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外科
胆道疾病。1723年Vater报告了首例胆总管囊肿,此后被相继报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可发生于除胆囊外的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Caroli于1958年详细描述了肝内胆管的囊状改变,所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名称已经不能包括此类病的全部,学者们认为统称为囊状扩张或胆管囊肿为宜。
1.先天性因素
(1)胆管上皮异常增殖学说 1936年Yotsuyanagi提出的先天因素学说为多数人接受。他认为胚胎时期胆管发生过程中其上皮增殖异常,导致胆管各处的上皮增生速度不均匀,下部入十二指肠段狭窄,使胆管压力增高,上部胆管发育不良处扩张。
(2)胰、胆管合流异常学说 人们已通过各种手段发现该病几乎都存在着胰胆管合流异常现象。
(3)神经发育异常学说 研究发现:先天性胆管囊肿末端狭窄段神经分布异常减少是一种原发性病变。胆总管远端的痉挛性狭窄是该病病因之一,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现象。胰胆管合流异常可能与囊肿末端神经发育异常同时存在,由于神经发育异常远段出现痉挛性狭窄,胰液分泌压力高于胆管内压,
反流持续存在,破坏胆管壁,二者共同作用形成胆管囊肿。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胆管上皮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抗原等也可引起管腔阻塞或者管壁薄弱而产生囊肿畸形、胆管闭锁等。
2.后天性因素
有学者认为胆管囊肿,尤其是成人型胆管囊肿,主要是由于胆管完全或者是不完全性梗阻,导致
胆汁淤滞、感染,使胆管壁发生纤维化而丧失弹性,当胆管内压力增高时,出现继发性近端胆管扩张,逐渐形成囊肿。梗阻原因多为胆管炎症、
胆管结石、肿瘤或者继发于损伤,另外妊娠、肝门部
淋巴结肿大、
胰腺肿瘤、内脏下垂以及十二指肠内
乳头状瘤等均可导致胆管下端梗阻而引起本病。
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
黄疸和腹部包块,部分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1.腹痛
一般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阵发性
钝痛、胀痛或绞痛,发作时患儿非常痛苦,过后又如正常儿。有时高脂肪或多量饮食可诱发腹痛发生。幼小病儿因不会诉说,常易误诊。有的腹痛反复发作,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黄疸,并可同时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变为持续性,同时伴有发热、黄疸,提示
胆管炎的表现;如突发
急性腹痛并有腹膜刺激症状,常见胆总管穿孔,继发
腹膜炎。
2.腹部包块
多于右上腹部或腹部右侧有一囊性包块,上界多为肝边缘所覆盖,大小不一。有时因胆总管下端炎症水肿的消退或胆总管末端瓣状皱襞的活瓣作用,胆汁排出则囊肿变小,黄疸亦渐消退,因此造成囊肿大小变化,在本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黄疸
由于胆总管远端多有不同程度狭窄,胆管炎时远端黏膜水肿,使管腔更为狭窄,出现阻塞性黄疸;黄疸出现和加深说明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所致,可能由于合并囊内感染或胰液反流所引起。当炎症好转,水肿消退,胆汁排出通畅,黄疸可缓解或消退,因此间歇性黄疸为其特点,大多数病例均存在此症状。出现黄疸间隔期长短不一,严重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全身不适。部分患儿黄疸加重时,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同时
尿色深黄。
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亦可因炎症而引起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
1.B超、CT检查
可以较好地确定囊肿大小及其部位。其诊断率较高,而且可以鉴别
肝脓肿及肝脏肿瘤。B超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如果发现可疑胆管囊肿内有囊壁增厚或结节样改变时,应警惕癌变。
2.腹部X线检查
囊肿大时腹部X线平片即可发现与囊肿一致的阴影以及充气胃肠受压移位的影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者钡灌肠能够更确切的反映增大囊肿压迫周围脏器的情况。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可见十二指肠C型肠袢影增大,并且向前下方移位。若囊肿位于十二指肠内相当于壶腹部时,可见十二指肠变形或者充盈缺损影。钡灌肠时可见结肠肝区向前下方移位。
3.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
