的,没有明显前兆。
跟腱断裂后患者会立即出现足跟部疼痛、肿胀、行走无力、不能提脚跟等表现。
如跟腱或小腿其他肌腱已存在病理改变、撕裂损伤,以及患有导致跟腱炎的全身性疾病(如痛风、
强直性脊柱炎等),在运动时跟腱较正常人更易发生断裂。
跟腱断裂手术后多久可以走路?
跟腱断裂手术后6周可以逐步练习行走。
术后6周拆除外固定,开始锻炼踝关节屈伸功能(做勾脚尖动作),以及逐步练习行走。期间穿垫高后跟的鞋逐渐负重和行走训练,慢慢降低鞋跟高度。
1年内应避免足踝部剧烈运动,避免前脚掌的突然发力,以免发生跟腱再次断裂。
跟腱断裂后一辈子不能干重活,是真的吗?
跟腱断裂后一辈子不能干重活的说法不准确。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及时治疗,可以恢复到之前的运动强度。
跟腱断裂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大多数人术后4~6个月可以恢复到之前的运动强度。但建议1年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干重活,否则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极少数人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跟腱愈合不良,从而无法过度承重。
致病原因
当跟腱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或者长期承受不当应力,当跟腱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就会发生跟腱断裂。
直接暴力作用
暴力直接作用于跟腱部位,如重物打击跟腱,或者锐器如玻璃、刀等切割。
可使跟腱挫伤、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一般为开放性断裂。
间接暴力作用
较为常见,暴力不直接作用于跟腱部位,而是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缩,如不恰当的起跳、落地姿势不当等,小腿三头肌突然剧烈收缩,使跟腱被撕裂损伤。
通常为闭合性断裂。
高危因素
年龄因素
跟腱断裂的高峰年龄为30~40岁,另外老年人跟腱退行性变,受到暴力损伤时更易发生跟腱断裂。
运动
跟腱断裂多发生在涉及跑、跳和突然落地的运动中,如足球、篮球、网球等。
局部封闭治疗
曾经进行过跟腱部位的封闭治疗,如局部注射过糖皮质激素,此类患者多数可能为封闭时药物误入肌腱内部。
药物因素
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等),会增加跟腱断裂的风险。
肥胖
体重过重会使跟腱承受更大的拉力,更容易导致跟腱断裂的发生。
其他
血液供应、营养、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生长因子以及是否存在
瘢痕体质等,都会影响肌腱胶原细胞的活性,与跟腱断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主要症状
断裂声
跟腱断裂当时,可听到“砰”一声或“啪啪”声,同时足跟有被踢或被棍击样感觉。
足跟部疼痛
出现足跟部疼痛。
提足跟无力
跖屈(足背向足底方向伸展)力量减弱。
患足不能单脚站立或踮起脚尖站立,无法完成蹬地、跳跃等动作。
行走无力并伴有跛行(一瘸一拐)。
肿胀、淤血
足跟部可出现肿胀,踝关节后方出现延至足跟的淤血。
压痛
跟腱断裂处有明显压痛、凹陷。
其他症状
如果是开放性跟腱断裂,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伤处皮肤裂开出血,伤口内可能见到断裂的跟腱组织。
并发症
感染
开放性伤口如未及时清创,伤口容易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痛、溃疡等症状。
炎症扩散,可能出现皮肤和肌腱坏死、足跟深部组织感染或伤口
瘘管。
跟腱挛缩
如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跟腱愈合不良或者
瘢痕愈合,表现为踝关节活动受限,走路、跑跳、踮脚等活动受到影响。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运动过程中,突然听见跟腱断裂声响,并出现足跟部疼痛、不能提起脚后跟,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跟腱后方压痛、凹陷等。
跟腱部受到钝物打击,出现疼痛、肿胀并提足跟无力。
骨科
病情稳定后,一般需要前往骨科就诊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如疼痛剧烈,难以活动,不要试行站立,建议采取平卧位等待救援。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能提起脚后跟、正常站立、行走吗?
受伤时什么感觉?有听到“啪”的声响吗?
足跟部是否出现肿胀?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有慢性跟腱疼痛史?
