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超声波对腹部肝脏、胆囊/管、胰腺、脾脏进行扫描明确有无病变
可以动态清晰显示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形态、解剖层次、血流情况,有利于病变诊断
可以筛查或诊断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胆囊结石、胰腺炎、脾大、脾破裂等疾病
定义
肝胆胰脾彩超检查,即肝胆胰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对腹部选定的肝脏、胆囊/管、胰腺、脾脏切面进行检查。
通过收集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时反射或散射形成的回声,以及超声在传播中所经过不同组织的衰减信息,经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而在荧屏上以图像或波形显示形成声像图,从而判断肝、胆、胰、脾等器官结构等正常与否,并以此协助诊断疾病。
肝胆胰脾彩超可以实时动态清晰显示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形态、大小、质地、解剖层次、毗邻关系及脏器内的血流情况,从而帮助筛查或者诊断脂肪肝、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胆囊/
胆管结石、
胆囊炎、
胆囊癌、胰腺炎、脾大、
副脾等疾病。
检查目的
超声检查能够实时动态显示器官运动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况及异常改变,且可实时进行身体各部位任意方位的断面成像,因而能够同时获取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信息,有利于病变的检出和诊断。
能初步评估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等组织器官是否存在结构上的异常。
帮助诊断
肝脏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适用人群
常规体检: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体检进行的肝胆胰脾彩超检查,有助于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肝胆胰脾疾病,如
肝脾肿大、脂肪肝、胆结石、占位性病变等,并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
肿瘤筛查:对于有长期饮酒史、乙肝病史、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者,可以行肝胆胰脾彩超检查以初筛原发性肝癌。
疾病筛查:出现
黄疸、厌食、腹痛、呕吐等症状,及临床查体发现肝脾肿大、
腹部压痛反跳痛、腹水等体征者,可行肝胆胰脾彩超检查,以排除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囊炎、脾破裂等疾病。
禁忌人群
目前无明确禁忌症。
检查风险
超声波无
放射性损伤,且为无创检查,检查的安全性高。
但由于超声波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可因操作不当对人体造成损伤,但临床上发生率极低。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通常为100-15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时间
肝胆胰脾超声检查一般需要医生开具检查单进行预约,按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因超声检查穿透距离有限,而且容易受到胃肠气体的影响,因此
腹部超声检查需要空腹,检查之前需禁食禁水6-8小时。
检查方法
肝胆胰脾彩超检查通常需要提前预约,医生或护士会说明预约方式,注意提前预约,按时检查。
肝胆胰脾彩超检查的扫描范围是中上腹部,扫描时需躺在检查床上。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呼吸、改变体位等,获取各个脏器的声像图。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婴幼儿检查前禁食3-5小时。
检查时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检查前3天避免饮用奶制品、豆制品及糖类等容易发酵的食物;检查前1日在饮食上需清淡;检查当天需要空腹8小时。
在做胆部检查时,需要提前12小时禁食,并在24小时内禁食脂肪类食物;还需停止服用影响胆汁排空的药物。
在做胰腺检查需要提前8-12个小时禁食,可避免胃肠道胀气影响胰腺的显示。
检查前须将详细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告知超声医生。
体弱、儿童、神志不清者,需要健康人陪同。
检查中
首先要暴露视野:上衣往上拉,暴露腹部。
需根据医生要求,摆出相应体位,通常采用的体位有仰卧位(是常规检查体位)、右侧卧位和左侧卧位、坐位或者站立位(遇到难以显示或者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时常采用)。
检查过程中,医生会嘱患者深呼吸、鼓肚子。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视情况而指导受检者呼气吸气配合检查。
检查后
肝胆胰脾彩超检查,对人体影响较小,不影响正常生活。
出报告时间
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5-10分钟内输出结果,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超声检查结果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基本信息。
正常结果
取得肝胆胰脾彩超检查报告以后,应该交给医生分析,正常情况下,检查报告会采用以下描述性结论:
描述患者的肝脏、胆囊、胰腺及脾脏的大小、位置、形状。
对脏器是否有异常、回声性质及是否均匀、器官内血流信号情况进行描述。
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回声情况、边界、形状是否规则、血流信号情况、是弥漫性病变还是局限性病变等进行描述。