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胆囊、胰管以及胆胰管汇合部,无诱发急性胆管炎和
急性胰腺炎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于不适合行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其诊断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如重度黄疸、合并胰腺炎发作者、既往曾行胆肠吻合的患者等。
4.肾盂造影
可以发现由于肿大的囊肿压迫输尿管而导致肾盂扩大、变形,而且有利于鉴别肾脏的肿瘤、畸形以及
腹膜后肿瘤。
5.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可发现无血管肿块影。
6.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
不仅可以显示囊肿部位和类型,而且可以了解整个胆管系统的情况。对于有无结石、
肿瘤,以及对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检查时ERCP尤为有益。当严重
黄疸胆管炎或者ERCP失败的情况下,可以实行PTC检查。若在超声引导下行PTC则更加安全可靠。
7.131碘玫瑰红扫描
可用于小儿胆管疾病的检查。
8.经静脉胆管造影
由于小儿胆囊浓缩能力差,另外胆囊扩张部位的大量胆汁使之显影不充分。故对于小儿若是使用5%
葡萄糖50ml加入
胆影葡胺1g静脉点滴,胆管造影效果较佳。
9.99mTc-HTDA闪烁显相
可显示胆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
10.胆管术中造影
了解整个胆管走行、扩张改变情况。
1.手术方法
(1)外引流术 ①囊肿外引流术;②胆囊外引流术。
(2)内引流术
1)囊状扩张部与消化道吻合 ①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②
胆囊空肠吻合术;③
胆囊胃吻合术。
2)胆囊与消化道吻合 ①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②囊肿空肠吻合术;③囊肿胃吻合术。
(3)囊肿切除 胆管重建术①肝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②肝总管空肠吻合术;③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
2.术式特点
(1)外引流术 在全身状态极差情况下,如严重胆管感染、重症
黄疸、囊肿破裂并发弥漫性腹膜炎、伴中毒性休克,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暂不宜行复杂手术时,可酌情以此作为急救术式。长期外引流术后可使患者丧失大量胆液,发生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等,所以待状态改善后还需行二期手术。二次手术前应行胆管逆行造影,了解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囊肿有无缩小及通向十二指肠的情况。
(2)内引流术 囊肿或胆囊与消化道吻合,现已基本弃用。
(3)囊肿切除、胆管重建术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类术式。其中应用最普及的是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切除囊肿的优点:①手术死亡率 明显下降;②术后并发症 降低,如前述内引流术的术后并发症为34%,甚至80%,而
囊肿切除术仅有8%;③再次手术率 降低,仅1%、4%,而内引流术的术后并发症为13%、40%;④囊肿 防止囊肿癌变;⑤胆石 减少胆石形成的因素。
(4)肝叶切除 单纯的左或右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以行肝部分切除为宜,这不仅消除了癌变的基础,对于双侧肝内囊状胆管扩张者,应行左半肝切除,右
肝管空肠吻合术。对于肝内、外囊状胆管扩张者,治疗上较困难,可切除肝外囊状扩张胆管,酌情行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术。
胆总管囊肿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与囊肿本身的病理改变程度密切相关,关键在于囊肿内壁的胆管黏膜上皮组织是否正常、完整,以及囊肿经减压引流后可否恢复近似于正常的胆管状态。
B型超声波检查、经皮肝穿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检查,以及手术探查时胆道造影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CT检查与B型超声波检查的意义相仿。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经过手术治疗后,如能达到下述条件,即能获得长期治愈:胆道功能恢复正常;无胰液及胆肠
反流;去除了癌变的好发部位(如囊肿壁或胆囊管)。Ⅰ型囊肿进行囊肿全切,胆道重建术后,达到了上述目的,预后良好。Ⅱ和Ⅲ型
胆总管囊肿的癌变率较其他类型低,预后佳。而Ⅳ和Ⅴ型胆总管囊肿由于肝内胆管病变无法彻底切除,常会并发
肝内胆管结石或癌变,因此预后相对较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