既往是否有长期过度运动史或者局部封闭治疗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超声检查
X线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跟腱部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史。
有慢性跟腱疼痛史、既往长期过度运动史或者局部封闭治疗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足跟部疼痛,提足跟无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
体征
跟腱撕裂的部位存在缺损、压痛,或者有局部软组织开放性伤口。
检查可在跟腱断裂处扪到压痛及凹陷、空虚感。
跖屈力量减弱,无法完成提踵动作。
跟骨横径较健侧宽。
Thompson试验阳性:俯卧,双足垂于床缘,医生捏压小腿腓肠肌,健侧足能跖屈,患侧不能。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跟腱断裂的首选检查方法。
可明确跟腱是否断裂及断裂的位置、类型。
检查可发现跟腱软组织影不连续。
X线检查
普通X线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伴有骨折。
检查时体内不可有金属制品(钛合金除外),也不要携带金属制品或佩戴金属饰品。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可进一步明确跟腱断裂位置、范围,并能了解跟腱退变情况。
检查时体内不可有金属制品(钛合金除外),也不要携带金属制品或佩戴金属饰品。
鉴别诊断
跟腱断裂一般都有明确的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史,以及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均可明确诊断。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及时修复断裂的跟腱后外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治疗原则
根据跟腱损伤的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紧急处理
一旦怀疑跟腱断裂,要立即停止走路和运动,避免损伤加重。
可以用棍棒绑在脚背,将脚固定在跖屈位(脚踝尽量伸直)。
用冰袋冷敷患处,可以明显地减轻疼痛与肿胀。
尽快到医院就诊。
外固定治疗
极少数闭合性部分跟腱断裂,可以在踝关节悬垂松弛位,用
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然后加强康复锻炼,可自行修复。
药物治疗
疼痛严重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如
双氯芬酸钠等,可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
跟腱完全断裂者,以及开放性跟腱损伤患者,应早期手术,缝合或修补断裂的跟腱。
手术方法
跟腱修复
可用切开手术或微创手术的方式,缝合或修复断裂的跟腱。
微创手术与开放式手术相比,可降低感染率,但适用范围不及开放式手术广泛。
清创:如果是开放性跟腱断裂,在修复跟腱前还要进行早期清创。
成形术:如为陈旧性跟腱完全断裂,由于小腿三头肌处于松弛位而发生挛缩,很难直接缝合跟腱,一般均需采用成形术修复跟腱。
手术并发症
术后感染
一般发生于术后10~30天。
一般情况下,术后2周即可愈合拆线,拆线前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合理换药,可避免感染,使伤口较早愈合。
术后跟腱再断裂: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均与意外摔倒或未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有关。
术中神经损伤:很少发生。
手术后外固定及康复锻炼
术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3周左右,然后改为中立位固定3周左右。
去除外固定后,开始康复锻炼。
康复治疗
无论接受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都要在专科医生或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愈合及功能恢复,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和跟腱稳定性。
活动足趾
术后首日即可活动足趾,但不可活动范围过大而引起踝关节过度活动。
高抬腿
改为中位固定(如短石膏固定)后,可以做高抬腿,加强大腿肌肉的练习,但禁止踝部背伸活动,避免伤脚的前脚掌着地。锻炼时要注意不要滑倒。
踝关节屈伸
解除外固定后,开始锻炼踝关节屈伸功能(做勾脚尖动作),以及逐步练习行走。
期间先穿高跟鞋,使跟腱处于松弛状态,慢慢降低鞋跟高度,不可直接穿平底鞋。
1年内避免足踝部剧烈运动,避免前脚掌的突然发力,以免发生跟腱再次断裂。
治愈情况
接受正规治疗后,大多数人术后3~4个月可以恢复运动,4~6个月可以恢复到之前的活动水平。
建议1年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否则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危害性
影响工作、生活
跟腱断裂后,足跟部疼痛、提足跟无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会影响工作、生活、出行。
感染
开放性伤口未及时处理,可能出现伤口感染,甚至皮肤和肌腱坏死、足跟深部组织感染或伤口
瘘管等。
瘢痕愈合
极少数人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跟腱不愈合或
瘢痕愈合。
瘢痕愈合可使跟腱挛缩,导致踝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踮脚尖、跑步、跳跃,上下楼困难,走路姿势异常,足跟疼痛等症状。
跟腱再次断裂
日常管理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积极进行康复锻炼,避免长期卧床。
按医生的建议,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进行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的锻炼。
减少上下楼活动,在进行康复锻炼、如厕时,应有人陪同,避免摔倒,以免发生二次损伤。
出行时佩戴好护具,使用轮椅或拐杖,并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康复阶段出现
肢体肿胀时,温水泡脚、抬高患侧肢体、加强足趾运动、主动收缩小腿肌肉等均可有效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饮食方面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豆制品等,忌酒。
注意休息,作息规律,避免劳累,戒烟。
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焦虑。
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检查恢复情况,并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锻炼。
预防
进行运动时,动作要规范,方式要科学。
每次运动前要充分热身。
经常进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锻炼。
尽量避免单足起跳、突然猛烈起跳等爆发性动作。
选择适当的运动场所,注意安全。
选择适当的运动装备,比如舒服的运动鞋、运动服、护具等。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运动强度。
既往有运动损伤者,应在康复后,再逐渐恢复运动。
避免反复多次局部封闭注射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