对结节、肿块、钙化、弥漫性肿大、硬化、异常血流信号等重要的超声发现进行详细描述。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各脏器大小参考范围:
肝脏
肝左叶上下径、厚径:正常上下径≤9cm,厚径≤6cm。
肝右叶前后径、最大斜径:正常肝右叶前后径为8-10cm,最大斜径为10-14cm。
门静脉内径:正常内径<1.3cm。
胆囊
长径:正常≤8~12cm。
宽径(左右径):正常≤4cm,厚径(前后径):正常3.5-4cm。
胆囊壁厚度:正常2-3mm。
胰腺
胰头前后径:正常<2.5cm。
胰体前后径:正常<2.0cm。
胰尾前后径:正常<1.5cm。
胰管:正常胰管内径(前后径)体部不大于2mm,头颈部不大于3mm,尾部不大于1mm。
脾脏
长径:正常8-12cm。
厚径:正常<4.5cm。
脾门部静脉的直径:正常<0.8cm。
异常结果
肝胆胰脾彩超检查异常结果需要主治医生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此仅针对其中较常出现的描述进行解释。
肝脏病变
肝大小与形态异常
肝脏增大,多见于弥漫性
肝病和肝内较大的占位性病变,超声表现为肝脏饱满、前后径、横径及上下径线超过正常范围。
肝萎缩,表现为全肝体积缩小,常有变形,肝外缘与腹壁距离增宽,肝裂、胆囊窝增宽。
肝脏变形,表现为一个肝叶增大而另一肝叶萎缩,导致各肝叶大小比例失调。
肝边缘与轮廓异常
肝硬化,可导致肝边缘与轮廓异常,超声可发现肝轮廓凹凸不平,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
肝占位性病变,可突出肝表面,表现为局限性隆起。
肝弥漫性病变
常见的病变有
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
血色病等,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粗,呈不均匀、密集小点状分布的异常回声。
肝局灶性病变
肝肿瘤、肿瘤样病变、脓肿、
寄生虫病和囊肿等均可表现为肝内局灶性病变,并对周围肝实质、血管、胆管等组织产生推压移位,形成所谓占位性病变。
超声检查时可表现为低、等、高回声或混杂回声,部分肿块周围可见低回声晕。
肝血管异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异常。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变异、病变所致异常。
病变所致:
肝血管位置及走行异常,较大的占位性病变压迫周围的肝血管,可使之牵直、弧形移位。
肝血管增粗、扭曲,最常见为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主支增粗。
肝血管腔异常,表现为肝血管狭窄、阻塞或充盈缺损,后者常见于
肝细胞癌所致的静脉内瘤栓。
病理血管,常见于恶性肿瘤内大小不一、走行紊乱、扭曲的新生血管。
胆道系统病变
胆囊大小、位置异常
胆囊位置、数目异常,位于肝门部胆囊床以外的胆囊为异位胆囊,此外还可发现双胆囊或无胆囊,以上均属先天异常。
胆系钙化灶
胆系内
钙化灶多为结石所致,超声检查时胆囊和胆管内结石的典型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前者还可随体位改变移动。
胆管扩张
先天性胆管扩张,表现为肝内或肝外单发或多发的局部胆管梭形或囊状扩大,其与正常胆管相通。
后天性胆管扩张,是由于下端阻塞或狭窄而引起胆管扩张。
超声检查时可见肝内胆管内径大于2mm,胆总管内径超过6mm。此外,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可发生轻度代偿性扩张,而不累及肝内周围胆管。
胆管狭窄或阻塞
最常见引起
胆管狭窄或阻塞的原因是结石、
肿瘤、炎症。
胰腺病变
胰腺大小和形态异常
胰腺弥漫性增大,表现为胰头体尾均增粗,常见于
急性胰腺炎。
胰腺弥漫性缩小,常见于老年性胰腺萎缩或
慢性胰腺炎。
胰腺局部增大、外凸,多为肿瘤,亦可见于慢性胰腺炎。
胰管异常
胰管扩张,提示有梗阻或慢性胰腺炎。
胰管结石、钙化,主要见于慢性胰腺炎,超声上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胰周间隙及血管异常
主要见于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
脾脏病变
脾数目、位置、大小和形态异常
脾数目减少,如脾缺如。
位置异常,如异位脾和
游走脾,这些多为脾先天发育异常。
脾增大,表现为脾各径线超过正常值范围。
脾形态异常,如占位性病变突出脾表面时可致脾边缘与轮廓改变,
脾破裂可见脾轮廓不规整、形态异常。
脾密度和信号异常
脾密度和信号异常,通常为
脾囊肿、
脾脓肿、脾肿瘤所致。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当报告提示“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属可逆性疾病。轻度脂肪肝可通过调节生活方式改善,中重度脂肪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节血脂、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当报告提示“
肝囊肿”,临床上常见且常无症状。但巨大囊肿可致上腹胀痛,偶有囊肿破裂、出血,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当报告提示“肝脏/胆囊/胰腺/脾占位性病变”,这是比较笼统的影像学报告方式,可能边界不清不足以明确,也可能是范围、性质都因拍摄中显影不清而无法报告,均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有恶性可能,也可能是良性的占位病变。
当报告提示“
胆囊结石/
胆管结石”,这是临床常见病,以中年女性多见,当出现反复、突发性右上腹部绞痛,可明确诊断,反复发作且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的
胆石症易继发梗阻和感染,进而导致胆囊炎、
胆管炎的发作,胆石症除需手术取石外,还需解除梗阻治疗。
当报告提示“副脾”,常为先天性异常,需要定期复查,并请内科医师进行综合判断。
当报告提示“脾大”,需进一步检查除外导致脾大的常见病因,若有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临床检查发现异常的,异常检查结果需要请主治医生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